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風風扇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19:14:01 2
送風風扇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送風風扇,在所述送風風扇中,側壁部具有向送風口與葉輪之間突出的舌部,舌部的側面具有:與包括中心軸線的第一假想面相切的舌部前端;從舌部前端沿著葉輪的外周包絡面擴展的舌部第一側面;以及從舌部前端朝送風口與側壁部的交線即側邊緣擴展的舌部第二側面,包括中心軸線且與側邊緣相切的第二假想面同舌部第二側面相交。
【專利說明】送風風扇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送風風扇。
【背景技術】
[0002]在筆記本電腦等小型且高性能的電子設備中,殼體內部的CPU等處的發熱量較多。因此,發熱對策變得非常重要。作為發熱對策的一種方法,將送風風扇設置在殼體內部來進行排熱。另一方面,在筆記本電腦中要求薄型化。隨之,要求送風風扇在抑制送風性能下降的同時使之薄型化。
[0003]為此,在送風風扇中,通過降低葉輪的葉片的高度來實現薄型化,且增加葉片的轉速來抑制送風性能的下降。若增加葉片的轉速,則風噪聲或由於風與機殼間的幹涉而引起的聲音等變大。因此,在這種送風風扇中,降低噪音變得非常重要。
[0004]例如,在日本專利公開2012-107577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技術:通過在多個葉片的旋轉方向的後側的面設置凸部,防止葉片的表面附近呈真空狀態,而且,通過使由葉片推進的風所引起的噪音的頻率及波形為多種不同種類,從而有效地抑制噪音。
[0005]另一方面,在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2/0148394號說明書所公開的離心風扇中,在位於殼體側面的排氣口附近,在風洞部的圓弧狀的側壁部設置舌部。在日本專利公開2005-291049號公報所公開的離心風扇中,外殼具有吐出口的前端部舌朝向吐出口端擴大的圓弧狀面。在日本登記專利第4183005號公報所公開的多葉片離心式送風機中,蝸殼的內表面形狀為對數螺旋形狀,其中,由Rs( Θ s)=r.exp(( Θ s+β ).tana )公式得出與渦形管的舌部之間的中心角(9S)、蝸殼在中心角(0S)處的內徑(RS)、蝸殼在舌部處的內徑(r)、蝸殼的中心角(Θ s)的修正值(β )以及蝸殼的放大率(a )間的關係。
[0006]然而,在將舌部設置於機殼的送風風扇中,由於從葉輪向送風口送出的風與舌部發生幹涉而產生噪音。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是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降低由於從葉輪送出的風與舌部間的幹涉而引起的噪音。
[0008]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涉及的送風風扇具備:葉輪,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為中心;馬達部,其使所述葉輪繞所述中心軸線旋轉;以及機殼,其容納所述葉輪,所述機殼具備:下板部,其覆蓋所述葉輪的下側且所述馬達部固定於該下板部;以及側壁部,其覆蓋所述葉輪的側方,所述下板部或覆蓋所述葉輪的上側的上板部具有吸氣口,由所述上板部、所述側壁部以及所述下板部構成包圍所述葉輪的風洞部,在所述葉輪的側方由所述上板部、所述側壁部以及所述下板部構成送風口,所述送風風扇的特徵在於,所述送風口包括所述上板部的邊緣、所述側壁部的一對邊緣以及所述下板部的邊緣中最靠近所述中心軸線的邊緣,且所述送風口為平行於所述中心軸線的平面,所述側壁部具有向所述送風口與所述葉輪之間突出的舌部,所述舌部的側面具有:與包括所述中心軸線的第一假想面相切的舌部前端;從所述舌部前端沿著所述葉輪的外周包絡面擴展的舌部第一側面;以及從所述舌部前端向所述送風口與所述側壁部的交線即側邊緣擴展的舌部第二側面,包括所述中心軸線且與所述側邊緣相切的第二假想面同所述舌部第二側面相交。
[0009]在本實用新型中,能夠降低由於從葉輪送出的風與舌部發生幹涉而引起的噪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風扇的剖視圖。
[0011]圖2為送風風扇的俯視圖。
[0012]圖3為送風風扇的仰視圖。
[0013]圖4為放大示出送風風扇的舌部附近的俯視圖。
[0014]圖5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風扇的俯視圖。
[0015]圖6為送風風扇的仰視圖。
[0016]圖7為放大示出送風風扇的舌部附近的俯視圖。
[0017]圖8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風扇的俯視圖。
[0018]圖9為送風風扇的仰視圖。
[0019]圖10為放大示出送風風扇的舌部附近的俯視圖。
[0020]圖11是表示變形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在本說明書中,將圖1中的送風風扇的中心軸線方向的上側簡稱為「上側」,將下側簡稱為「下側」。本說明書中的上下方向並不表示組裝到實際設備時的上下方向。並且,將以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周向簡稱為「周向」,將以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徑向簡稱為「徑向」。將平行於中心軸線的方向簡稱為「軸向」。
