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2023-09-23 03:05:50

  【範文一】

  明媚的鵝黃色封面,正中間寫著--TheCatcherinthekey麥田裡的守望者,簡單、明了、乾淨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帶著這部書的好奇和對封面的喜愛,我選擇了《麥田裡的守望者》這部書。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傑羅姆大衛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歲,出生於美國紐約城,家境相當富裕。賽格林十五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賓夕法尼亞洲一個軍事學校住讀,據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關於學校的描寫,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學校為背景的。這篇長篇小說是在1951年出版的,塞林格還有些短篇小說在著名刊物上發表。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是一名中學生,經常穿著風雨衣和戴著獵帽,不喜歡讀書,遊手好閒,學校裡的老師和他自己的父母讓他好好讀書,以後出人頭地,好買輛凱迪拉克的車。可是他就是不願意聽,經常吸菸、喝酒、開口閉口都是髒話「他媽的」「混帳」等,與同學打架。在他眼中基本上沒有值得他高興的事和值得他尊敬的人,他看不慣他身邊的所有一切人和事,以至於沒有心思去讀書,總是被挨罰。4次被學校開除,第4次被開除是在快學期結束的時候,因為5門功課中,他有4門功課不及格。這次的被學校開除,他沒有被父母發現,不敢回家,就回到了紐約城遊蕩。

  霍爾頓是在晚上離開學校,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在旅館裡看見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讓他感到噁心反胃。因無聊,他去了夜總會一趟回來路上糊塗答應叫妓女。妓女到後,他又感到緊張而且害怕,就把妓女打發走了。接著約朋友去看電影、酒吧等地方。後來溜回家裡找妹妹菲比丫頭,向她訴說自己的理想和苦悶。他對妹妹菲比說:「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有人······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就是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得了。」到最後,霍爾頓回家不久,生了一場大病,病好了又被送到了某所學校,像霍爾頓一樣年齡的青春期孩子,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見,這樣的年齡應該是天真純潔的,可是作為一名中學生的霍爾頓卻是一個吸菸、喝酒都會,滿口髒話的孩子。他的思想中,都是人與人的傾軋和猜忌,別人認為高尚的東西在他眼中統統都是一種低俗的東西。他的口中談論最多的都是酗酒、女人和性。他的心中都是迷惑,在紐約城遊蕩的那幾天裡,還與自己不能接受的女子交往、十分頹廢。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有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只是說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是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得了。」表面上霍爾頓是個玩世不恭的壞孩子,但實際上他是有顆善良的心的孩子。從他的美好的幻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快樂的。之所以會被看似壞孩子是因為社會風氣,他討厭所有的一切,以至於處於青春期的他用叛逆來反抗這一切。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是通過第一人稱生動地描述了霍爾頓青少年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荒蕪的社會風氣,寫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主人公霍爾頓是文學作品中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積極一面。

  我想:從霍爾頓的身上應該就是折射了作者自己的一面吧!內心孤獨而又一直想堅守理想。在北航,我也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堅守理想,為了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範文二】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裡守望……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他出生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著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裡,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著自己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於來了,她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一開始讀《麥田裡的守望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喜歡,因為幾乎每一段文字都會夾雜著一兩句「他媽的」或者是「混帳」之類的粗口,這是在其他書裡還沒有遇到過的情況。另外,讀了一大半書後,也沒有發現有什麼是能和麥田裡的守望者能扯上關係的。可是,我想,既然作者能用這幾個字作為書的標題,一定有它的合理之處,那麼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指什麼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有接著往下讀。其實,說實在的,一開始,我真的不太喜歡該書的主人公霍爾頓。他的頹廢、消極、滿口的髒話讓我難以理解,甚至無法忍受。可是,漸漸的才發現,原來霍爾頓的彷徨、叛逆、玩世不恭都是有原因的,是因為當時所處的環境使他變得抑鬱、憂傷、病態。在這種環境的壓迫下,他別無選擇,他只好漸漸地掩藏起他那顆敏感、脆弱而又善良的心。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裡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著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著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後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於後來的事,無人知曉。於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那麼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霍爾頓對他的妹妹菲比說的一段話。

  或許,從表面上看來,霍爾頓不求上進、揮霍無度,他還不學無術、卻總在抱怨,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過這本書,你會發現霍爾頓其實有它天真和善良的一面。雖然,他看似對所有事情都是否定的,對所有人都是懷疑的。但事實上,他懂得欣賞,懂得愛,他感情豐富,他細膩敏感。他是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孩子,在他的心靈深處對幸福有著很大的期待和渴望。

  霍爾頓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裡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汙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守望是一種難得的情懷,一種勇氣,一種姿勢,又飽含著一份期待。我想這也是霍爾頓可愛的地方。有時候,為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恭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送給別人一個個假笑;有時候,為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痺了自己的內心,封鎖住心中真實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盡全力不讓真實的內心顯露於外,但總有那麼一份純真的美好存留在心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一種美好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這種大善良讓霍爾頓在頹廢中也顯得那樣的可愛,就像在一片沼澤地中讓我們看到了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範文三】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一本薄薄的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角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