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最經典是哪一部(一部真正意義上的007電影)
2023-06-12 02:22:42 1
《西北偏北》被稱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007電影,也是看得最爽的一部希區柯克作品。它講了一個倒黴蛋逆襲成特工的故事。
羅傑·索荷是個幽默的廣告商人,一次在和客戶吃飯時,突然兩個人衝上來綁架了他,嘴裡還叫著「凱普林」。羅傑莫名其妙地被帶到一間大房子裡,見到了幾個不明身份的人,為首的人認定他就是凱普林,並恐嚇他最好合作地交出東西。
還沒等羅傑搞清楚狀況,幾個人已經給他灌了一大瓶烈性酒,並把他扶上了一輛汽車,企圖製造一個酒後駕車墜海而死的假象。羅傑在朦朧中駕駛著汽車居然沒有出事,只是被警察指控酒後駕駛偷來的汽車。
第二天,羅傑對自己遭遇的描述竟沒有人相信,大房子裡的人也一口咬定是他參加宴會後酒醉而去。為了證實自己的清白,同時也出於好奇心的驅使,羅傑根據前晚的線索,找到那個叫凱普林的人在酒店的房間,但非但沒有發現什麼,反而再次遭到追殺。
逃脫後的羅傑根據其它線索上了開往芝加哥的火車尋找凱普林,列車上一位迷人的年輕女郎坎多主動幫他逃過了警察的搜查,火車到站後,還主動替他聯絡到了凱普林,約定了見面的時間、地點。
在約定見面的地點,羅傑不僅沒有見到凱普林,反而被一架小飛機追殺。當他逃過追殺去找凱普林時,卻發現他早已退房離開了,羅傑似乎明白了一切。他跟蹤坎多來到拍賣會,遇到了上次綁架他的男人維丹,當維丹再次企圖綁架他時,羅傑利用在場的警察再次機智地逃離了現場。
FBI的負責人找到羅傑,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原來根本沒有凱普林這個人,他只是FBI製造出來以迷惑冷戰間諜維丹的,而坎多則是FBI的臥底。為了讓坎多徹底得到維丹的信任,羅傑和坎多上演了一出空包彈的假槍殺,不料被維丹識破,羅傑和坎多搶過裝有情報膠片的古董倉皇逃走。雙方在雕刻著美國歷任總統頭像的巨大山巖上展開搏鬥,最終維丹落下山崖,同夥也被趕來的FBI逐個擊斃。
這部電影保留了希區柯克招牌式的緊張與刺激,卻沒了那種會把你嚇出心臟病的驚悚,而是多了許多冷幽默。
希區柯克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導演,對電影商業和藝術性的兩難討論很有啟發性,半個世紀以來,理論界對他的研究和分析從來就不曾停止過,評論稱他具有三重人格:公眾的、私人的和電影的。所謂「公眾的」是他那些充滿作秀意味的照片、電視採訪和公開言論,「私人的」是他真實的性格(靦腆、孤僻而又幽默),而「電影的」則是他賦予電影這門藝術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即使是在50年後觀看也同樣韻味無窮,在最近觀賞的[西北偏北]裡,有這樣三個鏡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鏡頭1:影片開始的2:08秒處,銀幕上出現一個趕公共汽車卻被關在門外的臃腫傢伙,那就是希區柯克本人。
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匆匆亮相,這個有趣的小動作最早似乎就是從懸疑大師希區柯克開始的,據說,在其一生拍攝的53部作品中,出現他身影的竟有35部之多。事實上,這也早已成了他的影迷觀看他作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樂趣所在。對於此事,還曾有過一個令人捧腹的逸聞:1943年,希區柯克在拍攝影片[救生艇]時,由於艇內空間有限,無法容納他的習慣性客串,為此他絞盡腦汁,甚至一度曾計劃扮演一具水面浮屍,結果被健康顧問奮力阻止。隨後他又生一計,當時正值他一生中成果最輝煌的一次減肥計劃成功(從280磅減到182磅),於是他將減肥前後的照片拿來製作了一則虛構的「利可達」藥物減肥廣告,印在報紙的顯著位置上,而這張報紙則被精心地鋪在了救生艇裡。有趣的是,影片公映後希區柯克收到大量來信,內容竟多是詢問那種藥品在那裡可以買到。
為什麼對這種小動作樂此不疲,希區柯克在接受特呂弗的單獨採訪時曾談到這個外界猜測再三的話題。特呂弗是個非常善於設計問題的人,大概是出於導演和聰明人的敏感,他完全能夠理解希區柯克的這種良苦用心,提出這個問題多半是為了滿足好奇的讀者,所以他問道:「這是不是因為你沒有相當的角色可演,而來插科打諢,過過戲癮或者只求實利?」狡猾的希區柯克當然明白特呂弗的用心,所以也並不隱瞞,順水推舟道:「這完全是只求實利——點綴銀幕。後來是過戲癮,最後變成了插科打諢。」然而他隨後的一句解釋卻充分體系了他作為電影藝術家的良好素質和宏觀智慧:「我必須很小心,一定在影片開始後五分鐘裡公開露面,這樣觀眾看剩下的部分時才不會分心。」鑑於希區柯克的作品大多是需要觀眾高度投入的懸疑劇,這一解釋就顯得相當令人欽佩。
鏡頭2:[西北偏北]最著名的那個飛機追人鏡頭,長達7分鐘!