[0022](第一實施方式)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風扇1的剖視圖。送風風扇1為離心風扇。送風風扇1例如搭載於筆記本式個人計算機(以下稱為「筆記本電腦」),用於冷卻筆記本電腦的殼體內部的設備。
[0024]送風風扇1包括馬達部2、機殼3以及葉輪4。葉輪4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J1為中心。馬達部2使葉輪4繞中心軸線J1旋轉。機殼3容納馬達部2和葉輪4。
[0025]機殼3包括上板部31、下板部32以及側壁部33。上板部31覆蓋葉輪4的上側。下板部32覆蓋葉輪4的下側。在下板部32固定馬達部2。側壁部33覆蓋葉輪4的側方。由上板部31、側壁部33以及下板部32構成包圍葉輪4的風洞部30。
[0026]上板部31及下板部32由鋁合金或不鏽鋼等金屬形成為薄板狀。側壁部33由鋁合金壓鑄件或樹脂成型。側壁部33的下端部與下板部32的周緣部通過螺紋固定而緊固。上板部31通過鉚接固定於側壁部33的上端部。
[0027]圖2為送風風扇1的俯視圖。在圖2中,省略上板部31的圖示。圖3為送風風扇1的仰視圖。如圖1至圖3所示,下板部32包括吸氣口 321。吸氣口 321位於葉輪4的下方。吸氣口 321包括設置於下板部32的多個開口 326。多個開口 326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沿周向排列。在送風風扇1中,在下板部32設置三個開口 326。[0028]在葉輪4的側方由上板部31、側壁部33以及下板部32構成送風口 331。具體而言,送風口 331由上板部31的邊緣310、側壁部33的一對邊緣330以及下板部32的邊緣320構成。送風口 331為平行於中心軸線J1的平面。若將送風口 331與側壁部33的交線稱作側邊緣,則在送風風扇1中各邊緣330就是側邊緣。
[0029]當上板部31的邊緣310、側壁部33的一對邊緣330以及下板部32的邊緣320各自與中心軸線J1之間的距離不同時,送風口 331包括邊緣310、320、330中最靠近中心軸線J1的邊緣,且所述送風口 331為平行於中心軸線J1的平面。在側壁部33的前端比上板部31或下板部32突出的情況、即側壁部33的前端比送風口 331遠離中心軸線J1的情況下,上述側邊緣位於比側壁部33的邊緣330靠近中心軸線J1的位置。
[0030]如圖1所示,馬達部2為外轉子型。馬達部2包括作為固定組裝體的靜止部21、作為旋轉組裝體的旋轉部22及作為軸承的套筒23。套筒23為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旋轉部22通過套筒23被支承為能夠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相對於靜止部21旋轉。
[0031]靜止部21包括定子210和軸承保持部24。軸承保持部24容納套筒23。軸承保持部24是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且由樹脂形成。軸承保持部24從下板部32的大致中央向上突出。軸承保持部24固定在設置於下板部32的孔部329中。軸承保持部24的下端部與孔部329的周圍的部位通過插入成型而緊固。
[0032]定子210是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環狀,且安裝於軸承保持部24的外側面。定子210包括定子鐵芯211、絕緣件212以及線圈213。定子鐵芯211通過層疊薄板狀的矽鋼板而形成。絕緣件212為包覆定子鐵芯211的表面的絕緣體。
[0033]旋轉部22包括軸221、軛222、轉子磁鐵223以及杯部224。杯部224是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帶蓋大致圓筒狀,且朝下側開口。軸221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配置,且其上端部固定於杯部224。軛222是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且固定於杯部224的內側面。轉子磁鐵223是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且固定於軛222的內側面。
[0034]軸221被插入到套筒23中。套筒23由含油性的多孔質金屬體形成,且插入並固定於軸承保持部24。另外,作為軸承機構例如也可使用球軸承。
[0035]葉輪4包括多個葉片41和葉片支承部42。葉片支承部42是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大致圓環板狀。葉片支承部42的內周部固定於杯部224的外側面。多個葉片41在杯部224的徑向外側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呈環狀排列。各葉片41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固定於葉片支承部42的外周部。另外,也可省略葉片支承部42,直接將各葉片41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固定於杯部224的外周面。
[0036]通過向靜止部21提供電流,在轉子磁鐵223與定子210之間產生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轉矩。由此,葉輪4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與旋轉部22—同旋轉。葉輪4向圖2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通過葉輪4的旋轉,從吸氣口 321向機殼3內吸進空氣,並從送風口331送出。
