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斷油手動黃油槍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05:35:5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黃油槍技術領域,是一種防斷油手動黃油槍。
背景技術:
黃油槍在機械維護和檢修作業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但黃油槍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發生斷油現象。導致黃油槍出現斷油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當外界環境溫度較低時,黃油的流動性差,阻礙皮碗下行,尤其當黃油腔內黃油較少、皮碗行至筒體下部時,彈簧的長度伸長,其產生的彈力減弱,不足以推動皮碗向下壓動黃油行進;二是黃油槍內柱塞泵的進油口處有空氣,油供給不上。由於皮碗是套裝在拉杆外側的並沒有和推拉杆進行固定,當黃油槍斷油時,如果僅上下抽拉拉杆,無法起到幫助皮碗下行推動黃油的作用。此時需要將黃油槍拆開檢查,操作麻煩、浪費時間,而且極易在黃油槍表面和檢修人員的手上、衣服上沾染黃油。因此,現有黃油槍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易發生斷油現象,且檢修操作麻煩、不衛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防斷油手動黃油槍,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有黃油槍存在的易發生斷油現象,且檢修操作麻煩、不衛生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防斷油手動黃油槍,包括筒體、上蓋、拉杆、皮碗、彈簧和柱塞泵,筒體上端固定安裝有上蓋,筒體下端固定安裝有能封堵筒體下端面的柱塞泵,對應筒體內側位置的柱塞泵頂部設有與筒體相通的注油孔,柱塞泵下端設有能與注油孔相通的槍管,拉杆下端由上至下穿過上蓋並位於筒體內,拉杆上端位於上蓋上方且固定有手柄,拉杆下部設有套裝在筒體內側且能隨拉杆上下移動的推拉片,推拉片上設有至少一個能容黃油通過的過油通道,對應上蓋和推拉片之間位置的拉杆外側由上至下依次套裝有位於筒體內側的彈簧和皮碗。
下面是對上述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過油通道可在推拉片上沿圓周均勻分布且均呈圓柱狀。
上述過油通道的數量可為8個。
上述每個過油通道軸線與筒體軸線之間的距離可均相等,該距離稱為過油距離,過油距離介於注油孔側面與筒體軸線之間的最小距離和最大距離之間。
上述相鄰過油通道之間的距離均可在2mm-3mm之間。
上述推拉片中部可設有安裝孔,推拉片通過安裝孔套裝在拉杆下部,對應推拉片上方位置的拉杆外側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有下端座於推拉片上的限位螺母,對應推拉片下方位置的拉杆下端外側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有上端抵緊在推拉片下端的緊固螺母。
上述對應皮碗下方和限位螺母上方之間的拉杆外側可套裝有位於筒體內側的墊圈。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使用方便,當本實用新型出現斷油現象時,在排除槍頭油孔堵塞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抽拉拉杆帶動推拉片在筒體內上下運行,當推拉片向上運動時,其與皮碗一起對位於二者之間的黃油進行擠壓,促進黃油通過過油通道,向筒體底端的注油孔位置移動;當推拉片向下運動時,位於其下方的黃油被其向筒體底端的注油孔位置推動;進而減小了皮碗受到的黃油阻力,可以解決由於黃油對皮碗一時阻力過大、皮碗在彈簧彈力的作用下不下移的問題,使黃油能夠在皮碗推動下順利向下移動;同時推拉片在黃油內往復移動時,能將黃油內的空氣打散,使其密度更均勻,進而保證黃油槍的油路更為通暢、避免斷油現象的發生,具有省力、衛生、簡便、高效的特點。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局部半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在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筒體,2為上蓋,3為拉杆,4為皮碗,5為彈簧,6為柱塞泵,7為注油孔,8為槍管,9為推拉片,10為過油通道,11為手柄,12為限位螺母,13為緊固螺母,14為墊圈。