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吉祥語(關於旅行的咒語)
2023-06-11 05:33:18 1
沒有假期和旅行的我,就像一架沒有返航計劃的飛機。
「等熬過了十月,」從九月三十日起的每一天,我都對自己下咒,「我就放假。」
有至少三個由我們(團隊)負責的市場活動在十月發生。密集的活動,恰好證明了我的時間管理能力——約等於沒有;同時也展示出了我的項目管理能力——和我的時間管理能力一樣。
因此本月生活註定緊湊、勞累,也讓我看上去像個「奮力一搏」的人,仿佛這是地球最後一個秋天。
幸運的是,早在十月初,我就完成了充足的體育鍛鍊和知識的積累。
當時,我媽媽帶著我小姨、表妹來北京度假,同行的還有她們的孩子(分別為四歲、六歲),我自告奮勇地為大家安排健康有益的假期。從故宮到頤和園,從東三環到北五環,我們每天的運動量保持在兩萬到三萬步之間。在頤和園,我們甚至翻越了佛香閣所在的山坡;回到酒店,兩個總是在景區睡著的孩子突然醒了過來,在浴缸裡遊泳……
「活到老、學到老」。假期第一天清晨起,我就學會並能熟練使用一些中文新詞彙,例如:別爬!別跑!回來!過來!別打!別鬧!別喝!別吃!快走!別去!看車!別摸!別碰!別動!
這些新知令我熱淚盈眶。
每當工作的重壓沖天而降,動人的假日記憶就會在腦海中浮現,讓工作瞬間變得輕鬆起來。
1
我喜歡在工作的間隙考慮未來某個假期的去處。「某個假期」未必存在,但這樣做,會讓人相信自己可以工作到一百歲……是一種保健方法。
瀏覽過眾多旅行信息,腦海中逐漸浮現出兩個備選,其中一個是桂林。
雖然家離桂林只有三個半小時的車程,我還沒有去過桂林。上大學的時候,我總是搭乘一列從柳州站始發的火車,只在夜間匆匆路過桂林站。意外的是我從始至終沒有感到遺憾,反而因為路過的次數變多,我開始產生了錯誤的記憶:我以為,也許某一次我曾經到過桂林。「我下了火車,來到街邊嘗了嘗當地的小吃,味道成謎,畢竟沒真的吃過。」
我們,也就是生活在廣西中部喀斯特山區的兩三代人,從小就被告知:桂林能見到的,廣西其他地方也能見到。我帶著這種自信生活至今。大學時期,同鄉之間又交流起新的說法:廣西人沒有去過桂林,就像武漢人沒有人去過黃鶴樓——實際上無關緊要、無傷大雅、無話可說、無可奈何、無可非議、無中生有。
然而,當我嘗試製作出行計劃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殘酷的事實:長期作為西方對東方山水意境的浪漫想像,桂林,是廣西唯一擁有「旅遊接待能力」的城市,這種能力和風景沒有關係,和食物的好壞也沒有關係,而是和好酒店的數量有關。
今年我們還做過和「國內旅遊」相關的調查,接受採訪的行業專家都提到,有些目的地之所以在疫情後的旅遊市場中表現突出,是因為那裡有相對完善的接待設施,例如(更好的)酒店。
2
或者更好的交通。
國慶親戚來北京,我帶大家遊覽,真實情況是,城裡多處封路,地鐵也封站。去各個景點,真的走了很遠的路。我就抱怨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走過這麼遠的路,除了高中畢業前那一次。
十多年前的事兒啦!高考填完志願,我就和同班同學約著去一個家在深山裡的同學家玩,當成一次小小的「畢業旅行」。本來以為這位同學的家是在縣城下級的鎮子,我們坐汽車過去就能到達,實際上還沒有到,還要走一段山路。廣西一些山區中的村莊,路上不能開汽車,只能開摩託車之類的交通工具,要麼只能走路。
她騙我們說,走三十分鐘就到了。
結果走了兩個小時還沒有走到。路沒有盡頭,陽光強烈,眼前有一片一片的山,我看得很絕望,癱坐在路邊,當著她和所有同學的面,大聲說我這輩子不會再來「這樣的地方」。我在心裡祈禱,第一志願(外省)一定要實現。