[0037]如圖2所示,側壁部33包括第一側壁部341、第二側壁部342以及第三側壁部343。第一側壁部341、第二側壁部342以及第三側壁部343分別以與中心軸線J1平行的方式向上下方向擴展。第一側壁部341位於吸氣口 321的與送風口 331相反的一側。
[0038]第一側壁部341沿著葉輪4的外周彎曲。第一側壁部341以離開了中心軸線J1的軸線為中心沿周向延伸。第一側壁部341的內側面也沿著葉輪4的外周彎曲。第二側壁部342從第一側壁部341向葉輪4的旋轉方向延伸。第三側壁部343從第一側壁部341向與葉輪4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0039]第三側壁部343包括向送風口 331與葉輪4之間突出的舌部35。舌部35的側面351從下板部32與上下方向平行地擴展,併到達上板部31。在舌部35的上部設置省略圖示的凹部。由此,能夠減少用於形成舌部35的材料。也可在舌部35的下部設置凹部。
[0040]在圖2中,從中心軸線J1向舌部35延伸的雙點劃線71、72、73分別表示第一假想面71、第二假想面72以及第三假想面73。在葉輪4與送風口 331之間,沿圖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雙點劃線74表示第四假想面74。從中心軸線J1沿圖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雙點劃線75表示第五假想面75。包圍葉輪4的雙點劃線76表示與葉輪4的各葉片41的徑向外側的邊緣相切的外周包絡面76。
[0041]第一假想面71、第二假想面72以及第三假想面73分別為包括中心軸線J1的平面。外周包絡面76是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圓筒面。第四假想面74是與送風口 331平行且與外周包絡面76相切的平面。第五假想面75是包括中心軸線J1且與送風口 331平行的平面。
[0042]圖4是放大示出圖2的舌部35附近的圖。舌部35的側面351包括舌部前端352、舌部第一側面353以及舌部第二側面354。舌部前端352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個直線上與第一假想面71相切。舌部前端352位於第四假想面74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舌部第一側面353從舌部前端352朝葉輪4的旋轉方向沿著葉輪4的外周包絡面76擴展。舌部第二側面354從舌部前端352朝第三側壁部343的邊緣330擴展。如上所述,邊緣330是送風口 331與側壁部33的交線。舌部第一側面353及舌部第二側面354優選為平行於中心軸線J1的平滑的曲面。換言之,俯視觀察時,舌部第一側面353的各位置的曲率連續變化。舌部第二側面354的各位置的曲率也連續變化。
[0043]第二假想面72是與第三側壁部343的邊緣330相切的平面。換言之,第二假想面72包括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個直線的邊緣330。第二假想面72與舌部第二側面354相交。第三假想面73與舌部35重疊,且在舌部前端352與邊緣330之間與舌部第二側面354相切。第三假想面73位於從中心軸線J1朝向邊緣330的第二假想面72與從中心軸線J1朝向第三側壁部343的第五假想面75之間。俯視觀察時,第一假想面71與第五假想面75所形成的角度Θ優選大於45°且小於90°。更優選角度Θ為50°以上且小於90°。
[0044]舌部第一側面353與外周包絡面76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355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線狀或以與中心軸線J1平行的方式沿上下方向擴展的帶狀的曲面。最靠近位置355位於從中心軸線J1朝向舌部前端352的第一假想面71與從中心軸線J1朝向邊緣330的第二假想面72之間。因此,最靠近位置355位於第一假想面71與從中心軸線J1朝向舌部第二側面354的第三假想面73之間。舌部前端352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的最短距離D1優選小於等於最靠近位置355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最短距離D2。舌部第一側面353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距離隨著從最靠近位置355沿葉輪4的旋轉方向離開而逐漸增大。
[0045]如圖2所示,送風口 331的寬度大於外周包絡面76的直徑。優選送風口 331的寬度在垂直於中心軸線J1的任何截面中都大於外周包絡面76的直徑。更優選在將外周包絡面76垂直投影於送風口 331時,外周包絡面76整體包含於送風口 331。[0046]如圖2所示,在下板部32設置有橫穿送風口 331與葉輪4之間地延伸的臺階部322。臺階部322從第三側壁部343到達至第二側壁部342。在下板部32中,由於送風口331與臺階部322之間的部位位於比其他部位靠下側的位置,因此,該部位與其他部位相比在上下方向上遠離上板部31。換言之,上板部31與下板部32之間的上下方向的距離在送風口 331與臺階部322之間大於其他部位。
[0047]臺階部322包括第一臺階部323、第二臺階部324以及第三臺階部325。第一臺階部323、第二臺階部324以及第三臺階部325從第三側壁部343朝向第二側壁部342依次配置。第一臺階部323、第二臺階部324以及第三臺階部325是連續的。
