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及產品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06:47:01 2
專利名稱: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及產品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的轉移工藝,特別是涉及以膜為載體將信息圖紋轉移至金屬表面的工藝,以及由該工藝所生產的產品。
背景技術:
由於裝飾、廣告等的需要,常常需要再金屬表面設計各種色彩圖案;或者由於美化、防偽的需要,需要使金屬表面具有全息圖紋的效果。傳統工藝中,對於金屬表面需要的圖案效果,往往採用的是在金屬製品表面上直接印刷再高溫烘乾而成。而對於金屬表面需要的全息圖紋效果,一般直接在金屬表面進行壓印。在現有技術中,為實現在金屬表面具有全息圖紋或圖案的效果,一是直接在金屬表面進行印刷,再高溫烘乾;二是將具有信息圖紋的薄膜與金屬表面進行燙印,即使將薄膜整體性粘附在金屬表面上。一般先在信息圖紋的薄膜表面塗覆熱熔性膠,然後在高溫下將薄膜在金屬表面進行燙印,使膠熔化從而使薄膜粘固在金屬表面而使其表面信息圖紋的效果。顯然,第一種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所印出的圖案或圖紋粗糙,無法真正滿足裝飾、防偽等的需要。第二種方法雖然使金屬表面的信息圖紋效果具有了一定的改進,但是其缺點是1、採用的燙印工藝溫度一般都很高,為了避免高溫使薄膜產生拉伸、變形等,燙印時間必須很短,一般控制在0. 2秒以內,而在這個時間裡,膠層的熔化不均勻,粘附效果不理想,很難牢固,常常會使得金屬上的信息圖紋出現位移,造成產品的報廢;2、燙印過程中,無法實現對薄膜作業速度的精確控制,從而無法實現對實現信息圖紋進行精準定位的要求;3、燙印後,薄膜整體性粘附在金屬表面上,而一般來說,都需要對金屬進行後續的的衝壓等工序,其表面粘附的薄膜使得金屬無法進行後續的衝壓等工序。但是,上述傳統工藝技術落後,成本高,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所印出的圖案或圖紋粗糙,無法真正滿足裝飾、防偽等的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以及該工藝生產的產品。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所述工藝具體如下1. 1在薄膜表面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1. 2在第二信息保護層上設有信息圖紋;1. 3在信息圖紋上蒸鍍信息保護層;其特徵在於,所述工藝還包括如下步驟1.4複合工藝在信息保護層上進一步塗覆膠粘層並固化,將薄膜與金屬表面進行複合,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本發明中相對於現有技術,本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改進在薄膜表面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可以在薄膜剝離後實現對信息圖紋的有效保護,實現了將傳統的印鐵工藝轉變為以膜為載體的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同時可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並使金屬表面的圖案或色彩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信息圖紋上蒸鍍信息保護層則可以實現在後續的塗布、複合等高溫高壓工藝條件下,對信息圖紋的有效保護,使信息圖紋在後續工藝流程中色彩、圖案、視覺效果不失真,保證了產品的性能。本方案採用的是複合工藝而非燙印工藝,採用的多為熱固性膠或UV膠,而非熱熔型膠,因此利用複合工藝本發明可以實現對複合時間、複合溫度、 複合壓力、作業速度的精確控制,從而使得具有信息圖紋的薄膜能牢固的附著在金屬表面而不會產生變形,使得在作業過程中實現對薄膜的定長拉伸,實現對金屬表面信息圖紋的精準定位,從而使產品具有更好的視覺效果。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步驟1.3中,所述膠粘層材料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在溫度50-150°C烘乾固化,乾燥時間10-6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 20-150m/min,壓力l-50kg/cm2。上述選擇的膠粘層材料具有熱固性,使得在複合工藝中,薄膜與金屬表面附著牢固,對複合時間、複合溫度、複合壓力、作業速度都可以精確控制,且均為常用工業材料,節省了成本。上述工藝參數的選擇達到了如下的技術效果溫度過高、乾燥時間過長會破壞粘結層的層間結構,溫度過低、乾燥時間過短則無法達到附著牢固的效果;作業速度過快會使得膠粘層的塗覆不均、烘乾不透,過慢則影響效率;因此相對於一般工藝中的參數範圍不僅膠粘效果優越,而且實現複合時對信息圖紋的精準定位。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步驟1. 3中,所述膠粘層材料為UV樹脂, 採用紫外光固化,溼塗量0.5-5g/m2,作業速度20-150m/min。上述優選技術方案能實施溼態複合,圖紋表面溝槽效果更為飽滿,速度快,效率高,無溶劑揮發。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工藝可以進一步改進如下在步驟1. 1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所述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或改性纖維素樹脂、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或蠟類。增加一轉移層使得可以實現複合後,薄膜的剝離,從而避免了金屬表面附著有薄膜時無法對金屬進行後續加工的技術缺陷。上述選擇的轉移層材料均具可以使薄膜具有良好的可剝離性,且都能適用於凹版塗布,工藝技術較為成熟,效果好。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工藝可以進一步包括如下步驟1. 5將附著在金屬表面薄膜剝離,並重新進行步驟1. 1-1. 4的工序。對剝離後的薄膜循環使用,大大節省了成本。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上述選擇的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可以在新型全息圖紋紙表面形成緻密的結構,能夠均勻的填平其表面的溝槽結構從而形成保護,且都能適用於凹版塗布。從而即使在薄膜剝離後,也能對金屬表面的信息圖紋形成有效的保護,提成產品的使用性能和壽命。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信息圖紋為全息圖紋,或色彩圖案,或上述的結合。本中請中的信息圖紋可以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在信息保護層上先塗覆信息層, 再在信息層上壓印全息圖紋,信息層的材料可以是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也可以選擇在信息保護層上印刷可視圖案,如彩色圖案、各種圖像、色彩等等。或者是全息圖紋與色彩圖案的結合。對上述結合不作先後的限制。