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電影製片廠的名字(資料轉載1995前我國電影製片廠名錄)
2023-06-04 07:25:12 1
1995年前(含)擁有故事片出品權的製片廠一共35家是中國電影老企業,是中國三大電影基地之一。成立於1949年11月16日。1950~1952年,上海長江電影製片廠、崑崙影業公司、文華影業公司、國泰影業公司等8家私營電影企業聯合組建為國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1953年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與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合併,仍沿用上海電影製片廠廠名。
1958年月建廠,後改名內蒙古電影譯製片廠,專門譯製蒙古語影片。1979年恢復原名,重新拍攝故事片,廠址為呼和浩特市新建東街。
前身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81年1987年改名。專門拍攝兒童故事片,代表影片有《小刺蝟奏鳴曲》、《我的九月》等。現已併入中國電影集團。
創建於1949年,1956年前為綜合性電影製片廠,1956年改為故事片專業廠,1999年併入中國電影集團。廠址為北京市海澱區北三環中路。
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46年10月1日,1955年改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99年7月長春電影集團成立,長影廠併入長影集團。廠址為長春市紅旗街。
廣西電影製片廠1958年開始籌建,先後以廣西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譯製廠為廠名,代表影片有《黃土地》、《流浪漢與天鵝》等。最新攝製的影片有抗戰影片《鐵血臺兒莊》等。廠址為南寧市友愛北路。
福建電影製片廠1958年7月建於福州,初期以攝製紀錄片為主,1980年攝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代表影片有《路》、《木棉袈裟》等。最新攝製的影片有《我的母親趙一曼》等。廠址為福州市柳河支路。
1956年初開始籌建,1985年改建成珠江電影製片公司。代表影片有《大浪淘沙》、《與魔鬼打交道的人》、《廖仲愷》、《山葉魚檔》等。最新拍攝的影片有輕喜劇故事片《喜洋洋》等。廠址為廣州市新港中路。
成立於1952年8月1日,所製作的影片多是以軍事題材為主。廠址為北京市廣安門外六裡橋。
青年電影製片廠前身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建於1958年,曾拍攝《沙鷗》、《鄰居》、《青春祭》等影片。廠址為北京市海澱區新外大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電影製片廠,1956年籌建,1960年拍攝第一部故事片《兩代人》。該廠的主要工作為用不同的少數民族語言譯製影片。廠址為烏魯木齊市17號路。
西安電影製片廠1958年成立,2000年改組為西影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以原西影廠為核心組建西部電影集團。現址位於西安市西影路。
1958年成立於成都,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電影製片基地,代表影片有《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內當家》、《紅衣少女》等。2003年以峨嵋電影製片廠為主體成立峨嵋電影集團。現址成都市清江路。
瀟湘電影製片廠前身是湖南電影製片廠,創建於1958年6月,1980年改用現名,代表影片有《國歌》、《候補隊員》等。最新攝製的影片有《歸去來》等。廠址為長沙市勞動東路。
雲南民族電影製片廠建於1958年7月,原名昆明電影製片廠,1985年改用現名,以拍攝本地區題材、民族題材影片為主。廠址為昆明市西站麻園。
上海電影譯製廠1957年成立,前身是上海電影製片廠譯製片組。年譯製影片數量曾達到30餘部,代表影片有《寅次郎的故事》、《追捕》、《佐羅》等。現已併入上海電影集團公司。
中國專門攝製科學教育影片的主要廠家之一。1960年3月12日在北京成立。1985年全廠有編劇、導演、攝影、動畫、特技、特技攝影、照明、美工、錄音、剪輯等創作和技術人員280餘人,並設置有同上述專業相應的創作部門和生產車間。可以組成30個攝製組,年產35毫米彩色科教片約150本 (每本以10分鐘計),同時攝製少量電視片。自建廠到1985年底生產普及片、技術推廣片、教學片、科研片、科技簡報、美術片等共計662部。其中定製片127部。許多影片在社會 各行業中產生了廣泛的、良好的效果,獲得了國內外觀眾的讚賞。其中優 秀影片有《對蝦》、《植物細胞分裂》、《水地棉花蹲苗》、《宇宙》、《黃鼬》、《古潛山油田》、《預防小兒麻痺症》、《生物進化》、《綠化祖國》、《遙感》、《生命與蛋白質--人工合成胰島素》、《尼羅羅非魚》、 《李可染山水畫藝術》、《苦禪寫意》、《昆蟲的身體構造與功能》、 《灰喜鵲》、《黃河與森林》、《崛起的第三金屬--鈦》等。1963-1985年, 得到國內、國際各種優秀影片獎勵的有76部。