她說,「走了一半了」。我聽到其他人也發出了哀嚎。但她靈機一動,勸道:回去也要走同樣距離的路,不如一直走到我家,我再讓我幾個哥哥、叔叔開摩託車送你們下山。我才挪動了腳步。
我們站在她家的灶臺邊,就著花生米喝了一些粥。我們縣城遠遠不算經濟發達,卻也不太有人會相信,山裡有如此簡陋的房屋。然後她的叔叔們真的回來了,我多一秒都不願意長待,坐上摩託車下山,驚險刺激。
我們那一屆畢業生,有很多人考到了同一所在武漢的大學。她也和我同校,但是她的成績比我好,去了我最想去的文傳院。大學的時候,我還一直記得那次畢業旅行,記得當時很不懂事,抱怨同學的家太偏僻。當時她還嘆著氣說,自己畢業以後要回家當老師,因為(看到我們的樣子,相信)不會有人願意走這麼遠的路去給學生上課。我順手豎起大拇指,稱讚她志向太無私、太遠大啦!然後繼續抱怨山高路遠。
畢業之後我到北京工作,很少和同學聯繫。我的職業是媒體,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被工作改造,藉助職業的便利,我到過很多國家,自己的旅行也變得很多、很遠,我有時候真的慶幸,自己再也不用走回那條很遠的山路。
3
我辭職後在國外自我流放了一段時間,回國時僅帶回一件「紀念品」:一本講衝浪的畫冊。
書是在柏林一家獨立書店裡買的,封面是深綠色的巨浪,衝浪選手幾乎被淹沒,內頁是和衝浪有關的照片和衝浪手的故事。我的購書理由只有一個:衝浪是我這輩子絕對不會嘗試的事情。到家之後,這本書最終被藏在衣櫃裡,再也沒出來過。
但是它對我的精神控制從未消失。一次是在加拿大新斯科捨出差,我們被帶到海邊的酒店,酒店有衝浪課程,我立刻被課程表上的海浪迷住。但接待我們的人擔心我「不會遊泳」,婉拒我要去學習衝浪的提議。第二次是今年去三亞,我再次動了去學習衝浪的念頭,有一天上午,我和同行的朋友已經約好下午「就去萬寧海邊報名」,最後不了了之。
一些社交媒體平臺肯定在偷聽我和別人的對話,剛回到北京,我的主頁就收到了各種衝浪課程的推薦。可以想像,有很大概率,除了桂林,十一月份我最有可能出現的地方是海南某地的衝浪速成班。
請你留心這條咒語:「這輩子絕對不會做的事」。
每當它出現,你就知道:要是你這輩子不去做,你就不會心安理得。
4
十一月的旅行目的地是哪裡呢?
最終的決定可能跟桂林和三亞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記得我剛剛入職雜誌社的時候,既沒有時間、也沒有預算外出旅行。有一年的12月31日,我感覺自己被一股神秘力量召喚(絕對沒有人提議或是要求我這樣做),決定買一張夜裡出發的火車票去洛陽。
臥鋪車廂裡充滿了泡麵的味道和陌生人打呼嚕的聲音,但是,因為我沒帶一件行李,竟然覺得這個環境安全極了。深夜的火車,帶著我開進了神秘的新的一年。
天還沒有亮,我從洛陽火車站出來,搭上了清晨的第一班公交車,開往龍門石窟。公交車路過其中一站,我聽到是精神病院或是什麼精神專科醫院,上來了兩個乘客,就一直維持著同樣的人數,往終點站開去。
我到達龍門石窟的大門口,天還是沒有亮。我沒有帶行李,除了手邊的一本書,實際上也沒有帶多餘的衣服,幾乎被凍暈過去,幸好附近的保安請我去值班亭子裡烤電暖,直到龍門石窟的售票處開門。
作為當天第一個踏進龍門石窟景區的遊客,我必須承認,那是一種剛剛在電腦中安裝了全新遊戲的感覺:有人點擊「開始」,我就會往前奔去。
龍門石窟所在的山谷霧氣重重,一些小的佛像大概是聽到我吸冷氣的聲音,紛紛躲進霧裡。最後,手腳冰涼的我終於走到盧舍那大佛像前,陽光突然照在懸崖壁上,佛像金光閃閃。
我在附近吃了一碗麵條,搭乘最近一班動車回北京去了。
你不要驚訝,也不必害怕,更不要像我一樣,因為擔心自己皈依佛門,再也不敢獨身一人去寺廟或是石窟。
我只想說明,大概率條件下,我從來沒有真正「規劃」過旅行。
