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及其製備方法
2023-06-11 19:26:51 1
一種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及其製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及其製備方法,中藥提取物配方主要由大黃15%-20%、枳實15%-20%、厚樸10%-15%、何首烏10%-15%、丁香10%-15%、火麻仁5%-10%、木香5-10%、甘草8%-12%、薄荷5-10%組成。中藥提取工藝:將上述藥材經過挑選,稱量後,按照上述比例混合,粉碎至10目粗粉,裝入不鏽鋼容器中,用乙醇反覆浸漬、浸提,合併濾液並低溫烘乾。將上述低溫烘乾的中藥提取物粉碎成顆粒,置於無紡布製成的包內既得中藥包。採用本發明製成的中藥包,貼敷於神闕穴治療,具有調整腸道內環境,促進腸道吸收、脾胃運化,解決習慣性便秘、術後腸脹氣、腕腹脹滿等難題,藥物釋放長效、緩釋作用強;本發明具有顯效快速、效果穩定、過敏率低、作用持久、使用方便等特點。
【專利說明】一種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及其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用中藥包,尤其是一種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小、顯效快且療效顯著的行氣通便的外用中藥包。
【背景技術】
[0002]習慣性便秘是指長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秘,多發於老年人。但亦有學者認為習慣性便秘不僅僅限於功能性便秘,它又包括結腸性便秘與直腸性便秘,因此,患有習慣性便秘的人應及早去醫院查明便秘的原因對症治療。習慣性便秘主要是生活、飲食及排便習慣的改變以及心理因素等原因導致的,對其治療如果不糾正這些起因,治療效果往往較差。藥物治療只是臨時之舉,長期依賴瀉藥只會逐漸加重便秘程度,所以中藥治療是科學的手段。
[0003]由於麻醉和手術創傷,腹部外科手術後胃腸功能多受到抑制,患者必須接受禁食、胃腸減壓等,直至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目前市場上針對加速手術後胃腸道功能恢復,促進胃腸蠕動,排氣,排便,防止術後腹脹腹痛,腸粘連等作用的產品效果不佳。中藥外敷,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成本低廉,但現有中藥的療效並不能使患者滿意。
[0004]脘腹脹滿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症狀,可以是一種主觀上的感覺,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脹滿;也可以是一種客觀上的檢查所見,發現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攏引起腹脹的原因主要見於胃腸道脹氣、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腫瘤等。正常人胃腸道內可有少量氣體,約150毫升(ml)左右,當咽入胃內空氣過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時,胃腸道內產氣過多,而腸道內的氣體又不能從肛門排出體外,則可導致腹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和製備方法,以提取的中藥提取物,經粉碎、包裝等工藝製成外用中藥包,臨床應用於習慣性便秘、腕腹脹滿、術後腸脹氣等疾病。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巴布劑,由藥材提取物或化學藥物與適宜的基質組成,在於它的藥材提取物配方是由:大黃18、枳實18、厚樸12、何首烏12、丁香12、火麻仁8、木香8、甘草8、薄荷5 (重量比)組成組成,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為主要基質,加入藥物提取物,經煉合、塗布、分切、包裝作業工序製成外用製劑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上述的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在於它的最佳藥材配方是由大黃18、枳實18、厚樸12、何首烏12、丁香12、火麻仁8、木香8、甘草8、薄荷5 (重量比)組成。
[0007]中藥包的製備方法為:
[0008]I)中藥材浸膏提取工藝
[0009]將上述藥材經過挑選,稱量後,按照上述比例混合,粉碎至10目粗粉,裝入不鏽鋼容器中,第一次加2.0-2.5倍藥材的75-90%的乙醇浸潰5_10小時後,然後將浸潤後的藥材轉入不鏽鋼滲流桶中,加75-90%乙醇浸潰50-55h,依次用藥材的4_5倍量的75-90%的乙醇、3-4倍量的65% -85%的乙醇、4-5倍量的50-75%的乙醇以每千克藥材1.SmVmirr1CiI滲流,用球形減壓吸收濃縮罐回收乙醇,合併濾液並低溫烘乾。
[0010]2)將上述低溫烘乾的中藥提取物粉碎成顆粒,置於無紡布製成的包內,外敷於神闕穴部位,每天敷1-2次,每次2-3h。[0011]以下介紹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中藥提取物包括大黃、枳實、厚樸、何首烏、丁香、火麻仁、木香、大黃、甘草、薄荷九種藥材:大黃15% -20%、枳實15% -20%、厚樸10% -15%,何首烏10% -15%、丁香10% -15%、火麻仁5% -10%、木香5_10%、甘草8% -12%、薄荷5-10%。
[0012]大黃:別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功效。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溼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扑損傷。性味:苦、寒。功能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淤血。冶實熱便秘,食積痞滿等。