[0048]第一臺階部323位於送風口 331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俯視觀察時,第一臺階部323在第四假想面74的附近從舌部第二側面354附近以與第四假想面74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第一臺階部323朝向外周包絡面76併到達第四假想面74與外周包絡面76相切的位置附近。第二臺階部324位於送風口 331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且在俯視觀察時,從第一臺階部323的端部沿著外周包絡面76向與葉輪4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換言之,第二臺階部324沿著外周包絡面76向遠離舌部第二側面354和送風口 331的方向延伸。第三臺階部325在垂直於送風口 331的方向上位於第四假想面74與中心軸線J1之間。俯視觀察時,第三臺階部325從第二臺階部324的端部以與第四假想面74大致平行的方式趨向第二側壁部342。
[0049]如圖3所示,下板部32包括多個肋327。多個肋327設置於多個開口 326之間。多個肋327連接多個開口 326的徑向內側的部位即板中央部328a和多個開口 326的徑向外側的部位即板外周部328b。換言之,板中央部328a通過多個肋327被板外周部328b支承。
[0050]在送風風扇1中,在下板部32設置有三個肋327。若將使三個肋327中的最靠近送風口 331的一個肋327朝向板外周部328b假想延長的部位稱為假想延長部327a,則假想延長部327a在俯視觀察時與舌部35重疊。並且,最靠近送風口 331的一個肋327如圖2所示那樣在全長範圍與第一假想面71重疊。換言之,吸氣口 321的三個開口 326避開第一假想面71地配置。
[0051]如以上說明,在送風風扇1中,在側壁部33設置向送風口 331與葉輪4之間突出的舌部35。舌部第一側面353從舌部前端352沿著葉輪4的外周包絡面76擴展,舌部第二側面354從舌部前端352向作為側邊緣的邊緣330擴展。舌部第一側面353與外周包絡面76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355位於上述的第一假想面71與第三假想面73之間。舌部第二側面354與第二假想面72相交。
[0052]由此,從葉輪4流向舌部35的風沿著舌部第二側面354順暢地被引導至送風口331。因此,能夠抑制朝向舌部35的風與舌部第二側面354強力接觸,從而能夠降低由於該風與舌部第二側面354發生碰撞等而產生的噪音。換言之,在送風風扇1中,能夠降低由於從葉輪4送出的風與舌部35間的幹涉而引起的噪音。並且,通過使最靠近位置355位於舌部前端352的附近,能夠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其結果是,能夠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另外,能夠加長從最靠近位置355向葉輪4的旋轉方向延伸的風洞部30的長度。其結果是,能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在圖11中示出了變形例。如在圖11中作為變形例示出的那樣,也可以使最靠近位置355位於比第三假想面73靠旋轉方向側的位置。在該情況下,從葉輪4向舌部35流動的風在與舌部第一側面353發生碰撞時,能夠順暢地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之間,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噪音。
[0053]在送風風扇1中,最靠近位置355位於第一假想面71與第二假想面72之間。由此,由於最靠近位置355更加靠近舌部前端352,因此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54]如上所述,舌部前端352位於外周包絡面76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由此,最靠近位置355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最短距離D2變小,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能夠進一步加長從最靠近位置355向葉輪4的旋轉方向延伸的風洞部30的長度。其結果是,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55]舌部前端352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的最短距離D1小於等於最靠近位置355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最短距離D2。由此,能夠加大舌部35的突出量。換言之,在與中心軸線J1垂直且與送風口 331平行的方向上,能夠加大舌部前端352與邊緣330之間的距離。其結果是,最短距離D2變得更小,從而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56]第一假想面71與第五假想面75所形成的角度Θ大於45°。因此,舌部35的突出量變大。由此,能夠進一步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由於還能夠加大風洞部30的長度,因此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57]角度Θ更優選為50°以上。由此,能夠進一步加大舌部35的突出量。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通過使角度Θ小於90°,能夠抑制舌部35過於突出而導致送風風扇1大型化。
