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08:39:56 2
專利名稱: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拖布。按照國際專利分類表,其分類編號為A47L13/20。
公知的帶滾壓脫水裝置的拖布如公告號為CN2174159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公開的一種多功能雙輥擠壓自動去水拖布,它是由一對滾子、助力器、支架、滑動手柄、離合板手、拖布頭、拖布把等組成。滾予能夠夾住拖布頭並與拖布頭作單方向相對運動而擠幹水分。使用時需板下離合板手,向回拉動拖布把、再向上拉開離合扳手、向回拉動滑動手柄等多個動作才能完成一個擠水過程。在擠水過程中,拖布頭直接接觸滾子,並受到拉力的作用,易被損壞,而且在擠壓過程中拖布頭只能與雙滾子作一個方向的相對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只需一個簡單動作就可完成擠水過程的拖布,並且在擠水過程中,拖布頭不受拉力作用,從而不易被損壞。在擠壓過程中,拖布頭可以相對滾子作往復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具有如下結構的拖布而實現的。該拖布包括拖布頭、拖布頭架、連杆、牽拉機構、兩個滾子、兩片傳送帶、滾子支架系統、拖布把、彈性回牽部件。所述滾子支架系統由滾子支架和橫梁組成。所述牽拉機構由拉繩和手柄組成。所述拖布頭可以用吸水的纖維束或其它織物做成,也可用膠棉或其它材料製作。它被固定在所述拖布頭架上,拖布頭架的中央與連杆的一端剛性連接,連杆的另一端伸出滾子支架系統,並與拉繩的一端連接,拉繩的另一端伸出拖布把並與手柄連接在一起,所述拖布把是空心的,以使連杆和拉繩能夠穿過,並能在拖布把中與拖布把做相對往復運動。拖布把的一端與橫梁剛性連接。所述兩個滾子兩端都有軸,安裝在滾子支架前端的軸承中,滾子支架的後端與橫梁剛性連接或鉸接。滾子可以繞滾子軸自由轉動。所述傳送帶的一端固定在拖布頭架上,另一端與彈性回牽部件相連接。所述彈性回牽部件是由彈簧或其它彈性材料及夾板或滾子構成的部件,其作用是通過兩片傳送帶拉動拖布頭架,使其復位。拉緊彈簧的兩端分別掛在兩個滾子支架上,使兩個滾子靠緊,產生對拖布頭的擠壓力。使用時,一隻手握住拖布把,另一隻手拉動手柄,拖布頭在兩片傳送帶的裹挾中通過兩滾子之間,並被擠幹。放鬆手柄後,在回力部件的作用下,拖布頭在兩片傳送帶的裹挾中從兩個滾子中間被吐送出來。拖布頭在傳送帶的裹挾中實現相對滾子的往復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拖布頭不受拉力。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由於在拖布頭架上安裝了傳送帶,從而可以使拖布頭能夠在傳送帶的裹挾中,在兩擠壓滾子之間作相對往復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拖布頭不受拉力,不易被損壞,而且這種拖布使用方法簡單,只須一個簡單動作就可擠幹拖布頭。
下面將結合附圖描述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
圖1是本實用新型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的正視圖。
圖2是
圖1的側視圖。
橫梁6中間有一個上下貫通的圓孔,用以安裝拖布把2。拖布把2是空心的,與橫梁6剛性連接。連杆8的一端剛性連接在拖布頭架12的中部。連杆的另一端插入拖布把2中,並與拉線3的一端相連。拉線3的另一端伸出拖布把2並與手柄1連接。滾子13的兩端有軸14、15,安裝在滾子支架11、10前端的軸承內,滾子13可以繞軸14、15自由轉動。另一個滾子13′用同樣方式安裝在相對的另一組支架上。兩滾子13、13′的中軸線平行,並與拖布頭架12平行。滾子支架與橫梁6剛性連接。拉緊彈簧16、17分別掛在滾子支架的前端,使兩滾子靠緊,產生對拖布頭18的擠壓力。拖布頭18固定在拖布頭架12上,兩片傳送帶9、9′的一端也分別固定在拖布頭架12上,並且拖布頭18是在兩片傳送帶9、9′之間。兩片傳送帶9、9′分別繞過兩個擠壓滾子13、13′,滾子13、13′相當於兩個定滑輪。傳送帶的另一端分別被夾板7、7′固定。夾板7、7′分別與回力彈簧5、5′的一端連接,回力彈簧5、5′的另一端分別掛在拖布把上的掛鈎4、4′上,夾板7、7′,回力彈簧5、5′,掛鈎4、4′構成彈性回牽部件。使用的時候,一隻手握住拖布把2另一隻手拉動手柄1,此時連杆8、拖布頭架12以及固定在拖布頭架12上的傳送帶9、9′的一端在拉力的作用下同步向離開滾子13、13′而靠近橫梁6的方向運動,拖布頭18被逐漸裹挾在傳送帶9、9′之間,與拖布頭架12同步同方向運動,運動過程中,拖布頭18內的水被滾子13、13′擠出。當拖布頭架12運動到與橫梁6接觸時,整個施布頭18被擠壓一遍。在拖布頭架12向靠近橫梁6運動的同時,夾板7、7′在傳送帶9、9′的牽引下向離開橫梁6靠近滾子13、13′的方向運動,並拉伸回力彈簧5、5′。當鬆開手柄1後,回力彈簧5、5′拉動傳送帶9、9′,在滾子13、13′的反向作下,傳送帶9、9′拉動拖布頭架12向靠近滾子13、13′的方向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拖布頭18在其與傳送帶9、9′之間的摩擦力的帶動下在傳送帶9、9′之間被從兩滾子13、13′之間吐送出來。當拖布頭架12運動至與滾子13、13′貼緊時被滾子13、13′卡住,整個拖布頭18被吐送出來,從而完成擠幹全過程。在擠幹全過程中,拖布頭被裹挾在傳送帶9、9′之間通過滾子,所以拖布頭不受拉力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採用其它方式實現,比如傳送帶的一端固定在拖布頭架上,而另一端固定在滾子上,傳送帶纏繞在滾子上,滾子軸上裝置回力彈性件如發條等,那麼滾子和彈性件組成彈性回牽部件,在人的拉力和滾子的迴轉力交替作用下,拖布頭一樣可以在兩滾子間往復運動並被擠幹,而且在擠幹過程中,拖布頭不受拉力作用,不易損壞。再比如,在
