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愛情電影的感受(從過去的電影裡)
2023-06-11 20:55:28 1
從前的人熱衷於討論愛情,那時的愛情具有打破社會束縛的偉大、堅定力量;而現在的愛情都是心理劇,戀人們的敵人變成了自己的貪婪、自私和缺乏穩定的情緒。不同時代的戀人們在其他時代的人眼中與外星人無異。今天,阿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些更為直白勇敢的愛情,他們不自私、不做作。有些戀情無疾而終,卻展現出愛情本身最美妙的時刻。
熱戀中的薇諾娜·賴德與約翰尼·德普,一段看上去過於美好的愛情遮住了戀人的面孔。1989 年,德普在《大火球》的首映禮上第一次見到19 歲的賴德,他回憶說:「那一刻就像電影中一樣,所有東西都逐漸模糊,而只有她是清晰的。」「我知道那以後我愛上了我生命中的愛人。」
兩人的戀情成為20 世紀90 年代初娛樂圈的大事,被媒體和粉絲們渲染為金童玉女的童話戀情,像一束夢幻之光照耀著那個泛濫著MTV(音樂電視)和爆米花電影的時代。他們高調無比地做了無數浪漫的事情,德普幾乎把他這輩子所有的甜言蜜語都說完了,在右肩上刺了一個「Winona Forever」(薇諾娜,到永遠)的文身。最終,這段戀情在八卦的哄抬下愈演愈烈,又在八卦的中傷下煙消雲散。德普也把文身去掉了兩個字母n 和a,變成了「Wino Forever」(永遠做酒鬼)。
他們是「X 一代」——1990 年《時代》雜誌給出了這個概念,將1965 年到1977 年出生的4800 萬美國人聚合在這個定義之下。世界瀰漫著物質的氣味,X 一代趕上了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他們個個都是購物狂,可是精神專家們卻認為,他們只是通過強迫性地補償購物填補對失落童年的嚮往。
薇諾娜·賴德,可能是與「X 一代」聯繫得最緊密的女演員,她在20 世紀90 年代演了那麼多冷嘲熱諷、對刻板的中產生活充滿恐懼的角色,並因此大紅大紫,這是時代的選擇,或許也是她本人的智慧。
當賴德還是個孩子時,她就半開玩笑地抱怨自己「像孩子一樣被驚嚇,卻像成人一樣工作」。沒人在意她20 歲出頭就崩潰過。那個把自己關在透不進一絲光的屋子裡,瘋狂地看黑白老電影的女孩兒,其實只想成為一個演奇怪角色的演員。她演了那麼多陰鬱的電影,核心卻都是愛,用諷刺得近乎冷漠的方式渴望愛以及被愛。而薇諾娜·賴德,曾經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女孩兒,卻只用陰鬱的角色換來了緋聞和Gucci(古馳)。
「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很難不叛逆。」她說。服藥醜聞後,薇諾娜·賴德在公眾視野裡消失了4 年,正式宣告了薇諾娜時代的結束。4 年,在好萊塢相當於4 個世紀。
或許沒那麼糟,賴德說:「我記得18歲時,西恩·潘跟我打賭,他當時正在導演第一部電影,他說:『你30歲的時候,我賭500美元,你肯定會對表演厭煩透頂的。』我在跟他要這筆錢,因為,我還沒有厭倦。」
「我可以把頭髮剪回13歲時的長度。」她說。
▽
電影推薦
《剪刀手愛德華》是蒂姆.波頓執導的一部關於機器人的影片,由約翰尼·德普和薇諾娜·賴德主演。
影片講述的是住在古堡中的發明家傾注了全部心血,創造出機器人愛德華,卻因為突發疾病去世了,留下已有人類心智卻殘留著一雙剪刀手的愛德華獨自生活。直到中年女子佩格為了推銷化妝品誤闖城堡把他帶回了自己的家。愛德華成了佩格家的一員,並和與佩格的女兒金相戀,最終卻無法在一起的悲劇童話。