[0058]如上所述,舌部第二側面354為平滑的曲面。由此,從葉輪4流向舌部35的風沿著舌部第二側面354更加順暢地被引導至送風口 331。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降低由於從葉輪4送出的風與舌部35間的幹涉而引起的噪音。並且,還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送風口 331的寬度在垂直於中心軸線J1的截面中大於外周包絡面76的直徑。由此,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對寬幅散熱片等對象物也能夠進行聞效送風。
[0059]在下板部32設置有橫穿送風口 331與葉輪4之間地延伸的臺階部322。在下板部32中,送風口 331與臺階部322之間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遠離上板部31。在送風風扇1中,通過使第一臺階部323從舌部第二側面354朝外周包絡面76延伸,能夠在與送風口 331平行的方向上加大風從葉輪4朝送風口 331流動的空間。其結果是,能夠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
[0060]在臺階部322中,更優選沿外周包絡面76設置第二臺階部324。由此,能夠在不與葉輪4重疊的範圍內進一步加大風從葉輪4朝向送風口 331流動的空間。更優選第三臺階部325在中心軸線J1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從外周包絡面76趨向第二側壁部342。如此一來,通過在風以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向送風口 331的位置設置第三臺階部325,能夠將沿著葉輪4的旋轉方向流動的風的風向高效地變更為與送風口 331大致垂直的方向。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
[0061]在下板部32中,與送風口 331最近的一個肋327的假想延長部327a在俯視觀察時與舌部35重疊。由此,板中央部328a被板外周部328b牢固地支承。其結果是,能夠降低由於馬達部2的驅動產生的板中央部328a的振動,從而能夠降低該振動引起的噪音。
[0062]並且,通過避開第一假想面71地配置吸氣口 321的三個開口 326,能夠在從第二側壁部342沿著葉輪4的旋轉方向朝向舌部35的區域內在葉輪4的下方設置較大的開口326。其結果是,能夠增大提供至該區域的空氣量,從而能夠抑制該區域中的靜壓下降。
[0063](第二實施方式)
[0064]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風扇la的俯視圖。在圖5中,省略上板部31的圖示。圖6是送風風扇la的仰視圖。送風風扇la包括與圖2所示的送風風扇1的舌部35不同形狀的舌部35a。送風風扇la的其他結構與送風風扇1相同。以下,對同樣的結構標註相同符號。
[0065]圖7是放大示出圖5的舌部35a附近的圖。在舌部35a中,舌部前端352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條直線上與包括中心軸線J1的第一假想面71相切。舌部第二側面354與第二假想面72相交。第二假想面72包括中心軸線J1和作為側邊緣的邊緣330。換言之,第二假想面72是與第三側壁部343的邊緣330相切的平面。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的外周包絡面76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355位於第一假想面71與第三假想面73之間。第三假想面73包括中心軸線J1並與舌部35a重疊,且在舌部前端352與邊緣330之間與舌部第二側面354相切。
[0066]由此,與送風風扇1相同,從葉輪4流向舌部35a的風沿著舌部第二側面354順暢地被引導至送風口 331。其結果是,能夠降低由於從葉輪4送出的風與舌部35a間的幹涉而引起的噪音。並且,能夠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a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其結果是,能夠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另外,能夠加長從最靠近位置355向葉輪4的旋轉方向延伸的風洞部30的長度。其結果是,能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67]最靠近位置355位於第一假想面71與第二假想面72之間。由此,由於最靠近位置355更加接近舌部前端352,因此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68]舌部前端352位於外周包絡面76同第四假想面74之間,第四假想面74是平行於送風口 331且與外周包絡面76相切的平面。由此,最靠近位置355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最短距離D2變小,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a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能夠進一步加長從最靠近位置355向葉輪4的旋轉方向延伸的風洞部30的長度。