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精及其加工方法
2023-06-11 16:28:51 1
專利名稱:普洱茶精及其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普洱茶精及其加工方法,屬於普洱茶深加工製品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普洱茶是一種後發酵茶,與其它茶類相比,性能平和醇正,不寒不燥,護胃養胃,具有降脂減肥等保健作用。其茶湯具有甘、滑、醇、厚及陳香等特點。
過去普洱茶精(膏)採用的是水提法即 普洱茶湯經過長時間熬煮,有效成分和香氣損失較大,最後的茶精(膏)品質較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具有與普洱茶為原料直接用開水衝泡飲用的茶水大致相同的香味、湯色、口感的深加工產品,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普洱茶特有的保健作用,並利於收藏。
上述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普洱茶精是採用雲南特有的優質普洱茶為原料,經過現代先進的加工工藝技術和設備,提取普洱茶中的有效成分和香氣而得到的一種色、香、味具佳的普洱茶深加工產品。普洱茶精可為普洱茶有效成分提取物濃縮液,或普洱茶膏塊、或速溶普洱茶粉、或速溶普洱茶顆粒(衝劑)、或添加一定的輔料後製成的普洱茶保健片劑。
普洱茶精的加工方法是
1、普洱茶進行預處理。將採用的普洱茶中的非茶類物質如草、木片等雜質分揀出去,然後用粉碎機對茶葉進行粉碎,細度要求達到8目及以下;2、水處理。對提取工藝用水進行處理,得到去除離子的純水。
3、將預處理得到的茶葉和純水按1∶8~15(重量份)的茶水比,水溫在55℃~95℃進行萃取。萃取進行2~4次,每次10~60分鐘。將幾次萃取後的茶湯過濾後合併,冷卻至室溫,得到茶湯的粗過濾液。
4、將冷卻後的茶湯粗過濾液用孔徑在3~10μm的精密膜過濾,得到茶湯的精過濾液。
5、將精過濾液用孔徑在0.25~0.45μm的微孔膜過濾,得到茶湯的精製純化液。
6、用反滲透膜常溫下進行濃縮,得到固形物含量為8~15%的濃縮茶湯。
7、再進行真空減壓濃縮,採用40℃~50℃的低溫,將茶湯濃縮至固形物含量為20~30%。
8、將濃縮液進行微波真空低溫乾燥或真空冷凍乾燥;或將濃縮液採用噴霧乾燥,得到普洱茶精。
還可根據要求,將普洱茶精製成膏塊、顆粒、衝劑或片劑。
普洱茶膏塊,是在重量百分比為99~99.9%的普洱茶精濃縮液中加入0.1~1%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2~8%蔗糖或不加,然後成形、烘乾即得普洱茶膏塊。
普洱茶顆粒或衝劑,是在重量百分比為99~99.9%的普洱茶精濃縮液中加入0.1~1%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2~8%蔗糖或不加,然後造粒、乾燥即得普洱茶精顆粒或衝劑。
普洱茶精片,是取重量百分比的普洱茶精濃縮液60~65%、蔗糊配成的單糖漿30~35%、澱粉2~5%,混合均勻、造粒、烘乾、整粒壓片、包糖衣即得普洱茶精片。
普洱茶經過以上方法的加工獲得的普洱茶精系列產品,保持了用開水直接衝泡茶葉所具有的色、香、味,它能迅速的在水中溶解成普洱茶飲料,使用和攜帶方便,還易於保存。且湯色明亮,醇和,溫潤,香高,甘甜,純正。
圖1為普洱茶精的加工方法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普洱茶精可為普洱茶有效成分提取物濃縮液,或普洱茶膏塊、或速溶普洱茶粉、或速溶普洱茶顆粒(衝劑)、或添加一定的輔料後製成的普洱茶保健片劑。
用下面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但發明的範圍不受所舉實施例的限制。