該片於1990年12月14日在美國首映,獲第18屆土星獎最佳奇幻電影獎、第4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藝術指導等多個獎項 。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見他時,他是那麼嚴肅,沒有笑。」赫本回憶她和梅爾·費勒初次見面的場景,之後他們迅速擦除火花,並最終走入婚姻。但沒過多久,就有傳言說費勒是一個控制狂,「我注意到費勒對赫本相當緊張。他的視線幾乎不離開赫本,總會溫和而堅定地命令赫本『吃這個,不要吃那個』」。赫本的經紀人羅絲這樣評價這對夫妻。
赫本對這種控制既不喜歡但也不拒絕,導演金·維多認為「奧黛麗需要一個為她做決定的人,她太天真了,不了解梅爾的處世哲學。他為她說了所有她需要說的話,並知道對她而言什麼才是正確的」。
最終,赫本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費勒對她的控制多於愛,並且他風流成性,能夠廝守一生完全是一個夢想,在結婚13 年之後,他們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之後,她曾與男星威廉·霍頓有過短暫的戀愛,但霍頓當時已有家室,赫本對此心知肚明,但仍然和霍頓保持交往;赫本的兒子曾說,「母親給所有人的感覺都很好,但是她卻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感覺和情緒,這是我母親經常使用的兩個詞。然而,事實上,母親的感覺和情緒從來沒有長時間平和過」。
赫本的父親在她幼年時的離家出走使得她極度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完全不相信有持久永恆的愛情,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望擁有,這讓她在感情中總是不免用力過猛。她的擇偶標準也有些出人意料,她最喜歡那些好鬥、野性又難以駕馭的花花公子,這樣的男人和她的父親如出一轍,這多少能彌補她在幼年時的父愛空缺,但這種選擇代價巨大。除了在她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陪伴她的羅伯特·德沃斯之外,其餘的那些情人都是些強硬又風流的浪蕩子。
也由於童年遭遇戰爭和饑荒,她很早就將幸福建立在對「安全、食物和家庭」的追求之上,她的兩次婚姻,都曾為了愛情和家庭息影,「我最擔心在回首人生時,只有電影為伴」。她甚至放棄了在表演上更深入一層,「請不要說我沒有個性,因為我不得不面對失去自我的生活」,她說。
席德只要和南茜在一起就會變成一隻溫順的貓咪,而一旦他們分開,席德就會像瘋子一樣,一口飯都吃不下,只是酗酒和吸毒。性手槍樂隊的巡演經理曾說:「席德討厭一切,除了海洛因和南茜。」席德是這支著名樂隊的貝斯手。
儘管南茜在別人的眼裡就像腐爛的黴菌,但在席德眼中卻仿佛周身發光。他甚至列了一個清單叫作「南茜為什麼這麼棒」——1. 美麗;2. 性感;3. 漂亮的身材;4. 超凡的幽默感;5. 能創造極度有趣的談話;6. 詼諧;7. 有一雙美麗的眼睛;8. 絕佳的穿衣品位;9. 世界上最美的潮溼陰部;10. 甚至有一雙性感的腳;11. 超級聰明;12. 一流的騙子。
南茜曾說:「第一天晚上,我們就睡在了一起,我們弄溼了整張床,我教會了他所需要知道的一切,我把性的氣味放進了他的身體。」南茜是席德的初戀,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對南茜的愛近乎扭曲。席德甚至從公路上拉回家了一個長得像南茜的異裝癖者,還高興地打電話告訴南茜這個「好消息」。而每當南茜生病的時候,席德就會像一個耐心的父親那樣給南茜餵飯,還會定時給南茜的母親匯報她的健康狀況。