[0013]枳實:別名,鵝眼枳實。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脾;胃;肝;心經。功效主治: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瀉痢後重;結胸;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
[0014]厚樸: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有行氣燥溼,降逆平喘功效。
[0015]何首烏:別名,蜜香,青何首烏、廣何首烏等。為菊科植物云何首烏、越西何首鳥、川何首烏等的根。多年生草本,根粗壯,莖高30-200cm左右。性味:辛苦、溫。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溫中和胃。冶中寒氣滯,胸腹脹痛、嘔吐等。
[0016]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之功效,治療呢逆、院腹冷痛、腰膝酸冷、陽屢、陰疽等。現代藥理研究,丁香可刺激腸壁、促進胃腸蠕動、排出腸內異常蓄留氣體,同時有抗菌、消炎、驅蟲等作用。
[0017]桃仁:又名白桃仁、賓門、橄欖子、大腹子等。為棕擱科植物桃仁的種子,桃仁樹為喬高度可達10-18米以上,不分枝,葉落後形成明顯的環紋。主要分布在廣東雲南、臺灣、廣西等地。性味:苦辛、溫。過量的桃仁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功能主治: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院腹脹痛等。
[0018]火麻仁: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腸燥便難、瘤癮結聚等。
[0019]木香:歸脾;大腸、三焦經。辛味辛;苦;性溫。行氣止痛;調中導滯。主胞脅脹滿足:脘腹脹痛;噯吐洩瀉;痢疾後重。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
[0020]甘草: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
[0021]薄荷:性涼,味甘辛,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有益於治療食積不化、解除胃脘漲滯感覺。也可治療呃逆和痙攣性胃痛。此外,薄荷在腸道內亦有較好的驅風作用,能減輕腸充氣、馳緩腸肌蠕動,具有減緩腸疝痛的作用;研究表明,薄荷能顯著促進藥物透皮吸收作用,這種促進透皮吸收作用可能是由於薄荷醇通過改變角質層脂質的結構改變藥物的透皮滲透能力。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實施例1:中藥材浸膏的提取
[0023](I)中藥稱量:大黃180g、枳實180g、厚樸120g、何首鳥120g、丁香120g、火麻仁80g、木香80g、大黃80g、甘草80g、薄荷50g。
[0024](2)將上述藥材經過挑選,稱量後,按照上述比例混合,粉碎至10目粗粉,裝入不鏽鋼容器中,第一次加2.0-2.5倍藥材的75-90%的乙醇浸潰5-10小時後,然後將浸潤後的藥材轉入不鏽鋼滲流桶中,加75-90%乙醇浸潰50-55h,依次用藥材的4_5倍量的75-90%的乙醇、3-4倍量的65% -85%的乙醇、4-5倍量的50-75%的乙醇以每千克藥材1.8ml/min流速滲流,用球形減壓吸收濃縮罐回收乙醇,合併濾液並低溫烘乾。
[0025](3)將上述低溫烘乾的中藥提取物粉碎成顆粒,置於無紡布製成的包內,外敷於神闕穴部位,每天敷1-2次,每次2-3h。
[0026]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配方是純天然中藥提取,配伍合理,組方科學,治療與調理並行,無毒副作用;工藝先進,有效成分提取徹底,保證療效;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無刺激,無過敏。製備成的外用貼劑,提高了製劑水平,避免了因口服用藥造成的血藥濃度不均衡、給藥量大、非靶向器官吸收 的副作用及胃腸的幹擾和刺激,因藥物的吸收不通過胃腸和肝臟的首過作用,減少了藥物成份的流失,有效成份更穩定的進入血流,使血藥水平穩定在有效濃度,進而保留和提聞了藥效。
【權利要求】
1.一種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由中藥提取物與適宜的基質組成,其特徵在於中藥提取物配方是由:大黃15% -20%、枳實15% -20%、厚樸10% -15%、何首烏10% -15%、丁香10% -15%、火麻仁5% -10%、木香5-10%、甘草8% -12%、薄荷5-10%組成,將上述藥材經過挑選,稱量後,按照上述比例混合,粉碎至10目粗粉,裝入不鏽鋼容器中,用乙醇反覆浸潰、浸提,合併濾液並低溫烘乾。將上述低溫烘乾的中藥提取物粉碎成顆粒,置於無紡布製成的包內既得中藥包。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其特徵在於它的最佳藥材配方是由大黃18、枳實18、厚樸12、何首烏12、丁香12、火麻仁8、木香8、甘草8、薄荷5 (重量比)組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氣通便外用中藥包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是將製備方法為: 1)中藥材浸膏提取工藝 將上述藥材經過挑選,稱量後,按照上述比例混合,粉碎至10目粗粉,裝入不鏽鋼容器中,第一次加2.0-2.5倍藥材的75-90%的乙醇浸潰5_10小時後,然後將浸潤後的藥材轉入不鏽鋼滲流桶中,加75-90%乙醇浸潰50-55h,依次用藥材的4_5倍量的75-90%的乙醇、3-4倍量的65% -85%的乙醇、4-5倍量的50-75%的乙醇以每千克藥材1.8ml/min流速滲流,用球形減壓吸收濃縮罐回收乙醇,合併濾液並低溫烘乾。 2)中藥包的製備 將上述低溫烘乾的中藥提取物粉碎成顆粒,置於無紡布製成的包內,外敷於神闕穴部位,每天敷1-2次,每次2- 3h。
【文檔編號】A61K36/752GK103463259SQ201310354070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0日
【發明者】安玉霞 申請人: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