中國農業電影科學製片廠1964年建廠,專門從事農業科教影片攝製。最新攝製影片有《拯救大白鱘》等。廠址位於北京市白石橋路。
始建於1953年7月,是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主要生產基地。 1995年劃歸中央電視臺。廠址位於北京海澱區北三環中路。
1957年建廠,代表影片有《豬八戒吃西瓜》、《大鬧天宮》等。現已併入上海電影集團公司。
1953年建立,主要拍攝科學教育片,廠址位於上海市斜土路。
龍江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少年陳真》(合拍)等。
遼寧電影製片廠遼寧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8年,初期為遼寧新聞電影學習班,開始拍攝新聞、紀錄、科教片。
1977年定名為"遼寧省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1980年開始生產故事片。
1985年啟用"遼寧電影製片廠"廠標。
1995年經國家電影局正式批准為故事片生產廠家。
遼寧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影視劇作品,以較高的思想性和濃鬱的東北文化特色,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其中拍攝的故事片有《潘作良》、《貴妃還鄉》、《耳朵大有福》、《月牙兒》、《春桃》、《賭命漢》、《中國媽媽》、《小巷幽蘭》、《天驕》、《將軍的抉擇》、《世紀寶貝》、《生存島歷險記》等。
寧夏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58年,為中國電影事業作出了獨特貢獻。是寧夏專門從事電影、電視劇創作生產的單位。截至2008年,該廠共拍攝近500部紀錄片、專題片、科教片、故事片和電視劇。
山東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孔繁森》(合拍)等。
天津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闖江湖》、《鳳凰琴》(合拍)等。
河北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遠山姐弟》、《鍾馗》等。
蘭州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太平使命》、科教片《檉柳》等。
山西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暖春》、《暖秋》等。
南京電影製片廠原稱江蘇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8年。建廠之初,就曾依憑江蘇地域文化的雄厚實力,拍出了改編自地方戲曲的電影事片《紅色的種子》。1986年至2003年間,該廠先後獨立或與兄弟單位合作拍攝了兒童片《小歌星》、《豆蔻年華》、《早春一吻》、《紅髮卡》、《草房子》,故事片《屠城血證》、《你愛我嗎》、《天網》、《警察有約》 ,紀錄片《1937·南京真相》等。
湖北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世紀之夢》、《千秋三峽》等。
浙江電影製片廠曾拍攝影片《女兒谷》等。
江西電影製片廠江西電影製片廠創建於1958年8月1日,屬文化事業單位。江西電影製片廠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創辦(1958—1962)、恢復(1969—1979)、振興(1980以後)幾個階段,並於1996年5月由省文化廳劃屬省廣電局管理。
三中全會後江西電影製片廠開始拍攝電影故事片,其中故事片《童年在瑞金》榮獲第十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中國電影童牛獎;《夫唱妻和》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毛澤東與斯諾》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等。
安徽電影製片廠是經國家文化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於1958年2月批准成立的,是安徽唯一一家電影創作生產單位。該廠為國有事業單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建廠之初,該廠率先在全國省辦電影製片廠中,第一個創作生產了反映大別山區革命鬥爭歷史故事的影片《風雪大別山》,隨後又因拍攝了黃梅戲電影《女駙馬》而小譽全國。
河南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8年,1996年劃屬河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領導。主要電影《包青天》、《小城細雨》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