其結果是,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69]舌部前端352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的最短距離D1小於等於最靠近位置355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最短距離D2。由此,能夠加大舌部35a的突出量。其結果是,最短距離D2變得更小,從而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70]第一假想面71與包括中心軸線J1且平行於送風口 331的平面即第五假想面75所形成的角度Θ大於45°,更優選為50°以上。由此,能夠加大舌部35a的突出量。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並且,由於角度Θ小於90°,能夠抑制舌部35a過於突出而導致送風風扇la大型化。
[0071]舌部第二側面354為平滑的曲面。由此,能夠進一步降低由於從葉輪4送出的風與舌部35a間的幹涉而引起的噪音。並且,還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送風口 331的寬度在與中心軸線J1垂直的截面中大於外周包絡面76的直徑。由此,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對寬幅散熱片等對象物也能夠進行高效送風。
[0072]如圖6所示,在下板部32中,與送風口 331最近的一個肋327的假想延長部327a在俯視觀察時與舌部35a重疊。由此,板中央部328a通過板外周部328b被牢固地支承。其結果是,能夠降低由於馬達部2的驅動而產生的板中央部328a的振動,從而能夠降低該振動引起的噪音。
[0073]並且,如圖5所示,通過避開第一假想面71地配置吸氣口 321的三個開口 326,能夠在從第二側壁部342沿著葉輪4的旋轉方向朝向舌部35a的區域內在葉輪4的下方設置較大的開口 326。其結果是,能夠增大提供至該區域的空氣量,從而能夠抑制該區域中的靜壓下降。
[0074](第三實施方式)
[0075]圖8是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風扇lb的俯視圖。在圖8中,省略上板部31的圖示。圖9是送風風扇lb的仰視圖。送風風扇lb包括與圖2所示的送風風扇1的舌部35不同形狀的舌部35b。送風風扇lb的其他結構與送風風扇1相同。以下,對同樣的結構標註相同符號。
[0076]如圖8所示,在送風風扇lb中,下板部32的邊緣320比側壁部33的一對邊緣330遠離中心軸線J1。因此,送風口 331位於圖8中的用雙點劃線畫出的位置。送風口 331包括一對邊緣330,但不包括下板部32的邊緣320。送風口 331位於邊緣320與中心軸線J1之間。
[0077]圖10是放大示出圖8的舌部35b附近的圖。在舌部35b中,舌部前端352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條直線上與包括中心軸線J1的第一假想面71相切。舌部第二側面354與第二假想面72相交。第二假想面72包括中心軸線J1和作為側邊緣的邊緣330。換言之,第二假想面72是與第三側壁部343的邊緣330相切的平面。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的外周包絡面76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355位於第一假想面71與第三假想面73之間。第三假想面73包括中心軸線J1並與舌部35b重疊,且在舌部前端352與邊緣330之間與舌部第二側面354相切。
[0078]由此,與送風風扇1相同,從葉輪4流向舌部35b的風沿著舌部第二側面354順暢地被引導至送風口 331。其結果是,能夠降低由於從葉輪4送出的風與舌部35b間的幹涉而引起的噪音。並且,能夠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b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其結果是,能夠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另外,能夠加長從最靠近位置355向葉輪4的旋轉方向延伸的風洞部30的長度。其結果是,能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79]舌部前端352位於外周包絡面76同第四假想面74之間,該第四假想面74是平行於送風口 331且與外周包絡面76相切的平面。由此,最靠近位置355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最短距離變小,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b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能夠進一步加長從最靠近位置355向葉輪4的旋轉方向延伸的風洞部30的長度。其結果是,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80]第一假想面71同包括中心軸線J1且平行於送風口 331的平面即第五假想面75所形成的角度Θ大於45°,更優選為50°以上。由此,能夠加大舌部35b的突出量。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還能夠更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並且,通過使角度Θ小於90°,能夠抑制舌部35b過於突出而導致送風風扇la大型化。