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或硫化鋅或氧化矽或後兩者的混合物。上述材料蒸鍍的信息保護層在信息圖紋上形成穩定、 均勻、緻密的附著,因此可以有效的保護信息圖紋在後續工藝流程中不失真,保證了工藝產品的技術效果。硫化鋅或氧化矽則是透明的材料,這兩種材料使得本工藝的產品具有了更多的效果選擇,可以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金屬表面具有透明或不透明的效果。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鋁,厚度為50-1000 埃。鋁作為信息保護層,其性能相對於其他材料更為優越。從微觀上來說其能在信息圖紋的微觀溝槽上形成穩定、均勻、緻密的附著,形成嚴密的保護;從宏觀上來說,以鋁作為信息保護層出來的產品能取得更好的視覺效果。申請人研究發現,鋁層過薄如低於50埃時,無法形成很好的保護。過厚不但會增加成本、降低效率,而且會影響信息圖紋的視覺效果。一種根據發明本工藝生產的產品,所述產品結構如下金屬層;膠粘層;信息保護層;信息圖紋;第二信息保護層;薄膜層。一種根據發明本工藝生產的產品,所述產品結構如下金屬層;膠粘層;信息保護層;信息圖紋;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薄膜層。一種根據發明本工藝生產的產品,所述產品結構如下金屬層;膠粘層;信息保護層;信息圖紋;第二信息保護層。上述產品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 混合物。上述產品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信息圖紋為壓印的全息圖紋,或印刷的可視圖案,或上述的結合。上述產品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或硫化鋅或氧化矽或後兩者的混合物。上述產品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鋁,厚度為50-1000埃。上述產品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膠粘層為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上述產品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膠粘層為UV樹脂。上述產品可以進一步的改進為,所述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或改性纖維素樹脂、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或蠟類。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一、將傳統的印鐵工藝轉變為以膜為載體的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工藝更為先進,產品效果更為優越。二、採用了複合工藝,使膠粘層固化,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利用複合工藝的時間、 溫度、壓力可調的特性,使得薄膜在金屬表面的附著更為牢固,而且不會引起薄膜的變形, 實現信息圖紋在金屬表面的精確定位。三、複合後薄膜可以剝離,從而不會影響對金屬的後續加工。而剝離後的薄膜循環使用,大大節省了成本。
圖1是本發明的產品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另一優選實施例的產品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另一優選實施例的產品結構示意圖。附圖中,1-金屬層;2-膠粘層;3-信息保護層;4-信息圖紋;5-第二信息保護層; 6-薄膜層;7-轉移層。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將傳統的印鐵工藝,轉變為以膜為載體的信息圖紋轉移工藝。 相對於現有的印鐵工藝,本發明的信息圖紋轉移工藝更為先進,產品效果更為優越。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所述工藝具體如下(1)在薄膜表面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第二信息保護層可以實現在薄膜剝離後對信息圖紋的有效保護。(2)在第二信息保護層上設有信息圖紋。既可以是壓印的全息圖紋,也可以是印刷的可視圖案,或上述的結合。(3)在信息圖紋上蒸鍍信息保護層。優選金屬、金屬氧化物、硫化鋅、氧化矽或硫化鋅與氧化矽的混合物。在真空蒸鍍機中進行蒸鍍,在信息圖紋表面形成牢固、緻密的附著, 從而保護信息圖紋在後續的高溫、高壓工藝中不受到破壞。所述工藝還包括如下步驟(4)複合工藝在信息保護層上進一步塗覆膠粘層並固化,將薄膜與金屬表面進行複合,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本發明中相對於現有技術,本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改進在薄膜表面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可以在薄膜剝離後實現對信息圖紋的有效保護,實現了將傳統的印鐵工藝轉變為以膜為載體的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同時可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並使金屬表面的圖案或色彩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信息圖紋上蒸鍍信息保護層則可以實現在後續的塗布、複合等高溫高壓工藝條件下,對信息圖紋的有效保護,使信息圖紋在後續工藝流程中色彩、圖案、視覺效果不失真,保證了產品的性能。本方案採用的是複合工藝而非燙印工藝,採用的多為熱固性膠或UV膠,而非熱熔型膠,因此利用複合工藝本發明可以實現對複合時間、複合溫度、 複合壓力、作業速度的精確控制,從而使得具有信息圖紋的薄膜能牢固的附著在金屬表面而不會產生變形,使得在作業過程中實現對薄膜的定長拉伸,實現對金屬表面信息圖紋的精準定位,從而使產品具有更好的視覺效果。複合工藝中,在將薄膜附著至金屬表面前先將膠粘層固化,採用烘乾的方式進行,或採用紫外光固化等無溶劑複合法,可以有效的減少溶劑的汙染,提高產品的質量。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薄膜無法剝離影響金屬後續加工的缺點,本發明中,在金屬表面與信息層之間塗覆有轉移層,轉移層的作用即在於在將薄膜經過複合工序牢固的附著至金屬表面後,能夠將薄膜剝離,從而不會影響對金屬的衝壓等後續工序。因此,本發明中,具有信息圖紋的薄膜只作為一種載體,將其上的信息圖紋轉移至金屬表面,因此,本發明與現有技術中的燙印工藝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剝離下來的薄膜可以繼續循環使用,進行前述的工序,從而大大的節省了成本。本發明中,在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設有信息圖紋。