從前我長達數月的流放歲月,最初甚至只是因為一個隨意的決定。當時,有點兒和現在類似:我即將離開工作,每天都在計劃旅行。我記得,那份工作的最後一次出差在巴黎,我拿出手機查機票,慎重地對自己說:忘掉從前的計劃,手機顯示出當天從巴黎飛到哪裡最便宜,我的旅行就從哪裡開始。
當天最便宜的航班,是從巴黎飛巴塞隆納的易捷航空——僅僅過了一個月,我的旅行就從巴塞隆納開始了。
5
也有可能我被北京的秋天困住,哪兒也不去。
眾所周知,北京擁有特別美好的秋天。溫帶大陸性季風帶來四季分明的氣候,進入十月份,一旦碰到好天氣,陽光就變得取悅、拉攏;空氣開始流動,釋放出涼爽以及想花點兒錢的氣息;樹葉的顏色發生變化,使得植物擁有比夏季更濃烈的存在感。
今年的北京變得比從前可愛,這是我的個人發現。會不會是因為上半年被「困」住,反而相處出了感情?會不會是已經來到北京第十年,才對國貿之外的北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遊人退去,東三環的高樓大廈仿佛任何一個城市的海市蜃樓,但樹蔭下的胡同和湖泊,讓北京變成了和任何地方都不一樣的存在。
總之,打算花時間探索北京的念頭,正好抵消了不能外出旅行的心情。其中一個周末,就借著參加三頓半「返航計劃」的機會,正好出門去羊肉胡同裡逛了逛。
返航計劃,是三頓半回收咖啡空殼的長期計劃,每年開展兩次,用戶可以通過專屬小程序進行預約,在指定的開放日,前往城市中設置的「返航點」,以空殼兌換主題物資,回收的空殼也將再利用製成生活周邊產品。
今年,我和設計師合伙人創辦的獨立書店推出了星球系列手機殼,這個系列後來和三頓半聯名,成為眾多「返航物資」中的一種。
形形色色、富有設計感的物資——手機殼、飛盤、滑板、購物袋、燈泡等——當然可愛,但返航計劃最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提著空殼的我們滿心期待地走向不同的線下空間。
說得更可愛一些:這些地點成為了出發的藉口。
你可能曾經去過這些地點,因此它會成為事實上的「返航」;如果你沒有去過,那就試著走一段沒有走過路,完成一次城市中的冒險。
6
兌換返航物資的那一天是我第一次走進西城區的胡同。
你不會相信,黃金周期間和家人的故宮之旅,其實也是我第一次走進紫禁城。
在電視中反覆出現過的宮殿群落終於在(累得半死的)我面前出現,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雄偉、震撼,並不是「無關緊要、無傷大雅、無話可說、無可奈何、無可非議、無中生有」的事。
但因為步行強度太大,我又一次想起畢業時走得最遠、去同學家「旅行」的痛苦。親戚聽到我提起她,就告訴我說:「哦,我知道你那個同學呀。她回去當老師了。」
我停在路邊,一時說不出話。
老實說,我立刻就感到了羞愧:雖然我並不否定自己的工作,但是我見過的那個「更大的世界」,在她的工作面前,有些不值一提。我想謝謝她,不僅因為羞愧感的產生,提醒我應該更加謙虛;因為她的選擇,讓良心不安的我們,稍稍鬆了一口氣,似乎那是我們未盡的義務;還因為她的工作,本身就值得同鄉的感激。
但我喜歡那種投入一段旅程、然後在某個時間段、這段旅程又會給我們帶來反饋的感覺——
我翻出那本衝浪畫冊,意識到正是擺放它的書店,讓我第一次有了開一家書店的念頭。
書店開業後的第一周,我把書店裡唯一一臺時鐘的時間,調成了「巴塞隆納時間」。
在龍門石窟的大門外,我曾經在保安室裡一邊烤火、一邊看書。那本書是亨利·盧斯的傳記《出版人》,我把這本書擺到了書店裡……
旅行和路程的長短沒有關係,這段旅行將如何影響你,才是意義重大的事,哪怕只是在城市中完成一次小小的「返航計劃」,你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發,以及得到怎樣的收穫。
「每一次旅行都是有回聲的」。
請記住這個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