[0081]舌部第二側面354包括從舌部前端352擴展的平滑的曲面。由此,能夠進一步降低由於從葉輪4送出的風與舌部35b間的幹涉而引起的噪音。並且,還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送風口 331的寬度在與中心軸線J1垂直的截面中大於外周包絡面76的直徑。由此,能夠進一步增大從送風口 331送出的風量。並且,對寬幅散熱片等對象物也能夠進行高效送風。
[0082]如圖9所示,在下板部32中,與送風口 331最近的一個肋327的假想延長部327a在俯視觀察時與舌部35b重疊。由此,板中央部328a通過板外周部328b被牢固地支承。其結果是,能夠降低由於馬達部2的驅動產生的板中央部328a的振動,從而能夠降低該振動引起的噪首。
[0083]並且,如圖8所示,通過避開第一假想面71地配置吸氣口 321的三個開口 326,能夠在從第二側壁部342沿著葉輪4的旋轉方向朝向舌部35b的區域內在葉輪4的下方設置較大的開口 326。其結果是,能夠增大提供至該區域的空氣量,從而能夠抑制該區域中的靜壓下降。
[0084]上述送風風扇l、la、lb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0085]在送風風扇1中,舌部35的側面351也可以是相對於上下方向傾斜的面。在該情況下,第一假想面71是在一點上與舌部前端352相切的假想面。第二假想面72包括中心軸線J1,且為在一點上與側壁部33的邊緣330相切的假想面。並且,舌部第一側面353與外周包絡面76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355是一個點或者沿著外周包絡面76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曲線。在送風風扇la、lb中也相同。
[0086]在送風風扇l、la、lb中,吸氣口 321既可以設在上板部31及下板部32,又可以只設在上板部31。換言之,只要上板部31或下板部32具有吸氣口 321即可。吸氣口 321既可以只含有一個開口 326,又可以含有兩個或四個以上開口 326。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通過避開第一假想面71地配置吸氣口 321的各開口 326,而在從第二側壁部342沿著葉輪4的旋轉方向朝向舌部35、35a、35b的區域內在葉輪4的下方設置較大的開口 326。其結果是,能夠增大提供至該區域的空氣量,從而能夠抑制該區域中的靜壓下降。
[0087]舌部前端352也可以位於送風口 331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在該情況下,也優選舌部前端352與第四假想面74之間的最短距離小於等於最靠近位置355與外周包絡面76之間的最短距離。由此,能夠抑制從葉輪4流向舌部35、35a、35b的風流入舌部第一側面353與葉輪4之間。並且,還能夠高效地增大風洞部30中的靜壓。
[0088]送風風扇1的臺階部322既可以設在上板部31及下板部32,又可以只設在上板部31。換言之,臺階部322設置於上板部31及下板部32中的至少一個板部。在該一個板部中,送風口 331與臺階部322之間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遠離上板部31及下板部32中的另一板部。
[0089]在送風風扇1中,也可以從機殼3省略上板部31。在該情況下,在安裝有送風風扇1的筆記本電腦的殼體上固定側壁部33的上端部,並由該殼體覆蓋葉輪4的上側。SP,筆記本電腦的殼體的一部分成為上板部。在送風風扇la、lb中也相同。
[0090]上述舌部35、35a、35b的結構也可適用於在葉輪的側方設置兩個送風口的結構的送風風扇。此時,舌部35、35a、35b的結構適用於第一舌部以及第二舌部中的至少一個舌部,所述第一舌部設置在兩個送風口之間,所述第二舌部在位於葉輪的旋轉方向的下遊側的送風口附近設置於下遊側的側壁部。
[0091]上述實施方式及各變形例中的結構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進行適當組合。
[0092]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離心風扇能夠利用於筆記本電腦或桌上型電腦的殼體內部的設備的冷卻、其他設備的冷卻以及對各種對象物提供空氣等。另外,能夠用作其他用途。
【權利要求】
1.一種送風風扇,其具備:葉輪,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為中心;馬達部,其使所述葉輪繞所述中心軸線旋轉;以及機殼,其容納所述葉輪,所述機殼具備:下板部,其覆蓋所述葉輪的下側且所述馬達部固定於該下板部;以及側壁部,其覆蓋所述葉輪的側方,所述下板部或覆蓋所述葉輪的上側的上板部具有吸氣口,由所述上板部、所述側壁部以及所述下板部構成包圍所述葉輪的風洞部,在所述葉輪的側方由所述上板部、所述側壁部以及所述下板部構成送風口,所述送風風扇的特徵在於,所述送風口包括所述上板部的邊緣、所述側壁部的一對邊緣以及所述下板部的邊緣中最靠近所述中心軸線的邊緣,且所述送風口為平行於所述中心軸線的平面,所述側壁部具有向所述送風口與所述葉輪之間突出的舌部,所述舌部的側面具有:與包括所述中心軸線的第一假想面相切的舌部前端;從所述舌部前端沿著所述葉輪的外周包絡面擴展的舌部第一側面;以及從所述舌部前端向所述送風口與所述側壁部的交線即側邊緣擴展的舌部第二側面,包括所述中心軸線且與所述側邊緣相切的第二假想面同所述舌部第二側面相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第一側面與所述外周包絡面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位於所述第一假想面與第三假想面之間,所述第三假想面包括所述中心軸線且在所述舌部前端與所述側邊緣之間與所述舌部第二側面相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第一側面與所述外周包絡面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位於所述第一假想面與所述第二假想面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第一側面與所述外周包絡面最靠近的最靠近位置位於比所述第一假想面和第三假想面靠旋轉方向側的位置,所述第三假想面包括所述中心軸線且在所述舌部前端與所述側邊緣之間與所述舌部第二側面相切。