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茶葉晃動的茶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19:07:16 4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壺裝置,尤其是一種基於茶葉晃動的茶壺裝置。
二、
背景技術:
由於茶水中含有的成份主要為咖啡鹼、可可鹼、茶鹼和氨茶鹼,經常飲用茶水能預防疾病,從而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茶壺裝置是一種重要的茶具,在現有的茶壺裝置中,還都是類似於容器的一般茶壺,當把茶葉放到茶壺中,只有在衝熱水的過程中,才能使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騰,在飲茶過程,只能使茶葉在熱水中浸泡,不能使茶葉晃動與熱水充分接觸,釋放茶葉的有效成份,同時隨著茶葉的浸泡時間的延長,茶水的濃度也在改變,現有的茶壺裝置還不能儲存不同濃度的茶水,滿足人們在飲茶後期過程,對高濃度茶水的需要。
基於現有的技術問題、技術特徵和技術效果,做出本實用新型的申請技術方案。
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客體是一種基於茶葉晃動的茶壺裝置。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於茶葉晃動的茶壺裝置,因此提高了釋放茶葉的有效成份的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包含有茶壺本體、設置在茶壺本體的敞口端的外蓋、設置在茶壺本體中並且具有浸泡茶葉腔體的筒體、設置在筒體的敞口端的中蓋、設置在筒體的底端端面部與茶壺本體的底端端面部之間並且具有活動節連接關係的下萬向球、設置在中蓋和外蓋之間並且具有活動節連接關係的上萬向球。
由於設計了茶壺本體、筒體、外蓋、中蓋、上萬向球和下萬向球,通過上萬向球和下萬向球,在茶壺本體傾倒茶水時,筒體的上下端面部進行活動,帶動筒體進行晃動,釋放茶葉的有效成份,不再只使用茶壺本體,因此提高了釋放茶葉的有效成份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按照形成活動節的方式把茶壺本體、筒體、外蓋、中蓋、上萬向球和下萬向球相互聯接。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還包含有環形筒體、內蓋、撥動盤、活塞頭、推動杆、撥動杆、滾珠、隔板和過濾網,
在茶壺本體中設置有筒體和環形筒體並且在茶壺本體的內壁與筒體之間設置有環形筒體,在筒體上設置有出水嘴並且筒體的出水嘴設置為與環形筒體的敞口埠部相對應分布,筒體的底端端面部設置為與下萬向球聯接並且下萬向球設置為與茶壺本體的底端端面部鉸接式聯接,環形筒體設置為與滾珠接觸式聯接並且滾珠設置為與茶壺本體的底端端面部轉動式聯接,撥動盤設置在環形筒體的外側面部並且撥動盤設置為與茶壺本體轉動式聯接,外蓋設置在茶壺本體的敞口端部並且中蓋設置在筒體的敞口端部,內蓋設置在環形筒體的其中一部分敞口端部並且環形筒體的另一部分敞口端部設置為與茶壺本體的出水嘴和筒體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在中蓋上設置有上萬向球並且上萬向球設置為與中蓋鉸接式聯接,外蓋設置為與上萬向球接觸式聯接並且在環形筒體中設置有隔板,在筒體中設置有活塞頭並且活塞頭設置為與筒體滑動式聯接,推動杆的一端端部設置為與活塞頭聯接並且推動杆的另一端端部設置為與撥動杆聯接,撥動杆設置為與茶壺本體轉動式聯接並且在筒體中設置有過濾網。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茶壺本體的底端端面部設置為錐形體並且下萬向球和滾珠設置為鑲嵌在茶壺本體的底端端面部中,下萬向球設置在茶壺本體的底端端面部的中間部並且滾珠設置為沿茶壺本體的底端端面部的其中一個周邊分布,撥動盤設置為鑲嵌在茶壺本體的側面部並且撥動盤設置為延伸在茶壺本體的側面部的外側,撥動杆設置為通過轉動軸與茶壺本體的底座聯接並且在茶壺本體的底座上設置有缺口槽體,撥動杆的轉動軸設置在茶壺本體的缺口槽體中並且茶壺本體的敞口端部設置為與環形筒體的敞口端部相連通分布。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筒體設置為圓形筒狀體並且筒體設置為與環形筒體呈間隙式分布。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環形筒體設置為具有環形腔體的筒狀體並且環形筒體的敞口端設置為呈斜面分布,環形筒體的環形腔體的內壁設置為與筒體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並且環形筒體的環形腔體的外壁設置為與茶壺本體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環形筒體設置為與茶壺本體的內壁設置為呈過盈式分布並且隔板設置為沿環形筒體的環形腔體間隔式分布。