實施例一1、普洱茶進行預處理。將採用的普洱茶中的非茶類物質如草、木片等雜質分揀出來,用粉碎機對茶葉進行粉碎,細度要求達到8目及以下;2、對提取工藝用水進行處理,得到去除離子的純水。
3、將預處理得到的茶葉10公斤和工藝用水80公斤,水溫在55℃進行萃取。萃取進行2次,每次60分鐘。將2次萃取後過濾出的茶湯進行合併,並冷卻致室溫,得到茶湯的粗過濾液。
4、將冷卻後茶湯粗過濾液進行精分離,用精密膜過濾,以進一步去除茶葉中的微細顆粒,精密膜過濾孔徑在3~10μm,得到茶湯的精過濾液。
5、將精過濾液再用微孔膜過濾,可有效的除去茶湯中的澱粉、蛋白質、果膠等大分子物質。但能有效的保留茶湯中的茶多酚、維生素、胺基酸、茶色素、生物鹼等有效成分。微孔膜過濾孔徑選擇0.25~0.45μm,得到茶湯的精製純化液。
6、對精製純化液,用反滲透膜進行濃縮,反滲透膜濃縮的優點是在常溫下濃縮,茶湯中的香氣成分不會散失,得到固形物含量為8%左右的濃縮茶湯。若固形物含量要求過高,則反滲透膜濃縮所需時間太長,易造成茶湯溫度上升,品質下降,而且不經濟。
7、將經過反滲透膜濃縮的茶湯,再進行真空減壓濃縮,採用40℃~50℃左右的低溫,將茶湯濃縮至固形物含量為20%左右。
8、將濃縮液進行微波真空低溫乾燥,控制乾燥時間,最後得到普洱茶精濃縮液或普洱茶精粉。
普洱茶膏塊,是在重量百分比普洱茶精濃縮液99%中加入1%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8%蔗糖或不加,然後成形、烘乾即得普洱茶精膏塊。
普洱茶顆粒或衝劑,是在重量百分比普洱茶精濃縮液99.5%中加入0.5%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5%蔗糖或不加,然後造粒、乾燥即得普洱茶精顆粒或衝劑。
實施例二普洱茶精的加工方法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僅僅是數量上略有不同。將預處理得到的茶葉30公斤和工藝用水360公斤,水溫在80℃進行萃取。萃取進行3次,每次40分鐘。將3次萃取後過濾出的茶湯進行合併,並冷卻致室溫,得到茶湯的粗過濾液。對精製純化液,用反滲透膜進行濃縮,得到固形物含量為12%左右的濃縮茶湯。將經過反滲透膜濃縮的茶湯,再進行真空減壓濃縮,採用45℃左右的低溫,將茶湯濃縮至固形物含量為25%左右。將濃縮液放入成形器皿中,進行微波真空低溫乾燥,控制乾燥時間,最後得到普洱茶精濃縮液或普洱茶精粉。
普洱茶膏塊,是在重量百分比普洱茶精濃縮液99.5%中加入0.5%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6%蔗糖或不加,然後成形、烘乾即得普洱茶精膏塊。
普洱茶顆粒或衝劑,是在重量百分比普洱茶精濃縮液99.8中加入0.2%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5%蔗糖或不加,然後造粒、乾燥即得普洱茶精顆粒或衝劑。
實施例三省略相同步驟,將預處理得到的茶葉50公斤和工藝用水750公斤,水溫在95℃進行萃取。萃取進行4次,每次15分鐘。將4次萃取後過濾出的茶湯進行合併,並冷卻致室溫,得到茶湯的粗過濾液。對精製純化液,用反滲透膜進行濃縮,得到固形物含量為15%左右的濃縮茶湯。將經過反滲透膜濃縮的茶湯,再進行真空減壓濃縮,採用50℃左右的低溫,將茶湯濃縮至固形物含量為30%左右。將濃縮液放入成形器皿中,進行微波真空低溫乾燥,控制乾燥時間,最後得到普洱茶精濃縮液或普洱茶精粉。
普洱茶膏塊,是在重量百分比普洱茶精濃縮液99%中加入1%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2%蔗糖或不加,然後成形、烘乾即得普洱茶精膏塊。
普洱茶顆粒或衝劑,是在重量百分比普洱茶精濃縮液99.9%中加入0.1%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2%蔗糖或不加,然後造粒、乾燥即得普洱茶精顆粒或衝劑。
實施例四普洱茶精片,是取重量百分比的普洱茶精濃縮液60%、蔗糖配成的單糖漿35%、澱粉5%,混合均勻、造粒、烘乾、整粒壓片、包糖衣即得普洱茶精片。