後來好萊塢很多以調侃經典為樂的喜劇片都曾多次戲仿了這一鏡頭,比如[白頭神探]系列,但在它們輕鬆的遊戲裡,究竟有沒有刻薄的嘲弄意味恐怕很難辨別。事實上,大多數人對[西北偏北]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這個鏡頭,當時臉黑似炭的加利·格蘭特在鏡頭前沿空曠的野外公路奔跑著躲避一架農用滑翔機,而飛機上的人卻又是機槍又是農藥地對他「狂轟濫炸」,應該說這個鏡頭的視覺衝擊力的確驚人,以至於特呂弗對此作出如此評價:「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其沒有戲劇動機,這場戲抽光了所有的涵義和所有的真實性。」
這裡,我必須向您簡單解釋一下,當時有很多迷信「戲劇真實性」的影評人對希區柯克的這一處「神來之筆」提出了質疑,指出此處希區柯克雖然用心良苦卻處理不當,因為這裡的情節存在明顯的失實:飛機從何而來(這裡希區柯克有意跳過了一場必要的情節交代),為什麼敵對間諜組織冒然採用了飛機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殺人手段,派個殺手豈不乾淨利索?後來飛機撞上加油車爆炸就更是莫名其妙,這使「飛機殺人」這樣的做法顯得尤其愚蠢。說實話,雖然我對維護所謂「戲劇真實性」的尊嚴沒有任何興趣和義務,但對此處處理也存有相同的疑問——難道僅僅是為了讓電影更好看?如果是這樣,鼎鼎大名的特呂弗有必要刻意拔高這場戲的藝術價值嗎?以喪失「戲劇真實性」為代價,拍攝這樣一場對情節發展沒有任何幫助的純視覺場面,可能對增強影片的娛樂性大有裨益,但對電影的嚴謹和整體性卻無疑是一個重大傷害。(就像[珍珠港]裡那長達45分鐘的轟炸鏡頭,其視覺炫耀顯然大於推動情節、突出主題的敘事功能)而有趣的是,法國新浪潮的精英人物卻恰恰肯定了這種技巧對本質的傷害,這很值得玩味。
鏡頭3:影片最後一個鏡頭,伴隨著驟然響起的交響樂,一列火車鑽進了隧道。
在酷愛發掘鏡頭隱喻功能的觀眾那裡,這個火車鑽山洞的鏡頭顯然起到了赤裸裸的性行為的暗示作用,而聯繫上一鏡頭,羅傑和艾娃脫離險境,平安地躺在火車臥鋪上擁抱親吻,這樣的解釋就顯得更加合乎情理,且服務周到。這讓人不由地聯想到希區柯克電影性意味的話題,應該說,希區柯克的電影大多數是相當性感的,其中無論是那些技巧純熟、具有開天闢地的探索性鏡頭技巧,還是驚豔奪目的明星女主角一貫的金髮和尖叫,都充滿了令人荷爾蒙分泌過速的快感刺激功能。但是,希區柯克似乎不怎麼喜歡赤裸裸的性愛場面,他的電影性感而決不色情,在他的電影裡你從來也看不到裸體女郎,更沒有肉慾四濺的華麗鏡頭。而且,希區柯克電影似乎還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愛情片也會拍的相當懸疑,而懸疑片裡又總有纏綿的愛情相伴。但這一切並不能迴避其作品中存在這樣的明顯缺陷,那就是為使情節緊湊曲折而忽視人物性格刻畫,比如最典型的[愛德華大夫]、[精神病患者]、[鳥]和這部[西北偏北]。
希區柯克是位偉大的優勢導演,影片製作嚴謹,個人風格鮮明且善於突破模式(傳統的和自我的),但也偶有為驚人情節而犧牲合理性和人物性格扁平的致命缺陷。這是作為入門者,我的一點暫時的粗淺認識,希望以後能夠豐富和進一步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