圖1所示拖布的基礎上,將連杆8加粗加長,並去掉牽拉機構,做拖布把用,把原來的拖布把2的掛鈎4、4′處偏上的部分去掉而成為套筒,其它結構不變。這樣在使用時,一隻手握拖布把,另一隻手握住套筒向前推也可以完成擠幹過程而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如圖2所示的回力彈簧5、5′亦不是實現該實用新型目的唯一方式。比如可以採用橡皮筋掛在固定於橫梁6的一面的兩個定滑輪上,橡皮筋的兩端掛在夾板7上,同樣可以實現回牽傳送帶9的目的。再比如,用一支彈簧套在拖布把上,其一端固定在拖布把上,另一端連有一個滑環,滑環上連接兩個掛鈎,分別掛在兩片傳送帶上,也可以實現回牽傳送帶的目的。如圖2所示的傳送帶9、9′可以用結實的布、革或其它耐磨,不易吸水的無彈性或有彈性面料製作,也可以用有彈性或無彈性的網製作。如果是用有相當彈性的材料製作傳送帶,則其一端固定在拖布頭架上,而另一端可直接固定在橫梁上,可依靠其自身的彈力來回復拖布頭的位置。所述滾子支架系統可用鐵、木件製作,也可用塑料或鋁、鋁合金鑄成一體的結構。所述連杆8可以是兩根,並平行對稱地固定在拖布頭架12上。上述的這些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由拖布頭(18)、拖布頭架(12)、滾子支架系統、拖布把(2)、滾子(13)(13')等部件組成,拖布把(2)與滾子支架系統連接,拖布頭(18)固定在拖布頭架(12)上,滾子(13)(13')安裝在滾子支架系統上,其特徵在於在滾子(13)(13')與拖布頭(18)之間有兩片傳送帶(9)(9'),傳送帶的一端固定在拖布頭架(12)上,另一端與彈性回牽部件連接,連杆(8)的一端與拖布頭架(12)連接,另一端伸出滾子支架系統,並與牽拉機構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滾子(13)(13')的中軸線平行,傳送帶(9)(9')分別繞過滾子(13)(1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該彈性回牽部件由回力彈簧(5)(5'),固定於拖布把(2)上的掛鈎(4)(4')和夾板(7)(7')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該彈性回牽部件由滾子(13)(13')和回力彈性件組成,傳送帶(9)(9')的一端固定在拖布頭架(12)上,另一端分別固定在滾子(13)(13')上,傳送帶纏繞在滾子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該彈性回牽部件是一根彈簧套在拖布把(2)上,彈簧一端固定在拖布把(2)上,另一端上連接兩個掛鈎,分別掛在兩片傳送帶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該彈性回牽部件由橡皮筋和固定在橫粱上的定滑輪及夾板組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傳送帶(9)(9')可以用結實的布、革或其它耐磨,不易吸水的無彈性或有彈性的面料製作,也可用有彈性或無彈性的網製作,如果用有相當彈性的材料製作傳送帶,則其一端固定在拖布頭架上,而另一端可直接固定在橫梁上,可依靠其自身的彈性來回復拖布頭的位置。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拉緊彈簧(16)(17)的兩端分別掛在滾子支架上,使滾子(13)(13')相互靠緊,產生對拖布頭(18)的擠壓力。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拖布把(2)是空心的,連杆(8)的上端位於拖布把(2)中或伸出拖布把(2)。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其特徵在於該滾子支架系統可用鐵、木件製作,也可用塑料或鋁、鋁合金鑄成一體的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滾子和傳送帶的易擠幹拖布,按國際專利分類表其分類編號為A47L13/20,它由手柄、拖布把,牽拉機構,連杆、拖布頭架、拖布頭、兩片傳送帶、兩個滾子、滾子支架、橫梁等組成,其特徵在於,傳送帶一端固定在拖布頭架上,另一端與彈性回牽部件連接,在擠壓過程中,拖布頭被裹挾在傳送帶中間,因此可以實現拖布頭在兩滾子間的往復相對運動,而且拖布頭不受拉力作用,不易損壞,由於採用上述結構,該拖布的使用方法十分簡便,只需拉一下手柄即可完全擠幹過程。
文檔編號A47L13/20GK2430937SQ99250470
公開日2001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1999年12月1日 優先權日1999年12月1日
發明者李志祥 申請人:李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