所述信息圖紋為全息圖紋,或色彩圖案,或上述的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如下實施例1在薄膜表面塗覆丙烯酸樹脂為第二信息保護層,並在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設有全息圖紋,即先塗覆一信息層,再在信息層上壓印全息圖紋,信息層的材料可以是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在全息圖紋上再蒸鍍材料為鋁的信息保護層;複合工藝在信息保護層上進一步塗覆膠粘層,膠粘層採用聚氨酯樹脂並烘乾固化,溫度100°c,乾燥時間3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eom/min,壓力3k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聚氨酯樹脂,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壓印全息圖紋,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金屬銅,膠粘層採用丙烯酸樹脂,採用烘乾固化,溫度50°C,乾燥時間1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30m/min,壓力^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3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環氧樹脂,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先壓印全息圖紋,再印刷彩色圖案,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金屬鋅,膠粘層採用環氧樹脂,採用烘乾固化,溫度150°C,乾燥時間6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150m/min,壓力lOk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4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環氧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的共聚物,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印刷彩色圖案,信息保護層材料為硫化鋅, 膠粘層採用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的共聚物,採用烘乾固化,溫度150°C,乾燥時間60秒, 複合時作業速度150m/min,壓力lOk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5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的共聚物,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印刷彩色圖案,再壓印全息圖紋,信息保護層材料為氧化矽,膠粘層採用丙烯酸樹脂與聚氨酯樹脂的共聚物,採用烘乾固化,溫度 50°C,乾燥時間1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30m/min,壓力^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6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的共聚物,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多次壓印全息圖紋,信息保護層材料為氧化鋁,膠粘層採用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的混合物,採用烘乾固化,溫度150°C,乾燥時間5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150m/min,壓力lOk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7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的混合物,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印刷可視圖案,信息保護層材料為硫化鋅與氧化矽的混合物,膠粘層採用UV樹脂,UV樹脂可以是市面上任一的UV樹脂,只要能實現採用紫外光固化即可,本實施例中採用UV環氧樹脂,複合時作業速度150m/ min,壓力lOk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8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丙烯酸聚樹脂與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與的混合物,信息保護層材料為氧化鋅,膠粘層採用UV環氧丙烯酸酯,採用紫外光固化,複合時作業速度150m/min,壓力10k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9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丙烯酸聚樹脂與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的共聚物,第二信息保護層與信息保護層之間印刷可視圖案,再壓印全息圖紋,信息保護層材料為氧化矽,膠粘層採用丙烯酸樹脂與聚氨酯樹脂的共聚物,採用烘乾固化,溫度120°C,乾燥時間2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120m/min,壓力8k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10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丙烯酸聚樹脂與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的共聚物,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金屬鐵,膠粘層採用丙烯酸樹脂與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共聚物的,採用烘乾固化,溫度120°C,乾燥時間20秒,複合時作業速度 120m/min,壓力^g/cm2,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實施例11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2與實施例2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丙烯酸樹脂。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3與實施例3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聚氨酯樹脂。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4與實施例4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環氧樹脂。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5與實施例5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蠟類。