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不同厚度的經編間隔織物的編織方法與流程
2023-06-11 15:28:31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不同厚度的經編間隔織物的編織方法,尤其是一種具有表面凹凸效果的三維立體紡織品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雙針床經編間隔織物是由兩個相互獨立的表面織物以及在中間起連接與支撐作用的間隔紗組成的三維立體經編織物,是雙針床拉舍爾機器的常規品種。機器通常使用舌針,脫圈板間的距離能夠調節,從而決定外面兩層間的距離,即三維紡織品的厚度。間隔織物的厚度有較大的選擇範圍,一般為2~60mm;為了達到一些特殊用途,厚度可以增加到150mm,甚至更多。
由於人們逐漸對紡織品有更高的要求,紡織品的外觀和多功能性需要得到改善。經編間隔紡織品擁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設計,主要通過改進表面結構、間隔層結構、上下兩層的間隔和側面的輪廓。而具有不同厚度的經編間隔織物將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的追求。
改變間隔層厚度一種方式是間隔紗在間隔層中作較大的針背橫移,隨後特殊後整理,但缺點較多,實踐中很少使用。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改變結構來調節厚度,機器脫圈板間的距離保持恆定,編織過程中,機器採用半機號配置,兩把梳櫛參與編織的時候錯過一個針距,一把一穿一空、另一把一空一穿,這樣產生的表面相對較厚,通過一層間隔紗連接,織物的支撐性較差。現在,在三維紡織品的兩層表面之間可以包含不同長度的間隔絲,可以通過送經改變間隔絲長度,在編織外表面時用閒置的織針來加工間隔絲,從而改變織物的厚度,但是有一定局限性,最小厚度相當於設定的脫圈板距離,最大厚度取決於機器能夠達到的最大針背橫移,可以根據相關機號來調整。
形態自由的填充式紡織品物體能運用在各種各樣的應用中,從二維到三維,但是均存在缺點,物體會因內部氣壓和材料靈活性而向外傾斜,而機織物和經編織物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經編中,間隔絲既作為間隔,同時又是增強材料,這就意味著不能產生形態自由的物體。因此,若在表面採用氣密、高彈、永久塑性塗層將製成的織物封起來後,便可以用來生產自由式膨脹產品,就能用於如座墊、枕頭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不同厚度的經編間隔織物的編織方法,基於改變間隔絲長度的方法,通過控制穿紗和送經量,可以使織物橫向剖面和縱向剖面具有不同厚度。
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具有不同厚度的經編間隔織物的編織方法,特徵是,在雙針床經編機上採用六把梳櫛編織,六把梳櫛依次為GB1、GB2、GB3、GB4、GB5、GB6,包括以下步驟:
(1)梳櫛GB1、GB2穿入上表層紗線,梳櫛GB5、GB6穿入下表層紗線,梳櫛GB3、GB4穿入間隔絲,均為積極送經;織物的上表層由梳櫛GB1、GB2編織,織物的下表層由梳櫛GB5、GB6編織,均為正常送紗;間隔絲由梳櫛GB3、GB4編織;
(2)當在橫向上改變厚度時,梳櫛GB3、GB4互補穿紗,穿紗量相等,梳櫛GB3先穿後空,梳櫛GB4先空後穿;將梳櫛GB3的送經量設置為小於梳櫛GB4的送經量;織物編織後進行填充在橫向上表現出送經量小的梳櫛GB3編織處薄,送經量大的梳櫛GB4編織處厚;
(3)當在縱向上改變厚度時,設置梳櫛GB3或GB4縱行上的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大,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小;織物編織後進行填充在縱向上形成在送經量大的橫列區域較厚,送經量小的橫列區域較薄。
在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當同時在橫縱向上改變厚度時,梳櫛GB3、GB4互補穿紗,穿紗量相等,梳櫛GB3先穿後空,梳櫛GB4先空後穿;在梳櫛GB3的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小,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大;在梳櫛GB4的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小,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大;織物編織後進行填充在橫縱上均顯示出厚薄變化,送經量大的區域較厚,送經量小的區域較薄。
在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經編間隔織物經編織完成後,在上表層和下表層的表面複合表面材料進行密封。
在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表面表面材料採用高彈橡膠或矽膠塗層。
在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間隔絲採用低彈化纖長絲如滌綸長絲。
本發明所述具有不同厚度的經編間隔織物的編織方法,基於改變間隔絲長度的方法,通過控制穿紗和送經量,可以使織物橫向剖面和縱向剖面具有不同厚度。
附圖說明
圖1-1為橫向具有不同間隔厚度的經編織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橫截面示意圖。
圖2-1為縱向具有不同間隔厚度的經編織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2-2為圖2-1的縱截面示意圖。
圖3-1為具有不同間隔厚度的經編織物常用間隔絲的第1種墊紗運動圖,墊紗數碼為2-3/2-1/1-0/1-2//。
圖3-2為具有不同間隔厚度的經編織物常用間隔絲的第2種墊紗運動圖。