席德對南茜既害怕又迷戀,在一首名為「南茜」的詩中,席德這樣對自己的愛人喃喃自語著:「你曾是我的小女孩兒,而我知道你所有的恐懼。擁你在懷中是如此的快樂,吻去你所有的淚水,但現在你已不在,剩下的只有無盡的痛苦,而我什麼都不能做。如果不能為你而活,那我壓根兒就不想再活。」
南茜後來在酒店裡被刺死,席德被控謀殺,但他沒有承認。第二年,21 歲的他死於海洛因過量。
▽
電影推薦
英國傳奇朋克樂隊「性手槍」的貝斯手Sid Vicious 意圖脫離樂隊、個人發展,卻因和女友Nancy Spungen陷入一段不正常的戀愛,而對古柯鹼毒品變本加厲的沉迷。在藥物的刺激和狂野音樂的影響下,他與女友Nancy的關係也變得愈來愈放縱與狂暴,二人整天活在迷幻的世界裡,再也分不清幻想與現實,最終釀成慘劇。
1986年,導演亞歷克斯·考克斯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熒幕,以兩個人的名字命名《Sid&Nancy》,中文譯名《崩之戀》。
法國電影大師 羅曼·波蘭斯基的風流和他的才華一樣,令世界聞名。
波蘭斯基曾經讓妻子艾瑪紐埃·塞涅出演了情色電影《苦月亮》。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是夫妻感情無論恬淡還是激烈,都不過是一場折磨。電影敘述充滿了波蘭斯基對人性的一貫懷疑,灰暗且震撼。當被問及看著自己的妻子和別人赤裸拍戲有何感想時,波蘭斯基回答:「這只是表演,是身體上的,而不是心靈。」
波蘭斯基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女人。1969 年第二任妻子莎倫被邪教誤殺後,他以混亂的性生活來抵抗悲傷;他將莎倫最喜歡的《德伯家的苔絲》搬上銀幕,卻和16 歲的女主演娜塔莎·金斯基住到一起。
但遇到塞涅後,他不再那麼縱情聲色。在波蘭斯基拍攝《驚狂記》的現場,身高1.73 米的塞涅對身高只有1.65 米的波蘭斯基一見鍾情,她為導演的憂鬱與內斂而心動。同樣,波蘭斯基也發現,塞涅表面看上去很神秘、不容易接近,而只有受到她的關心之後,才會體會出其內在的火熱與善良。塞涅在參加劇組前,聽說過一點兒波蘭斯基的過去,她知道那很悽慘,但她無法確定波蘭斯基心口的傷疤有多深。因此等到電影拍完、兩人快要結婚了,塞涅都沒主動問過波蘭斯基有關過去的事情。
一直要到1989 年春天快結束的某日,兩人剛吃完晚飯、餐後咖啡還沒端上來的時候,波蘭斯基突然對塞涅說:「即使我的過去這樣破碎不堪,你還是願意嫁給我,做我的太太,對嗎?」塞涅的回答是:「我知道得不多,但我想那已經足夠了。」
結婚的時候,波蘭斯基56 歲,塞涅21 歲。波蘭斯基曾經公開表示他喜歡年輕姑娘的「浪漫和不世故」。塞涅的性格一點兒也不柔軟溫順,總是說話帶刺兒,這種叛逆特質恰好點燃了波蘭斯基的愛意,而不只是受到肉慾的驅使。
他敗給了生活,但得到了這個女人。
▽
電影推薦
《驚狂記》又名《亡命夜馬黎》,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哈裡森·福特、貝蒂·巴克利、艾瑪紐爾·塞涅主演的一部美國和法國合拍的一部驚悚、懸疑、犯罪片,於1988年上映。
本片講述了霍克醫生和太太從舊金山來到巴黎渡假。在飯店中霍克大夫洗澡時太太突然失蹤,有人看到她是被人綁架了,霍克只知道案發前太太在機場拿錯了行李。於是他報了案.誰知警方並不配合,他只好孤身一人展開了一連串的追蹤,找到了同樣錯拿行李的一個法國姑娘。至此霍克才明白,綁架他太太的人是要那姑娘從美國帶到巴黎的一個飛彈分離及核子彈的引爆裝置。
女主角艾瑪紐爾·塞涅,生於法國巴黎一個表演世家。14歲開始做起了模特。後來從T臺轉向銀幕,直至結識羅曼·波蘭斯基,她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事業,也正是這部電影使他們因戲結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