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於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係的描述均是根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前、後、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係是依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2所示,該防斷油手動黃油槍包括筒體1、上蓋2、拉杆3、皮碗4、彈簧5和柱塞泵6,筒體1上端固定安裝有上蓋2,筒體1下端固定安裝有能封堵筒體1下端面的柱塞泵6,對應筒體1內側位置的柱塞泵6頂部設有與筒體1相通的注油孔7,柱塞泵6下端設有能與注油孔7相通的槍管8,拉杆3下端由上至下穿過上蓋2並位於筒體1內,拉杆3上端位於上蓋2上方且固定有手柄11,拉杆3下部設有套裝在筒體1內側且能隨拉杆3上下移動的推拉片9,推拉片9上設有至少一個能容黃油通過的過油通道10,對應上蓋2和推拉片9之間位置的拉杆3外側由上至下依次套裝有位於筒體1內側的彈簧5和皮碗4。
當在本實用新型的筒體1內注入黃油後,將拉杆3向下推動,使推拉片9位於筒體1底端,此時皮碗4在彈簧5的彈力作用下下壓黃油,黃油通過推拉片9上的過油通道10,黃油下端到達注油孔7位置後,壓動柱塞泵6,將黃油吸入柱塞泵6內,並從槍管8處將其壓出;當本實用新型出現斷油現象時,在排除槍頭油孔堵塞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抽拉拉杆3帶動推拉片9在筒體1內往復運行,當推拉片9向上運動時,其與皮碗4一起對位於二者之間的黃油進行擠壓,促進黃油通過過油通道10,向筒體1底端的注油孔7位置移動;當推拉片9向下運動時,將位於其下方的黃油向下推動;減小了皮碗4受到的黃油阻力,可以解決由於黃油對皮碗4一時阻力過大、皮碗4在彈簧5彈力的作用下不下移的問題,使黃油能夠在皮碗4推動下順利向下移動;同時推拉片9在黃油內往復移動時,能將黃油內的空氣打散,使其密度更均勻,進而保證黃油槍的油路更為通暢、避免斷油現象的發生。
可根據實際需要,對上述防斷油手動黃油槍作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如附圖1、2所示,過油通道10在推拉片9上沿圓周均勻分布且均呈圓柱狀。將過油通道10設置為截面為圓形的圓柱狀,使得黃油在推拉片9上下移動時能夠快速、流暢地通過過油通道10,使筒體1內的黃油更均勻,利於空氣從皮碗4與拉杆3之間的間隙排出,避免黃油內有大量的空氣存在。推拉片9上過油通道10的孔徑要大於柱塞泵6上的注油孔7的孔徑;當然為了減少黃油經過推拉片9時的阻力,也可在推拉片9上不同的部位適當增加過油通道10數量,過油通道10的形狀可以多樣。
如附圖1、2所示,過油通道10的數量為8個。將過油通道10的數量設置為8個,便於加工,且8個過油通道10,能夠使得上下拉動拉杆3時,黃油能夠被快速地混合均勻。
如附圖1、2所示,每個過油通道10軸線與筒體1軸線之間的距離均相等,該距離稱為過油距離,過油距離介於注油孔7側面與筒體軸1線之間的最小距離和最大距離之間。通過上述設置,保證注油孔7與筒體1內的黃油始終處於連通狀態,進一步保證油路更為通暢、防止斷油現象的發生。
如附圖1、2所示,相鄰過油通道10之間的距離均在2mm-3mm之間。將相鄰過油通道10之間的距離設置在2mm-3mm之間,進一步保證筒體1內的黃油與注油孔7始終處於連通狀態,保證油路更為通暢、防止斷油現象的發生。
如附圖1、2所示,推拉片9中部設有安裝孔,推拉片9通過安裝孔套裝在拉杆3下部,對應推拉片9上方位置的拉杆3外側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有下端座於推拉片9上的限位螺母12,對應推拉片9下方位置的拉杆3下端外側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有上端抵緊在推拉片9下端的緊固螺母13。限位螺母12和緊固螺母13分別對推拉片9形成上方和下方的限位,將限位螺母12和緊固螺母13分別與拉杆3外側通過螺紋連接進行固定,連接穩定、組裝方便;緊固螺母13位於推拉片9和柱塞泵6之間,避免推拉片9封堵注油孔7,影響本實用新型出油;而且可以直接在現有黃油槍的拉杆3下端車制外螺紋進行改裝,降低生產成本且操作方便,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推廣。
如附圖2所示,對應皮碗4下方和限位螺母12上方之間的拉杆3外側套裝有位於筒體1內側的墊圈14。在向上拉動拉杆3帶動皮碗4上行時,墊圈14可起到增大皮碗4下方受力面積的作用,保護皮碗4,延長其使用壽命。
以上技術特徵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徵,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