圖3-3為具有不同間隔厚度的經編織物常用間隔絲的第3種墊紗運動圖,墊紗數碼為1-0/1-0/1-2/1-2//。
圖4-1為本發明實施例1生產的經編間隔織物填充後橫向形成凹凸效果的截面示意圖。
圖4-2為圖4-1的正面投影效果圖。
圖5-1為本發明實施例2生產的經編間隔織物填充後縱向形成凹凸效果的截面示意圖。
圖5-2為圖5-1的正面投影效果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3生產的經編間隔織物填充後橫縱向同時形成凹凸效果的正面投影效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1、圖1-2所示,為在經編間隔織物的橫向上具有不同厚度的示意圖。如圖2-1、圖2-2所示,為在經編間隔織物的織向上具有不同厚度的示意圖。
本發明所述具有不同厚度的經編間隔織物的編織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E22雙針床經編機上採用六把梳櫛編織,六把梳櫛依次為GB1、GB2、GB3、GB4、GB5、GB6;
(2)梳櫛GB1、GB2穿入上表層紗線,梳櫛GB5、GB6穿入下表層紗線,梳櫛GB3、GB4穿入間隔絲,均為積極送經;織物的上表層由梳櫛GB1、GB2編織,織物的下表層由梳櫛GB5、GB6編織,均為正常送紗;間隔絲由梳櫛GB3、GB4編織;
(3)當在橫向上改變厚度時,梳櫛GB3、GB4互補穿紗,穿紗量相等,梳櫛GB3先穿後空,梳櫛GB4先空後穿;將梳櫛GB3的送經量設置為小於梳櫛GB4的送經量,梳櫛GB3所編織縱行的厚度較薄,梳櫛GB4所編織縱行的厚度較厚;織物編織後進行填充在橫向上表現出送經量小的梳櫛GB3編織處薄,送經量大的梳櫛GB4編織處厚;
(4)當在縱向上改變厚度時,由於同一縱行由梳櫛GB3或GB4進行編織,因此根據需要在同一縱行的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大,在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小;織物編織後進行填充在縱向上形成在送經量大的橫列區域較厚,送經量小的橫列區域較薄;
(5)要同時在橫縱向上改變厚度時,梳櫛GB3、GB4互補穿紗,穿紗量相等,梳櫛GB3先穿後空,梳櫛GB4先空後穿;基於步驟(3)和步驟(4)的原理,在梳櫛GB3的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小,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大;在梳櫛GB4的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小,部分橫列區域設置送經量大;織物編織後進行填充在橫縱上均顯示出厚薄變化的凹凸效果,送經量大的區域較厚,送經量小的區域較薄。
上述過程中,原料可以選擇低彈普通化纖長絲如滌綸長絲等,送經量可以根據最終用途、性能或原料的種類進行設計。
成品後,經編間隔織物表面為複合表面材料,可以用高彈橡膠或矽膠塗層進行密封,間隔處不充入氣體時,間隔絲處於自然無伸直狀態,上下表層因間隔絲長度不一、支撐作用較差而不會有明顯厚度差異;充入氣體時,不同長度間隔絲被拉直,因而會在同一織物表面形成不等厚度。織造前,可以根據設計的紡織品外形來確定脫圈板距離,即間隔絲長度,進一步設置穿入每把梳櫛上紗線的送經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橫向形成凹凸效果
在E22雙針床經編機上採用六把梳櫛編織,脫圈板距離為16mm,織物組織、穿紗和送經量如表1所示:
表1
當脫圈板距離為16mm時,GB3的間隔絲在前後針床有2橫列的正常成圈,成圈時的送經量為17327mm/rack,但是此時GB4的間隔絲在前後針床相同的2橫列成圈時,送經量大於正常送經量為24000mm/rack。GB3和GB4同時有10橫列的缺墊,即此10橫列,間隔絲不連接前後針床的織物,但是為了達到GB4連接紗區域的厚度大於GB3連接紗區域的厚度,GB4的送經量(6000mm/rack)也要大於此時GB3的送經量(9000mm/rack)。最終,在織物表面複合表面材料並填充後,GB4連接前後片織物的區域厚度要大於GB3連接前後片的區域,如圖4-1、圖4-2所示。
實施例2:縱向形成凹凸效果
在E18雙針床經編機上採用五把梳櫛編織,脫圈板距離為16mm,織物組織、穿紗和送經量如表2所示:
表2
當脫圈板距離為30mm時,GB3的間隔絲在前後針床有2橫列的正常成圈,成圈時的送經量為31679mm/rack,8橫列的缺墊時的送經量為29341mm/rack,前200橫列的間隔絲送經量保持不變。在後200個橫列的送經量發生改變,2橫列成圈送經量為42000mm/rack,8橫列缺墊送經量為40000mm/rack。最終在織物表面複合表面材料並填充後,在後200橫列區域厚度要大於前200橫列區域,如圖5-1、圖5-2所示。
實施例3:橫縱向同時形成凹凸效果
在E22雙針床經編機上採用六把梳櫛編織,脫圈板距離為30mm,織物組織、穿紗和送經量如表3所示:
表3
當脫圈板距離為30mm時,GB3的間隔絲在前後針床有2橫列的正常成圈,成圈時的送經量為17327mm/rack,8橫列的缺墊時的送經量為6000mm/rack,前100橫列的間隔絲送經量保持不變。GB4的2橫列的正常成圈時的送經量變為24000mm/rack,8橫列的缺墊時的送經量為變9000mm/rack,前100橫列的間隔絲送經量保持不變。GB3和GB4同時在後100個橫列的送經量發生改變。GB3的2橫列的正常成圈時的送經量變為24000mm/rack,8橫列的缺墊時的送經量為變9000mm/rack。GB4的2橫列的正常成圈時的送經量變為17327mm/rack,8橫列的缺墊時的送經量為變6000mm/rack。但是為了達到GB4連接紗區域的厚度大於GB3連接紗區域的厚度,GB4的送經量(19500mm/rack)也要大於此時GB3的送經量(15800mm/rack)。最終,在織物表面複合表面材料並填充後,GB4連接前後片織物的區域厚度要大於GB3連接前後片的區域,如圖6所示。
上述實施例中梳櫛GB3、GB4採用的墊紗數碼如圖3-2所示,也可以採用圖3-1、圖3-3所示的墊紗數碼,或其他常用間隔絲的墊紗運動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