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在垂直於所述中心軸線的截面中,所述送風口的寬度比所述外周包絡面的直徑大。
6.根據權利 要求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在垂直於所述中心軸線的截面中,所述送風口的寬度比所述外周包絡面的直徑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第二側面為平滑的曲面。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第二側面為平滑的曲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前端位於所述外周包絡面與第四假想面之間,所述第四假想面平行於所述送風口且與所述外周包絡面相切。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前端位於所述外周包絡面與第四假想面之間,所述第四假想面平行於所述送風口且與所述外周包絡面相切。
11.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前端與第四假想面之間的最短距離小於等於所述最靠近位置與所述外周包絡面之間的最短距離,所述第四假想面平行於所述送風口且與所述外周包絡面相切。
12.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舌部前端與第四假想面之間的最短距離小於等於所述最靠近位置與所述外周包絡面之間的最短距離,所述第四假想面平行於所述送風口且與所述外周包絡面相切。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包括所述中心軸線且平行於所述送風口的第五假想面同所述第一假想面所形成的角度大於45°且小於90°。
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包括所述中心軸線且平行於所述送風口的第五假想面同所述第一假想面所形成的角度大於45°且小於90°。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假想面與所述第一假想面所形成的角度為50°以上且小於90°。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假想面與所述第一假想面所形成的角度為50°以上且小於90°。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上板部及所述下板部中的一個板部設置有臺階部,所述臺階部橫穿所述送風口與所述葉輪之間地延伸,在所述一個板部中,所述送風口與所述臺階部之間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離所述上板部及所述下板部中的另一板部更遠,俯視觀察時,所述臺階部從所述舌部第二側面趨向所述葉輪的所述外周包絡面。
1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上板部及所述下板部中的一個板部設置有臺階部,所述臺階部橫穿所述送風口與所述葉輪之間地延伸,在所述一個板部中,所述送風口與所述臺階部之間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離所述上板部及所述下板部中的另一板部更遠,俯視觀察時,所述臺階部從所述舌部第二側面趨向所述葉輪的所述外周包絡面。
1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俯視觀察時,所述臺階部還沿著所述外周包絡面向遠離所述舌部第二側面及所述送風口的方向延伸,並在所述中心軸線同第三假想面之間從所述外周包絡面趨向所述側壁部,所述第三假想面平行於所述送風口且與所述外周包絡面相切。
20.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俯視觀察時,所述臺階部還沿著所述外周包絡面向遠離所述舌部第二側面及所述送風口的方向延伸,並在所述中心軸線同第三假想面之間從所述外周包絡面趨向所述側壁部,所述第三假想面平行於所述送風口且與所述外周包絡面相切。
2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避開所述第一假想面地配置所述吸氣口。
22.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風扇,其特徵在於,避開所述第一假想面地配置所述吸氣口。
【文檔編號】F04D29/66GK203548365SQ201320686578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明者】玉岡健人, 福島和彥, 堀瀨京子, 石神真也, 永井貴博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