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6與實施例6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丙烯酸樹脂與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或的共聚物。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7與實施例7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的共聚物。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8與實施例8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的混合物。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19與實施例9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丙烯酸樹脂與聚氨酯樹脂與環氧樹脂或的混合物。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20與實施例10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的聚合物。薄膜附著後,再將薄膜剝離, 金屬表面具有第二信息保護層。剝離的薄膜重複上述工藝。實施例21-40重複上述工藝,將實施例1-20中的樹脂,都替換為其對應的改性樹脂進行試驗, 得到實施例21-40。經驗證,上述工藝產生的圖紋轉移金屬製品均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權利要求
1. 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所述工藝具體如下 1.1在薄膜表面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 1. 2在第二信息保護層上設有信息圖紋; 1. 3在信息圖紋上蒸鍍信息保護層; 其特徵在於,所述工藝還包括如下步驟1.4複合工藝在信息保護層上進一步塗覆膠粘層並固化,將薄膜與金屬表面進行複合,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1.3 中,所述膠粘層材料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在溫度50-150°C烘乾固化,乾燥時間10-60 秒,複合時作業速度20-150m/min,壓力l_50kg/cm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1.3 中,所述膠粘層材料為UV樹脂,採用紫外光固化,溼塗量0. 5-5g/m2,作業速度20-150m/ min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工藝可以進一步改進如下在步驟1. 1中,先在薄膜表面塗覆一轉移層,再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所述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或改性纖維素樹脂、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或蠟類。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工藝可以進一步包括如下步驟1. 5將附著在金屬表面薄膜剝離,並重新進行步驟1. 1-1. 4的工序。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信息圖紋為全息圖紋,或色彩圖案,或上述的結合。
8.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或硫化鋅或氧化矽或後兩者的混合物。
9.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鋁,厚度為50-1000埃。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產品結構如下 金屬層;膠粘層; 信息保護層; 信息圖紋; 第二信息保護層; 薄膜層。
11.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產品結構如下金屬層; 膠粘層; 信息保護層; 信息圖紋; 第二信息保護層; 轉移層; 薄膜層。
12.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產品結構如下 金屬層;膠粘層; 信息保護層; 信息圖紋; 第二信息保護層。
13.根據權利要求10-1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信息保護層材料為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
14.根據權利要求10-1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信息圖紋為全息圖紋,或色彩圖案,或上述的結合。
15.根據權利要求10-1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或硫化鋅或氧化矽或後兩者的混合物。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信息保護層材料為鋁,厚度為 50-1000 埃。
17.根據權利要求10-1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膠粘層為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
18.根據權利要求10-1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膠粘層為UV樹脂。
19.根據權利要求10-1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轉移層材料為纖維素樹脂或改性纖維素樹脂、丙烯酸樹脂或改性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或改性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或改性環氧樹脂或前述物質共聚物/混合物或蠟類。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的轉移工藝及產品。本發明一種金屬表面信息圖紋轉移工藝,所述工藝具體如下在薄膜表面塗覆第二信息保護層;在第二信息保護層上設有信息圖紋;在信息圖紋上蒸鍍信息保護層;其特徵在於,所述工藝還包括如下步驟複合工藝在信息保護層上進一步塗覆膠粘層並固化,將薄膜與金屬表面進行複合,使薄膜附著在金屬表面。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一、將傳統的印鐵工藝轉變為以膜為載體的信息圖紋轉移工藝;二、採用了複合工藝,使得薄膜在金屬表面的附著更為牢固,不會引起薄膜的變形,實現信息圖紋在金屬表面的精確定位。三、薄膜可剝離,從而不會影響對金屬的後續加工,而剝離後的薄膜循環使用,大大節省了成本。
文檔編號B32B15/20GK102248827SQ201110110170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9日
發明者陳煒玲 申請人:陳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