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特氏皇后死後被羞辱(阿魯特氏由大清門)
2023-06-04 07:11:48 1
在清代,如果選秀時皇帝尚未成婚,那麼皇后人選則將在秀女中產生。何謂選秀呢? 選秀制度的產生源自封建王朝充實後宮的需要以及為皇室開枝散葉。
清承明制,清在明朝的基礎上,選秀制度有所改進,總體上由戶部主導,每三年舉行一次,凡八旗官員家庭年滿14-16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選秀。
基於入關之初,大清根基未穩的現實,清代統治者在選秀方面多了一層政治考量,希望通過與蒙古聯姻的策略,藉助蒙古作為後援,鞏固統治。
所以清朝初年,帝王的后妃大多來自蒙古,如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和孝莊文皇后;順治帝的廢后、孝惠章皇后。而同治皇帝選擇蒙古阿魯特氏作為皇后,則少了清初統治者的「初心」,其中多了與慈禧母子失和的「味道」。
孝惠章皇后
阿魯特氏隸屬於正藍旗,起初在蒙古旗內地位並不高,自打入旗始,五代白丁,直至嘉慶年間阿魯特氏才見有起色,阿魯特·景輝考中舉人,得以躋身官宦人家。
相較之下,景輝之子賽尚阿(曾國藩恩師)個人成就則大得多,嘉慶朝以解元身份入仕,官至道光朝戶部尚書、入軍機處成為首席軍機大臣,權傾一時,卻因鎮壓太平天國不力,後來遭到鹹豐皇帝的革職抄家,阿魯特氏就此回到了原點。
受此牽連,賽尚阿之子阿魯特·崇綺原本在道光朝中過舉人而入仕,也被剝奪了官職,但崇綺並沒有洩氣,苦讀數年,於同治三年高中狀元,也是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旗人狀元。
阿魯特·崇綺
與此同時,崇綺之女阿魯特氏也到了選秀的年紀。經過層層選拔,阿魯特氏進入了最後的選秀「專場」。選秀「專場」的目的是確定同治皇帝的後宮次序,皇后之爭是重中之重。
一同入圍的有四位秀女,分別是知府崇齡之女赫舍裡氏,刑部員外郎之女富察氏,起居注官崇綺之女阿魯特氏,還有一位是阿魯特氏的親姑姑(賽尚阿小女兒)。
雖然阿魯特家勢隨著崇綺高中有所回升,但真正助力來自阿魯特氏的母親,其為和碩鄭親王端華之女,而端華嫡福晉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所以論起輩分,阿魯特氏應該叫一聲慈安太后「表姨媽」。
自然慈安太后屬意阿魯特氏,但慈禧卻傾向於富察氏,一則阿魯特氏是「政敵」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慈禧對端華是恨之入骨;其次慈禧從小同治兩歲富察氏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昔日影子;更重要的是慈禧不希望阿魯特氏成為皇后,從而增加東宮的實力。
一邊是嫡母,一邊是生母,同治皇帝會選擇誰呢?
眾所周知,同治慈禧母子關係並不和睦。根據帝師翁同酥日記記載,同治皇帝資質並不差,年僅14歲時,在完成命題作文「任賢醫治」中頗有見地地寫到:
治天下之道,莫大於用人。然人不同,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必辨別其賢否,而後能擇賢而用之,則天下可治矣。
然而為何慈禧後來卻說同治「認字不清,讀不成句」呢?
慈安太后
按照祖制,皇帝年滿14周歲應該完成大婚,繼而開始親政,親政則意味著大權旁落(慈安太后對權力並不熱衷),對於貪戀權力的慈禧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基於此,強勢的慈禧很可能故意耍了小手段,使得同治產生厭學的心理,繼而產生不具備親政的事實,堵住悠悠之口,確保了繼續垂簾聽政。這樣一來,便不難理解青春年少的同治對慈禧產生的逆反心理。
你讓我選擇富察氏?我偏偏選擇皇額娘中意的阿魯特氏。
再說了,阿魯特氏整體素質的確不錯,自幼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多才多藝,尤其擅長左手寫大字,史書稱其:
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一番博弈,選秀大幕終於落下,1872年,同治下詔冊封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為慧妃,但為了顧及慈禧的面子,慧妃享受了皇貴妃的待遇。
同治大婚
同年,同治完成大婚,阿魯特氏成為了繼順治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之後,又一位蒙古族皇后,不僅享受了由大清門抬入紫禁城的莫大榮耀(自順治入關正式冊封的15位皇后,僅有5位享受此殊榮),而且整個家族也由正藍旗抬到了屬於「上三旗」的鑲黃旗。
婚後,同治與阿魯特氏過上了一段「琴瑟和鳴」的日子,殊不知背後,隱藏了巨大的隱憂。
在慈禧看來,阿魯特氏的當選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由此阿魯特氏成為慈禧心中的一根刺,同時慈禧又是一位母親,不管同治接受與否,我給予的一定是最好的。
在這一指導原則之下,慈禧找來同治「談心」談話,說慧妃賢惠,要多去;皇后年少,還不太懂得宮中規矩,尚需時日學習,你不便打擾。
一句話,就是做額娘的變著法告訴兒子,得多去慧妃屋裡,而枉顧了同治中意阿魯特氏的事實。
同治皇帝
作為「虎媽」的兒子,要麼順從,要麼反抗。從選擇阿魯特氏可以看出,同治皇帝屬於後者。
慈禧既知「談心」談話是失敗的,越是苦口婆心;慈禧越是苦口婆心,同治越是往阿魯特氏屋裡去得勤。
眼見同治不吃這一套,慈禧改變策略,將突破口對準了阿魯特氏。
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婆婆?竟然逼著兒媳儘可能遠離兒子。
阿魯特氏實在想不明白,但沒有辦法,只好強顏歡笑,口頭上答應。
新婚燕爾,同治又怎麼可能不對阿魯特氏朝思暮想呢?阿魯特氏又能怎麼辦呢?硬生生將同治往外趕嗎?臣妾做不到。
如此,哪怕阿魯特氏再怎麼表現出大家閨秀的修養,再怎麼謹小慎微,慈禧都沒有好臉色,一來二去,竟然公然幹涉起兒子兒媳,不讓他們同居。
慈禧太后
這叫哪門子事嘛。
你不讓我跟阿魯特氏一起,我也不會跟富察氏的。
同治跟慈禧賭氣,選擇獨居,日子一久,在佞臣的攛掇下,堂堂一國之君自甘墮落,幹出了微服出宮,遊走於花街柳巷的勾當。
另一邊的阿魯特氏越發思念丈夫,卻又擔心來自婆婆的責難,而這種責難無時無刻不籠罩在心頭,且說不好是不是變本加厲。
可以說宮中的日子是煎熬的,好得有丈夫作為精神寄託,阿魯特氏堅信始終有「媳婦熬成婆」的一天。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駕崩,死因並非是感染了花街柳巷的梅毒。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同治從發病到死亡僅僅37天,病情發展相當迅速,而梅毒感染十分緩慢,至少需要5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發展到同治死時的「全身潰爛」,另外根據37天的脈案、處方來看,同治應該是患天花而亡。
阿魯特氏
如此連精神寄託失去了,阿魯特氏真是生無可戀了,最終絕食殉夫。
都說紅顏多薄命,想不到阿魯特氏竟成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被婆媳關係長期緊張,搞得身心俱疲,選擇絕食結束短暫的一生,年僅22歲,令人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