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衝孔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08:09:5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衝孔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的衝孔裝置都是人工將待衝孔物品上料到衝孔機上,衝孔後再人工取下,採用人工上下料的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誤差大,很難達到一致的標準,同時人員工作強度大,容易產生疲勞且容易發生生產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衝孔設備,整個衝孔過程採用全自動化生產,無需人工陪同作業,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且降低了勞動強度、避免工傷的產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
一種自動衝孔設備,包括控制裝置和依次連接的整形裝置、供料裝置以及衝孔裝置,所述控制裝置用以控制所述整形裝置、所述供料裝置以及所述衝孔裝置,所述供料裝置包括機架、裝料單元和上下料單元,所述機架一側與所述整形裝置相接,另一側與所述衝孔裝置相接;
所述裝料單元包括Y軸運動系統和裝料系統,所述裝料系統固定裝設在所述Y軸運動系統上;
所述上下料單元包括夾持系統、X軸運動系統以及Z軸運動系統,所述夾持系統固定裝設在所述Z軸運動系統上,所述Z軸運動系統固定在所述X軸運動系統上;所述夾持系統接收所述裝料系統裝載的物品。
進一步的,所述裝料系統包括裝料裝置、裝料氣缸以及裝料氣缸支撐板,所述Y軸運動系統包括Y軸支撐板和Y軸運動氣缸;所述Y軸支撐板固定在所 述機架上,所述裝料氣缸固定裝設在所述裝料氣缸支撐板上,所述裝料裝置裝設在所述裝料氣缸的輸出端;所述Y軸運動氣缸固定在所述Y軸支撐板上,所述裝料氣缸支撐板固定在所述Y軸運動氣缸的輸出端。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系統包括夾持電機和固定在所述夾持電機輸出端的夾持件;
進一步的,所述Z軸運動系統包括Z軸基板、Z軸運動氣缸、Z軸滑軌以及Z軸滑塊,所述夾持電機固定在所述Z軸滑塊上,所述Z軸滑塊裝設在所述Z軸滑軌上,所述Z軸滑軌裝設在所述Z軸基板上,所述Z軸運動氣缸裝設在所述Z軸滑塊的一端,用以推動所述Z軸滑塊在所述Z軸滑軌上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X軸運動系統包括X軸基座、X軸電機、X軸滑塊、X軸滑軌、聯軸器以及絲杆,所述X軸基座固定在所述機架上,所述X軸電機裝設在所述X軸基座的一側,所述絲杆固定在所述X軸基座上,所述絲杆與所述X軸電機之間裝有所述聯軸器,所述X軸滑軌固定在所述X軸基座上,所述X軸滑塊裝設在所述X軸滑軌上,所述Z軸基板固定在所述X軸滑塊上,所述Z軸基板傳動連接在所述絲杆上。
進一步的,所述整形裝置包括振動盤和振動盤架,所述振動盤裝設在所述振動盤架上;所述振動盤包括盤體和與所述盤體固定連接的輸送槽,所述裝料裝置設置在所述輸送槽的末端。
進一步的,所述衝孔裝置包括衝床和固定在所述衝床一側的落料板,所述夾持件與所述衝床的工作面平行。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件為三爪氣缸,所述夾持電機可帶動所述三爪電機自轉。
進一步的,所述輸送槽的末端設有感應開關。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一、本實用新型從材料整形、上料、下料至衝孔全自動一次完成,無需人 工陪同作業,實現全自動話生產,節省人工,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同時避免了工傷的產生。
二、本實用新型的供料裝置在生產中採用機械化全自動控制,在產品衝孔後自動旋轉角度衝另一孔,這樣加工的零件相對人工操作加工的零件一致性更高,可實現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供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參照圖1和圖2,一種自動衝孔設備,包括控制裝置和依次連接的整形裝置2、供料裝置以及衝孔裝置4,所述控制裝置用以控制所述整形裝置2、所述供料裝置以及所述衝孔裝置4,所述供料裝置包括機架30、裝料單元5和上下料單元6,所述機架30一側與所述整形裝置2相接,另一側與所述衝孔裝置3相接;
