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震華 陶大宇 郭可盈(揚名立萬破4個億)
2023-06-12 00:30:25 3
「這電影拍成了,咱們揚名立萬。」
避開了十一和春節黃金期,打破4億票房的《揚名立萬》在一直有著誕生國產佳片的11月給了大家驚喜,豆瓣從上映最初的7.5到至今為止的7.6分,大有成為年度黑馬之勢。
避開一切劇透、也沒有帶著過高的期望值走進電影院,可以說,這部電影已經超過我的期待了,劇情精彩、層層反轉,在每一環緊張的氣氛中,又夾雜了好笑又引人深思的梗,也反映了人性的複雜、貪婪、虛榮、勇敢,也讓許多觀眾感慨:好像一場劇本殺!
故事的時間背景是民國時期。
一個月黑風高之夜,一群表面光鮮實則落魄想要用一部電影揚名立萬的電影人,一個上海灘大亨投資人,一座陰冷封閉的洋宅,一場劇本討論會,一樁震驚上海的三老案。
人物:
攢局的「金主爸爸」陸子野、被迫從記者轉編劇的良心編劇李家輝、渣演技的虛榮女星夢蝶小姐、從好萊塢歸國的武術替身小達、爛片導演鄭導、過氣的默片皇帝關老師、萌新警察大海和冷麵顧問齊樂山。
關鍵詞:暴風雪山莊、密室殺人、秘密、本格推理、五連發卡翻轉。
看看,有沒有劇本殺那味了?
接下來,大家各自認領角色,隨著討論的繼續,他們突然發現,兇手就在他們中間,而這座洋房,竟是案發現場。
而此時,大門已經緊鎖,一群局中人無法逃脫,局外人又被牽扯進來,真相一個個被刺破又一次次被推翻,每個人內心的秘密逐一暴露。
懸疑、陰謀、推理的影片形式像極了當下劇本殺裡常見又討喜的元素,難怪網友們點評:喜歡劇本殺的朋友一定要衝!
但《揚名立萬》,又不僅僅是一部劇本殺。
電影用一場劇本討論會,俯瞰了電影行業的眾生相,投資人、編劇、導演、演員,在導演劉循子墨的這部處女作裡一網打盡。電影臺詞時常扎心,大量的暗諷、揶揄、自嘲,讓觀眾時時會心一笑。
「一個女孩子,想要在舞臺上唱歌,怎麼了?」
鄧家佳扮演的被評為渣演技的女星夢蝶小姐,在影片中為女性發聲,
面對有人揣測後輩女演員「紅的快,就得在別處下功夫。」已不處在努力上位階段的夢蝶,漂亮回懟:「前兩年,不也都是這麼說我的嗎?」
面對有人質疑漂亮女歌星:「現在的小姑娘,可都太使勁了。」已不在頂峰的夢蝶,為後輩澄清:「就得這麼使勁,一個小姑娘站在舞臺上要花費多少功夫,而你們就能看到她漂亮?」
影片中暗諷,影視作品中要加入「枕頭戲」,才會有噱頭。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上,女性站在男性審視中,被左右著審美標準,接受著油膩笑話。
《揚名立萬》卻是一部直男視角,卻對女性無限溫柔的影片。
包括藉助「兇手」齊樂山之手,抒發守護女性、保護女性的情感內核。
對啊,一個女孩,想要在舞臺上唱歌,怎麼了?
驚喜的是,這麼年輕的導演和團隊,這么正的三觀和清新的視角,讓人覺得,未來可期。
「電影內容最好不要跟政治軍事沾邊」「我拍爛片,可是我讓大家賺到錢,讓電影院滿座」等臺詞,更是電影從業者的一種自嘲。
影片中有一點使我細思極恐:二十年前的默片皇帝、演員關靜年,自有聲電影出來以後就難堪重用,最終淪落為陪有錢太太打打麻將做濫好人度日。當他在兇案現場發現房頂的吊鉤後,第一個想到「三老」是利用這種吊鉤玩弄女性。
是他機智過人,還是鼎盛時期「見多識廣」,帶給人無限的遐想。
電影的最後,導演給出了一個看似開放式的結局。
電影人以此為藍本拍攝了電影,留住了正義的火苗。
電影的越南首映禮上,李家輝發現了觀眾席上掩面啜泣的夜鶯,他追出去,在幾乎觸到夜鶯的一剎,似乎明白了真相。
但故事到此,還是留下了很多疑點。
就像電影前期的鋪墊,經常玩劇本殺的朋友會知道,劇本殺中是存在局中局的,如果兇手用法國醫生碎屍案來誤導眾人,那麼其他的操作是不是誤導呢?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兇手最後表示,自己也是「踩滅火苗的人」,他想掩蓋的事實究竟是什麼。
1、通風管道中的血跡無法解釋,有沒有可能兇手當時確實拖了一具屍體出去,這個人又會是誰呢?
2、被後期的懸疑環節吸引,很多觀眾忽視了,影片的開頭用了大量時間交代軍政部貪汙,而李編劇也因揭露軍政部貪汙案被雪藏,這樣的背景下,會不會有另一個隱藏的故事?
3、夜鶯最初只是一個連被陌生男人看一面都會覺得害羞的女學生,在父親戰死沙場,生活被妥善安排的情況下,主動要求成為一名拋頭露面的歌女,甚至要去競選花魁,此中的驅動力又是什麼事情?
4、在早期劇本討論會中,有一個假設是女主才是最後的贏家,會不會是在暗示什麼?
5、夜鶯一個弱女子在動蕩的年代,來到無親無故的海外異鄉,卻看起來生活得算是體面,難道沒有人的暗中保護?那個人又會是誰?
6、片中眾人籌拍的電影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映,卻在李家輝看似明白真相後,全部人員遭遇乘船被撞事件,由照片無人認領基本推斷主角團死亡,這其中只是「巧合」這麼簡單嗎?
而導演也曾在電影宣傳時說過,電影不止一個結局,歡迎觀眾來「解密」。
但《揚名立萬》並不是標準的「兇手是誰」類型電影,而是在開篇二十分鐘內就告知兇手的身份。
不製造懸念讓觀眾去猜兇手是誰的立意在於,讓大家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兇手的身份和作案動機上,從何更加願意去探究,兇手真正想掩蓋的真相。
在層層揭露其動機、逼近真相的時候,又留有大片的空白讓人去推理和回味。
文/可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