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外蓋和中蓋設置為圓形盤狀體並且在外蓋的底端端面部和中蓋的底端端面部分別設置有扣裝的凸緣部,內蓋設置為環形盤狀體的一部分並且內蓋的底端端面部設置為斜形面,在內蓋的底端端面部的外緣部設置有扣裝的凸緣部並且內蓋設置為與外蓋聯接。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撥動盤設置為環形盤狀體並且在撥動盤的外側面部設置有標識線。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活塞頭設置為圓形盤狀體。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推動杆和撥動杆設置為圓形柱狀體並且推動杆設置為串接在下萬向球中,撥動杆的中間部設置為通過轉動軸與茶壺本體聯接並且撥動杆的外端端部設置為延伸在茶壺本體的底座的外側部,撥動杆的外端端部設置為與茶壺本體的把手相對應分布。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隔板設置為板狀體。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過濾網設置為筒狀網體並且過濾網設置為與筒體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茶壺本體和外蓋與筒體、中蓋、上萬向球和下萬向球設置為按照形成晃動運動方式分布並且茶壺本體與環形筒體、撥動盤和隔板設置為按照形成間隔區域方式分布,筒體與活塞頭、推動杆和撥動杆設置為按照形成活塞運動方式分布。
在本技術方案中,形成活動節的茶壺本體、筒體、外蓋、中蓋、上萬向球和下萬向球為重要技術特徵,在基於茶葉晃動的茶壺裝置的技術領域中,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在本技術方案中的術語都是可以用本技術領域中的專利文獻進行解釋和理解。
四、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審查指南,對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應當理解為不配出一個或多 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一般表述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衝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例,包含有茶壺本體1、筒體2、環形筒體3、外蓋4、中蓋5、內蓋6、撥動盤7、上萬向球8、下萬向球9、活塞頭10、推動杆11、撥動杆12、滾珠13、隔板14和過濾網15,
在茶壺本體1中設置有筒體2和環形筒體3並且在茶壺本體1的內壁與筒體2之間設置有環形筒體3,在筒體2上設置有出水嘴並且筒體2的出水嘴設置為與環形筒體3的敞口埠部相對應分布,筒體2的底端端面部設置為與下萬向球9聯接並且下萬向球9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的底端端面部鉸接式聯接,環形筒體3設置為與滾珠13接觸式聯接並且滾珠13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的底端端面部轉動式聯接,撥動盤7設置在環形筒體3的外側面部並且撥動盤7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轉動式聯接,外蓋4設置在茶壺本體1的敞口端部並且中蓋5設置在筒體2的敞口端部,內蓋6設置在環形筒體3的其中一部分敞口端部並且環形筒體3的另一部分敞口端部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的出水嘴和筒體2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在中蓋5上設置有上萬向球8並且上萬向球8設置為與中蓋5鉸接式聯接,外蓋4設置為與上萬向球8接觸式聯接並且在環形筒體3中設置有隔板14,在筒體2中設置有活塞頭10並且活塞頭10設置為與筒體2滑動式聯接,推動杆11的一端端部設置為與活塞頭10聯接並且推動杆11的另一端端部設置為與撥動杆12聯接,撥動杆12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轉動式聯接並且在筒體2中設置有過濾網15。
在本實施例中,茶壺本體1的底端端面部設置為錐形體並且下萬向球9和滾珠13設置為鑲嵌在茶壺本體1的底端端面部中,下萬向球9設置在茶壺本體1的底端端面部的中間部並且滾珠13設置為沿茶壺本體1的底端端面部的其中一個周邊分布,撥動盤7設置為鑲嵌在茶壺本體1的側面部並且撥動盤7設置為延伸在茶壺本體1的側面部的外側,撥動杆12設置為通過轉動軸與茶壺本體1的底座聯接並且在茶壺本體1的底座上設置有缺口槽體,撥動杆12的轉動軸設置在茶壺本體1的缺口槽體中並且茶壺本體1的敞口端部設置為與環形筒體3的敞口端部相連通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筒體2設置為圓形筒狀體並且筒體2設置為與環形筒體3呈間隙式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