周杰倫拍過多少部電影(用13天拍攝的電影卻讓人受教一生)
2023-06-07 05:10:26
(本文由閒人電影原創:idlemovie)
我們很慶幸正在經歷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享受著網際網路帶來的一切便利,但同時也導致我們的生活很難脫離掉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到來不僅僅讓所有的隱私變得易於公開,也逐漸改變和顛覆著某些行業的變革軌跡。
電影便是如此。
近兩年興起的桌面電影( 依靠屏幕來敘事的電影 )就叫人大呼過癮,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正在見證電影類型史上的一次變革。
這種「新浪潮」式的電影形式是否會顛覆如今電影拍攝製作手法的格局,未來可期。
而這種網際網路電影目前最完美的代表作是豆瓣評分曾竄到9分以上,現在四萬多人評價,評分停留在8.7分的《網絡迷蹤》。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從內到外都散發著一股酷勁兒。
首先拍攝只用了13天,剪輯卻用了兩年,蒙太奇的手法,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結構的故事類型,讓《網絡迷蹤》在年初的聖丹斯電影節一經面世就大受好評。
其次是它的劇本上赫然寫著 「眼睛往屏幕的右上角看」,「電腦光標從左移到右」,這樣的話語,演員看到之後都是一臉懵逼狀,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呈現。
就連演戲經驗豐富的美籍韓裔演員約翰·趙( 長相酷似周杰倫 )都吐槽道「自己的多年的演戲經驗在這部電影裡沒有一點用場」。
演員都理解不了導演的意圖,那投資人又怎麼能輕易的為其投錢呢?出身於程式設計師的導演 阿尼什·查甘蒂充分發揮了理工男直來直往的特質。
為了讓演員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也為了讓投資人花更多錢為這部電影買單,導演先自己自導自演這個故事。
導演自己演男主,演女兒、演警察、演路人,到網上扒各種素材,然後自己剪輯出一個長達90分鐘的內部版本,供投資人和演員觀看,以達到拍攝時候最佳效果。
這樣的操作和之前韓延《動物世界》把動作戲份用樂高小人拍出來讓投資人掏錢,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明顯,《網絡迷蹤》的導演更為大膽,一旦投資人看完之後提不起任何興趣,影片將會真正地流產,自己耗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就會變得得不償失。
資金和演員都搞定了,故事到底怎麼樣? 可以很負責任地講「看後一定不會失望」, 抽絲剝繭式的將故事的劇情步步推進。
對於屏幕技術的運用簡直爐火純青,難怪有網友說「明明是一部電影,硬是覺得自己上了100分鐘的網」。
導演在採訪中說,「它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驚悚片,卻是用一種非常不典型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網絡迷蹤》把電子屏幕運用到 了 極致,從網絡視頻到直播,從電視新聞到針孔攝像,從電腦email簡訊到視頻聊天無所不用,這比《解除好友2:暗網》想到的電子屏幕多得多。
大衛·金,是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一家之主,有著幸福的家庭,美麗大方的妻子,音樂天分極高的女兒。
他們每天的日常就是到處散發溫馨,用電腦、手機、DV記錄生活的點滴,可惜好景不長,再次罹患癌症的妻子並沒有像第一次那樣幸運,被死神帶離了人間。
妻子的往生也讓這個家庭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已經步入高中的女兒瑪戈正值青春叛逆期,與父親的交流看似祥和,其實內在一片糾結,她想與父親多談談母親,可父親總是閉口不提。
二人的關係僅僅靠message等軟體維繫,女兒上課放學都在message對父親打卡,一次不發父親便會facetime。
大衛 ·金總以為這種關切是對女兒無微不至的呵護,然而在女兒眼裡卻是另一種對自由的束縛,而使她不願意過多的與父親交流。
母親缺位,父女溝通不和諧,按照套路來說,後邊肯定出事。
果不其然,一天深夜,瑪戈給大衛·金打了電話也發了視頻,由於睡的太死,他並沒有接起。
等到他察覺並打過去的時候,對方並沒有任何回應,直到學校透出消息說女兒被記曠課,自己查到女兒早在半年前就停了鋼琴課卻還在跟自己要錢。
他才意識到事態不對,試著聯繫女兒的同學、閨蜜、老師,但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裡,無奈之下, 大衛 ·金選擇了報警。
