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熔爐最有影響的一句話(孔劉的9.3分電影熔爐與原著有何不同)
2023-06-19 16:00:06 1
初看9.3分電影《熔爐》的時候,最觸動我心的臺詞並非是那句很經典的:「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而是:「這個孩子,既聽不到聲音,也說不了話……」
當年覺得這句話是在表達韓國弱勢群體的一種無力感:既不能聽到真實的聲音,又無法吶喊出自己的心聲。心裡為此壓抑難過得很,久久不忘。
近期把《熔爐》原著看了,意外發現,在一些細節上它與電影有所不同,所帶來的衝擊力也不一樣。
令我感到有些欣慰的是,雖然它的曲折程度不亞於電影,主角塑造上更為複雜,但結局,讓人心頭有希望。
電影《熔爐》中,男女主很積極、正面,他們像未被汙染的白紙一般純真,用一腔熱血與邪惡對抗。
而原著對姜仁浩與徐幼真這兩位主角的過去,都有著較為具體的講述。
姜仁浩,曾經在私立女高教書,教書期間他結識了女學生張明熙。張明熙參加高考後,已入伍的姜仁浩,與之發生親密關係。
但在張明熙打算放棄上大學、考慮結婚的時候,姜仁浩對未來充滿擔心,因而對憂鬱的女友採取逃避態度。
有天,他偶遇一名老師,那老師告訴他,張明熙已經自殺。
這段歷史在法庭上被揭開,並被加工重構,描繪成一名教師對未成年少女實施性暴力導致其死亡的故事,對站在證人席上為慈愛學校被性侵學生發言的姜仁浩極為不利。
可是,此時的姜仁浩並不能做到問心無愧。對於前女友,他是有強烈負罪感的。
原著中有寫:
來到部隊的張明熙,頂著一臉濃妝,卻掩飾不了她剛滿二十歲的事實(韓國是20歲才成年,他們出生時年齡就算作1歲)……
雖然感受到小女孩豁出去的無所謂,然而他也並沒有細想……再度回到部隊時,罪惡感如成群的蒼蠅飛舞而來……
總之,這裡的姜仁浩不像孔劉演的男主那般清白,他身上有人性漏洞。
至於原著裡的女主徐幼真,則不像鄭有美所演的那樣年輕,單純,富有朝氣。
她是一位離過婚,獨自養育兩個女兒的女人,有個女兒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畸形。
在年幼時,她嘗過社會的殘酷:作為牧師的父親因批評時事、窩藏學生而被抓走,不久後他因病過世。
因此,有著一顆滄桑心的徐幼真,不是在為慈愛學校學生伸張正義受挫後才頓悟「一路奮戰」的意義。
她是在奮戰之時,就對著不理解自己的姜督察說:「想改變世界的心情,從父親死後我放棄了。我現在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那個趨炎附勢的姜督察也有說明,從一段自述裡,可窺見他身處的環境如何浸染了他:
「尊敬女人這種事,我在小學一年級就當它不存在。當時有個女老師因為我們家很窮,母親從沒有帶一點小禮物到學校孝敬她,經常在其他孩子面前讓我丟臉,不然就打我……你(徐幼真)該不會是想要用這種純真的方法改變世界吧?」
2、奮戰路上的阻礙,不僅僅是惡勢力電影中,男女主為正義而戰,所面臨的阻礙主要是惡勢力。比如那對性侵學生的雙胞胎領導、虐待女孩的教師尹慈愛……
但在原著裡,他們要面對的困難還包括生活上的困窘,親情上的羈絆……親情,對於男主姜仁浩來說,是很難跨越的阻礙。
在徐幼真發簡訊請求他守護那些為慈愛學校學生搭建的帳篷後,他寫下一封給妻子的信。
信中包括:
我突然發現體內的某種東西甦醒了。該怎麼說呢?渴望正義、神性或是更尊貴的某種東西。那個東西既不是錢,也不是快樂,甚至還有些痛苦。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自己生而為人的喜悅……
可是當他將信折好,看到女兒的模樣,聽到妻子說「抱我,我做了奇怪的夢」,便做不到不計代價地去外面應對粗魯的拆除大隊。
次日他撕掉那封信,和家人一道遠離是非之地霧津,自然沒有做到電影中的光輝之舉:迎著鎮暴水槍,抗議、示威。
書裡的姜仁浩,不是偉人,他是個會陷入無視之惡的普通人。相比電影角色形象,有些令人心寒。
電影《熔爐》的尾聲裡,受害者民秀給了強者樸寶賢幾刀,然後,兩人一起喪生於鐵軌之上……
非常慘烈,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能勾起觀眾憤憤不平的強烈情緒。
小說的結局在表述上,相對溫和一些。
男主雖然退出了鬥爭舞臺,但徐幼真沒有退讓。她始終堅持「如果說我曾覺得自己可憐而又不幸,那就是我明知不該卻選擇向現實妥協的時候」。
在徐幼真等人的幫助下,民秀沒有去復仇,也沒有自殺,他與那些被傷害過的女孩,都住進了叫「庇護家園」的房子裡。
當地的好人,「全部成為這些孩子的援助者」。
漸漸地,孩子們恢復健康,並接受心理治療,意識到自己很重要,懂得拒絕暴力。
民秀甚至說他經歷那些事後最大的改變是,終於了解,他們也是同樣珍貴的人。
目睹這種驚人成長的徐幼真,開始思考:我們真的輸了官司嗎?
如此結局,即便也讓人有無奈情緒,卻可以從中看到,正義之士能給受害者和群眾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心中的意難平會隨之減輕。
感覺觀看《熔爐》的電影,像看一場熱情澎湃的演講,可以深深感受到一種號召力。覺得自己肯定會成為正義感爆棚的好人。
而看它的原著,過程中會對人性有更多了解、更多思考,觀感一度如作者孔枝泳在後記中所寫的一樣:對人生了解越多,會對人越失望。
從而會去想:當我們被捲入那個「熔爐」,是否能保持直面黑暗的勇氣,和抵制罪惡的決心?真的可以做到不袖手旁觀、絕不犯錯、毫不遲疑?
好在,無論是文字作品,還是電影之外的真實後續( 《熔爐》由光州仁和學校性暴力事件改編,電影上映後,數百萬人連署籤名要求重啟調查,一個月後《性侵害防止修正案》通過, 又名「熔爐法」),都會告訴我們:
希望與失望同在,「純真的方法」,恰恰是能撼動罪惡的一種有效方法。
它能讓原本「聽不到聲音,也說不了話」的人,可以聽得見真相,並發出反抗聲音,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世界。
另外,覺得《熔爐》原著還表達了這樣的態度:想要不隨波逐流,最重要的是對我們自身的陰暗面也心存警惕,保持洞察力;
當我們認為真相沒有價值,認為追求正義是幼稚或愚蠢的行為,就真的會失去改變不幸的力量。
作者:肖大雨
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女心理師》:窮女孩賀頓,對優質男錢開逸的「高攀」,危險
她被侵害的經歷被改編成電影:比起死亡,她寧願被性侵1000次
藍色生死戀幕後:劇本來源於真實故事,宋慧喬一開始並不被看好
她4歲遭性侵,5歲行割禮,後成為世界名模,為終止暴行而疾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