環形筒體3設置為具有環形腔體的筒狀體並且環形筒體3的敞口端設置為呈斜面分布,環形筒體3的環形腔體的內壁設置為與筒體2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並且環形筒體3的環形腔體的外壁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環形筒體3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的內壁設置為呈過盈式分布並且隔板14設置為沿環形筒體3的環形腔體間隔式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外蓋4和中蓋5設置為圓形盤狀體並且在外蓋4的底端端面部和中蓋5的底端端面部分別設置有扣裝的凸緣部,內蓋6設置為環形盤狀體的一部分並且內蓋6的底端端面部設置為斜形面,在內蓋6的底端端面部的外緣部設置有扣裝的凸緣部並且內蓋6設置為與外蓋4聯接。
在本實施例中,撥動盤7設置為環形盤狀體並且在撥動盤7的外側面部設置有標識線。
在本實施例中,活塞頭10設置為圓形盤狀體。
在本實施例中,推動杆11和撥動杆12設置為圓形柱狀體並且推動杆11設置為串接在下萬向球9中,撥動杆12的中間部設置為通過轉動軸與茶壺本體1聯接並且撥動杆12的外端端部設置為延伸在茶壺本體1的底座的外側部,撥動杆12的外端端部設置為與茶壺本體1的把手相對應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隔板14設置為板狀體。
在本實施例中,過濾網15設置為筒狀網體並且過濾網15設置為與筒體2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茶壺本體1和外蓋4與筒體2、中蓋5、上萬向球8和下萬向球9設置為按照形成晃動運動方式分布並且茶壺本體1與環形筒體3、撥動盤7和隔板14設置為按照形成間隔區域方式分布,筒體2與活塞頭10、推動杆11和撥動杆12設置為按照形成活塞運動方式分布。
把茶葉放到筒體2中,把熱水注入到筒體2中,按動撥動杆12,使推動杆11從下到上推動活塞頭10運動,茶水從筒體2的出水嘴注入到環形筒體3的其中一個間隔區域中,使撥動盤7轉動,把環形筒體3的其中一個間隔區域的茶水與茶壺本體1的出水嘴分離開來,從而把該環形筒體3的其中一個間隔區域的茶水儲備,環形筒體3的其中另一個間隔區域與筒體2的出水嘴相對應,當使用茶壺本體1把環形筒體3的其中一個間隔區域的茶水傾斜倒出時,筒體2在上萬向球8和下萬向球9作用下進行晃動,使筒體2的茶葉進行翻動,也可以在環形筒體3的不同間隔區域中放入不同種類的茶葉,通過撥動盤7帶動環形筒體3進行轉動,使環形筒體3的不同間隔區域的茶水與茶壺本體1的出水嘴相對應分布,從而實現不同種類茶葉可以同時浸泡。
人們為了身體保健,需要經常性地飲用中藥飲片浸泡的水,為了把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釋放出來,要保持浸泡中藥飲片的水溫度,同時為了提高中藥飲片的功效,需要保持中藥飲片的飲水濃度,使用本實施例,滿足了飲用中藥飲片的浸泡要求,通過試驗,提高了飲用中藥飲片的有效率。
本實用新型具有下特點:
1、由於設計了茶壺本體1、筒體2、外蓋4、中蓋5、上萬向球8和下萬向球9,通過上萬向球8和下萬向球9,在茶壺本體1傾倒茶水時,筒體2的上下端面部進行活動,帶動筒體2進行晃動,釋放茶葉的有效成份,不再只使用茶壺本體1,因此提高了釋放茶葉的有效成份的效率。
2、由於設計了環形筒體3、內蓋6、撥動盤7和隔板14,通過環形筒體3、內蓋6、撥動盤7和隔板14,實現了不同間隔區域的茶水的儲備和不同種類茶葉的同時浸泡,滿足了人們對茶水的不同口味和濃度的時間性要求。
3、由於設計了活塞頭10、推動杆11和撥動杆12,通過活塞頭10、推動杆11和撥動杆12形成的活塞運動,實現了對筒體2中茶水的排出。
4、由於設計了滾珠13和過濾網15,通過滾珠13,提高了環形筒體3的運動性能,通過過濾網15,實現了筒體2中的茶葉與茶水的隔離。
5、由於設計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在技術特徵的單獨和相互之間的集合的作用,通過試驗表明,本實用新型的各項性能指標為現有的各項性能指標的至少為1.7倍,通過評估具有很好的市場價值。
還有其它的與形成活動節的茶壺本體1、筒體2、外蓋4、中蓋5、上萬向球8和下萬向球9聯接的技術特徵都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之一,並且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滿足專利法、專利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的實施例都進行描述。
因此在內,凡是包含有茶壺本體1、設置在茶壺本體1的敞口端的外蓋4、設置在茶壺本體1中並且具有浸泡茶葉腔體的筒體2、設置在筒體2的敞口端的中蓋5、設置在筒體2的底端端面部與茶壺本體1的底端端面部之間並且具有活動節連接關係的下萬向球9、設置在中蓋5和外蓋4之間並且具有活動節連接關係的上萬向球8的技術內容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