指派調查此案件的羅斯瑪麗是個優秀的警員,同時她也是一位單親媽媽,臉書籤名為「沒有任何事比得上母親對孩子的愛」。
但立案到破案並非坦途一片,警方下大力氣找來的線索,無非是幾個模糊的監控畫面,焦急萬分的大衛·金決定自己上手。
他通過女兒沿用的母親給註冊的郵箱,然後點擊忘記密碼,修改並登陸了女兒社交平臺,他看到的一切都令他瞠目結舌。
臉書上的三百多好友,都是點讚之交,沒有一個人與瑪戈相熟,自己原以為很了解女兒,卻從沒發現在同學眼裡她是個內向孤僻的女孩。
在他的認知裡女兒是社交達人其實瑪戈離群索居,生活中沒有朋友,沒人邀請她外出活動,甚至聚餐、小組學習一起合影,她都在角落沒人注意到的地方。
她直播平臺的畫面儘是陰鬱沉悶,面對鏡頭一言不發,完全沒有和父親facetime時的「假笑」。
網絡上真實的瑪戈讓大衛·金感到陌生,原來自己對女兒一無所知。
這時,警方那邊有了消息,他們發現瑪戈有大筆資金的流動,而這些錢就是她從父親那邊「騙」來的鋼琴學費。
不僅如此,她還偽造了一個新的身份證,所有的證據都指向瑪戈很有可能是離家出走。
除此之外,大衛·金在女兒的直播平臺發現了一位名叫「炸魚薯條」的網友頻繁地與女兒互動,轉帳記錄也與他有關。
這一證據足以說明他是主要嫌疑人,但他當天不在場的證明讓這條線索瞬間破滅。
已經在崩潰邊緣徘徊的大衛·金在沮喪之餘找到了女兒經常一個人去放空的湖泊,在這裡,他看到了女兒汽車的鑰匙鏈。
聞訊而來的警察從湖底打撈出來了瑪戈開的車。
是被綁架還是被殺害?此時的大衛·金根本不敢湊上前去,所幸車內沒有屍體,但散落在座位上的錢和部分血跡還是讓所有人感到擔憂。
媒體的報導讓瑪戈失蹤事件在網上迅速發酵起來,#FindMargot#一下子成為了熱門話題,之前表示跟她不熟的人紛紛蹭熱點、博同情。
還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是父親殘害了自己的女兒,全然不顧其他人的感受,在這個虛無匿名的網絡上大放厥詞。
畢竟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能夠隨意「視奸」別人的生活。
案件真的只是一起簡單的綁架案嗎? 當然並非如此,後面劇情的反轉足以叫人大跌眼鏡。
《網絡迷蹤》不像其他懸疑片把所有線索都隱藏起來到最後才一股腦地放出,在看電影的同時只要注意影片中的細節末節就會發現前面警方的所有線索都是刻意偽造的。
原本看起來正義善良的人其實被愛蒙蔽了雙眼,原本乖巧的小孩在網絡上卻是另一種性格,而這恰恰是導致瑪戈死亡又復活的關鍵。
但這一切並不違和。
正如導演所說:「這部電影的表現形式之所以不違和,是因為現代人都有手機電腦,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對於這些不是電影媒介但我們每天接觸的電子屏,讓它們成為電影的最佳素材。」
在感情變換的方式上,《網絡迷蹤》也透過 窗口切換的快慢間歇,與滑鼠點擊的停頓間隔,讓觀眾領略到人物內心的波瀾萬千。
如母親罹患淋巴瘤住院後,女兒在電子日曆上記錄母親的出院時間,隨後又拉到下一欄,直至最後刪掉。
即使看不到人也能感受到人物內心的絕望和悲痛。
還有那些打了有刪了的字,往往這種舉動所產生的感情才是 我們最真實的想法。
導演阿尼什·查甘蒂曾說,自己就是在接受谷歌的產品技術培訓時,想出了《網絡謎蹤》的故事雛形。
「在每個設備和帳戶的切換中,人的真實性格會被一點點揭開……文字在屏幕上出現的速度和節奏變化、偶爾的停頓、輸入又被刪掉的信息、郵件撰寫習慣、搜索記錄……這一切背後都是人的細微情感,因此有了戲劇性。」
當屏幕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時,當我們每一天都無法離開屏幕時,我們到底該怎樣修正交際思維。
我認為最核心的部分在於人,由人主導的屏幕就該由人去解決,而非把所有情緒都放在網絡上,這樣的發洩或者說交際在看似方便快捷的表皮下實則是內心孤寂和疏遠的體現。
此外,網際網路時代下催生的家庭關係與教育缺失, 信息洩露,人肉搜索、鍵盤俠,槓精,低頭族等問題,無不困擾著我們。
媒體逐利、人心向背、科技的發展、社交的變更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我們在網絡上親密無間,但現實卻如同陌路。
我們很容易對陌生人敞開心扉,卻對親近的人心門緊閉。
這個時候總會出來很多人譴責網絡的錯,但就像一句流傳很廣的話「技術沒有錯,錯的是人心」。
要是人心不古,再怎麼努力都是白搭。
最後,還想再囉嗦一句,片中提及的網站基本都是404,程式設計師導演果然不簡單。
閒人電影原創,微信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關注:閒人電影
微博搜索關注:Idlemov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