所述裝料單元5包括Y軸運動系統50和裝料系統51,所述裝料系統51固定裝設在所述Y軸運動系統50上;
所述上下料單元6包括夾持系統60、X軸運動系統61以及Z軸運動系統62, 所述夾持系統60固定裝設在所述Z軸運動系統62上,所述Z軸運動系統62固定在所述X軸運動系統61上;所述夾持系統60接收所述裝料系統51裝載的物品。
所述裝料系統51包括裝料裝置510、裝料氣缸511以及裝料氣缸支撐板512,所述Y軸運動系統50包括Y軸支撐板500和Y軸運動氣缸501;所述Y軸支撐板500固定在所述機架30上,所述裝料氣缸511固定裝設在所述裝料氣缸支撐板512上,所述裝料裝置510裝設在所述裝料氣缸511的輸出端;所述Y軸運動氣缸501固定在所述Y軸支撐板500上,所述裝料氣缸支撐板512固定在所述Y軸運動氣缸501的輸出端。
所述夾持系統60包括夾持電機600和固定在所述夾持電機600輸出端的夾持件601;
所述Z軸運動系統62包括Z軸基板620、Z軸運動氣缸621、Z軸滑軌622以及Z軸滑塊623,所述夾持電機600固定在所述Z軸滑塊623上,所述Z軸滑塊623裝設在所述Z軸滑軌622上,所述Z軸滑軌622裝設在所述Z軸基板620上,所述Z軸運動氣缸621裝設在所述Z軸滑塊623的一端,用以推動所述Z軸滑塊623在所述Z軸滑軌622上運動;
所述X軸運動系統61包括X軸基座610、X軸電機611、X軸滑塊612、X軸滑軌613、聯軸器614以及絲杆615,所述X軸基座610固定在所述機架30上,所述X軸電機611裝設在所述X軸基座610的一側,所述絲杆615固定在所述X軸基座610上,所述絲杆615與所述X軸電機611之間裝有所述聯軸器614,所述X軸滑軌613固定在所述X軸基座610上,所述X軸滑塊612裝設在所述X軸滑軌613上,所述Z軸基板620固定在所述X軸滑塊612上,所述Z軸基板620傳動連接在所述絲杆615上。
所述整形裝置2包括振動盤20和振動盤架21,所述振動盤20裝設在所述振動盤架21上;所述振動盤20包括盤體和與所述盤體固定連接的輸送槽22,所述裝料裝置510設置在所述輸送槽22的末端。
所述衝孔裝置4包括衝床40和固定在所述衝床40一側的落料板41,所述 夾持件601與所述衝床40的工作面平行。
所述夾持件601為三爪氣缸,所述夾持電機600可帶動所述三爪電機自轉。
所述輸送槽22的末端設有感應開關7。
該自動衝孔設備通過控制裝置自動控制,實現全自動化上下料。操作人員只需將待加工物料倒入振動盤20,通過振動盤20自動排料,滑落到輸送槽22內,當滑落至輸送槽22末端時觸發感應開關7;裝料氣缸511將裝料裝置510頂出,物料進入裝料裝置510,Y軸運動氣缸501啟動將裝料氣缸支撐板512向上頂起,進而將裝料氣缸511往上頂起;Y軸運動氣缸501行程到位,即與夾持件601平齊;Z軸運動氣缸621運動,Z軸滑塊623在Z軸滑軌622上運動,帶夾持件601和夾持電機600運動,即將夾持電機600向前推進,到位後利用三爪氣缸將裝料裝置510中的物料抓取走,然後Z軸運動氣缸621帶動夾持件601和夾持電機600退回到原位;然後X軸電機611開始運動,通過絲杆615與X軸滑軌613、X軸滑塊612配合帶動Z軸運動系統62向衝孔設備移動;當走到衝床40位置後X軸電機611停止運動,Z軸運動氣缸621再次向前將產品套入衝床40中,三爪氣缸的氣爪張開,Z軸運動氣缸621保持向前頂的狀態,衝床40開始工作,衝完後衝床40停止運動,三爪氣缸再次將物料夾緊,通過夾持電機600將產品連同三爪氣缸一起旋轉180度氣爪張開,衝床40再次開始工作,衝完後三爪氣缸再次將產品夾緊,Z軸運動氣缸621回縮,X軸電機611開始向前運動到落料板41處,三爪氣缸的氣爪張開產品落入落料板41中,一次動作完成。全程無需人員看管,員工只負責簡單的倒料及整好產品即可,避免了衝床40工作時可能產生的工傷,及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上述說明示出並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並非局限於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於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並能夠在本文所述實用新型構想範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