實施例五普洱茶精片,是取重量百分比的普洱茶精濃縮液62%、蔗糖配成的單糖漿33%、澱粉5%,混合均勻、造粒、烘乾、整粒壓片、包糖衣即得普洱茶精片。
實施例六普洱茶精片,是取重量百分比的普洱茶精濃縮液65%、蔗糖配成的單糖漿33%、澱粉2%,混合均勻、造粒、烘乾、整粒壓片、包糖衣即得普洱茶精片。
權利要求
1.一種普洱茶精,其特徵在於是普洱茶有效成分提取物濃縮液,或普洱茶膏塊、或速溶普洱茶粉、或速溶普洱茶顆粒(衝劑)、或添加一定的輔料後製成的普洱茶保健片劑。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普洱茶精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按以下步驟製成a、茶葉的預處理,將採用的普洱茶中的草、木片等雜質分揀出去,用粉碎機對茶葉進行粉碎,細度要求達到8目及以下;b、對提取工藝用水進行處理,得到去除離子的純水;c、將預處理得到的茶葉和工藝用水按1∶8~15(重量份)的茶水比,水溫在55℃~95℃進行萃取萃取進行2~4次,每次10~60分鐘,將幾次萃取後過濾出的茶湯進行合併,並冷卻致室溫,得到茶湯的粗過濾液;d、將冷卻後茶湯粗過濾液進行精分離,用孔徑在3~10μm精密膜過濾,得到茶湯的精過濾液;e、將精過濾液再用孔徑為0.25~0.45μm微孔膜過濾,得到茶湯的精製純化液;f、對精製純化液,用反滲透膜常溫下進行濃縮,得到固形物含量為8~15%的濃縮茶湯;g、將經過反滲透膜濃縮的茶湯,再進行真空減壓濃縮,採用40℃~50℃的低溫,將茶湯濃縮至固形物含量為25~30%;h、將濃縮液進行微波真空低溫乾燥,或真空冷凍乾燥,或噴霧乾燥,最後得到普洱茶精。
3.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普洱茶精及其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將重量百分比為99~99.9%的普洱茶精濃縮液中加入0.1~1%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2~8%蔗糖或不加,然後成形、烘乾即得普洱茶精的膏塊。
4.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普洱茶精及其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將重量百分比為99~99.9%的普洱茶精濃縮液中加入0.1~1%糊精混合均勻後,再加入2~8%蔗糖或不加,然後造粒、乾燥即得普洱茶精的顆粒或衝劑。
5.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普洱茶精及其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取重量百分比為60~65%的普洱茶精濃縮液、蔗糖配成的單糖漿30~35%、澱粉2~5%,混合均勻、造粒、烘乾、整粒壓片、包糖衣即得普洱茶精的片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普洱茶精及其加工方法,屬於普洱茶深加工製品及其加工方法。將雲南特產的普洱茶用一定溫度的熱水進行有效成分的萃取,並進行茶渣和湯的分離,得到萃取液普洱茶湯,對普洱茶湯進行精製純化,然後用反滲透膜和真空減壓濃縮,將濃縮液進行真空低溫乾燥。或對濃縮液加入適量糊精、糖,再進行相應的乾燥,就可獲得所需普洱茶精的膏塊、粉、顆粒或衝劑、片劑。既保持了普洱茶泡飲的色、香、味,又便於保存和攜帶。
文檔編號A23F3/00GK1759710SQ20051004861
公開日2006年4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9日
發明者方衛山, 霍星光, 楊俊敏, 張 林 申請人:雲南省農業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