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讀《悲慘世界》有感三篇
2023-09-23 19:03:15 1
《悲慘世界》問世以來,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在時間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斷造訪的一塊藝術勝地,而且將永遠是人類文學史中一塊不朽的勝地。下面是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讀《悲慘世界》有感
談到《悲慘世界》,戰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話題,小說中就寫了著名的「滑鐵盧」戰役,我們知道,戰爭的破壞力是相當驚人的,它不僅能夠摧毀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而且可以直接摧毀人,戰爭是人類社會最大的一個噩夢。這裡有關於戰爭的一個基本總結,我覺得非常正確。它的內容是:
「戰爭是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是剝削制度的產物。現代戰爭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只有消滅剝削制度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最後才能消滅戰爭,實現人類的永久和平。戰爭又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人類為了反侵略,求生存又必須拿起武器來。我們反對非正義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戰爭是人類給自己製造的最大災難,其破壞性相當所有自然災難的總和。據國外專家統計,從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1960年,有歷史記載的5560年中,只有329年沒有戰爭,總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531次,死亡36.4億人,平均每年死亡65.5萬人。戰爭造成的物質損失約合1000萬億美元以上,相當目前全球40多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假如用價值1000萬億美元的黃金來鋪路,可築成一條寬150公裡,厚10米,圍繞地球一周的純金道路!
古代的戰爭模式一般為流寇模式的掠奪,往往不以佔領對方的土地為目的,而以縱火屠殺為快,每一次戰爭都會留下一片焦土。但那時候殺人武器以刀器為主,且當時人口不多,傷亡人數有限。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主義者擁有火藥槍和炮艦,所到之處斬盡殺絕,瘋狂推行種族滅絕和消滅土著文化的政策,將大半個地球據為殖民地。20世紀的武器實現機械化和電氣化,出現高速,巨型飛機,戰艦,槍炮的射程不斷被延伸,殺傷力大大提高,同時也出現了極其可怕的原子彈,毒氣彈,細菌彈等非常規殺人武器,使戰爭規模不斷升級擴大,將人類推入死亡深淵當中。
20世紀以前的戰爭都屬於局部戰爭,捲入戰爭的國家少數。20世紀一場幾個月的小型戰爭也可以打死幾十萬人。上世紀50年代初三年的韓戰,死亡達500萬人。1979--1989年局限在阿富汗國內的一場戰爭就死了120萬人。伊拉克和伊朗對戰8年,死亡100多萬人。印度支那從抗法戰爭開始,外戰內戰從1945年持續到1990年,一共死亡700萬人!
人類史上的兩場全球性戰爭都是發生在20世紀,第一次才結束20年又緊接著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場世界大戰一共死亡6500萬人,造成經濟損失4萬億美元(當時幣值)以上,使世界歷史倒退幾十年,世界大戰的毀滅性破壞,使人類積累幾十年幾百年的財富毀於一旦,使最有朝氣的生產力和人才大量犧牲,戰爭結束後又要經過若干年才能恢復元氣。假如沒有這兩場世界大戰,地球將會是另一個樣子。」
當然,迫於一定的現實壓力和自身的局限,作者在《悲慘世界》裡沒有明確的提出自己關於戰爭的看法,但是,通過對當時下層人民的悲慘境遇的描述,我們就可以知道作者對戰爭的觀點。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喜歡看《悲慘世界》,是因為小說高度的思想性,它涵蓋太多的人性,很多人可以在小說中的人物身上發現自己。也許,這部小說不能從根本上阻止戰爭的發生,但是,能夠以文學的形式去喚起更多人的良知,這部小說無疑是偉大的。
篇2:讀《悲慘世界》有感
一拿到這本書,封皮上四個醒目的大字就映入眼帘:悲慘世界。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悲傷的題目,看著它,眼前就仿佛出現了一個多災多難、充滿悲苦的世界,令人心酸。再一看前言中的一句話:《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天啊!這到底是本怎樣的書?它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啊?!
讀完全書,我明白了這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是個服了19年刑的苦役犯。出獄後,受到好心主教的感化,他決心從善。他遠走異地,化名馬德蘭,成為巨富後,廣施仁愛,後被任命為市長。他接濟女工芳汀和孤女阿賽特。冉阿讓的一生,在苦難中掙扎,卻有著捨己為人的情操,十分令人敬佩。
我明白了,這本書為什麼被稱為「苦難大全」。它裡面的確講述了很多的大幸。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得冉阿讓,因窮苦而淪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阿賽特,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著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人世間各種各樣的苦難與不幸它幾乎全部包括,不愧被稱為「苦難大全」。
就我的理解,我認為冉阿讓本性善良樸實,但社會的殘忍和法律的懲罰使他逐漸麻木,以致犯下真正使他悔恨終生的錯事。但這種悔恨,在遇到善良可敬的主教後,讓他非常深刻地覺悟了。在主教的點化下,冉阿讓德精神上升到了一種崇高的境界。使得他在化名馬德蘭之後,做了很多好事,積極地幫助窮苦人民。
書中的前言提到:雨果用冉阿讓這個形象為人類的生存困境指出一條出路。的確,冉阿讓從一個服刑犯轉變為樂善好施的市長,他的轉變時巨大的。我們從冉阿讓身上學到些什麼呢?他的善良、他的堅強還是他高尚的捨己為人的情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冉阿讓的身上具有我們所缺的一種東西。
在這本書裡,我最討厭的便是德納第了。為了金錢和榮譽,他可以捨棄信用,捨棄骨氣,捨棄做人最基本的良知。這種人是最可恥的,也是最令人瞧不起的。但願這種虛偽而可恨的人永遠不要出現在這世界上。
而與德納第正好相反的便是那受人尊敬的主教了。冉阿讓偷了他的銀器,他不但沒有發火,反而幫他擺脫警察,並送了他一對銀燭臺。冉阿讓的徹底改變很大程度上來自主教對他的勸導、照顧以及寬容。主教寬容了冉阿讓的錯誤,拯救了他的靈魂,感動了他的心靈,為他帶去了終生的改變。我也不禁為主教高尚的靈魂而折服,不禁衷心地讚美他。
《悲慘世界》帶給了我極大的震動,讓我有許多的感受。但我覺得,一本好書讀一遍是不夠的,是遠遠不能體會到文章的深意的。我感覺,我到現在都仍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沒有觸及文章深處的精華。我相信,好書是需要品的,我會仔細品味,努力探尋我想得到的寶藏……
篇3:讀《悲慘世界》有感
欣賞了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不禁感慨萬分,這世間還有愛嗎?
可憐冉阿讓,偷了一小塊麵包,結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原想報復人類,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決定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於是,逃出指定的地點,來到一個貧窮的小鎮,從此開始了他的神聖事業。由於他的出現,小鎮繁榮了,他成為人人尊重的市長。
好景不長,偵察員沙威發現了他苦役犯的身份,從此可憐的冉阿讓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為什麼曾經犯過錯的冉阿讓改斜歸正,人們卻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報是什麼?
拿破崙期間,人們之間充滿著欺騙,巴黎是淹沒一切的漩渦,走進巴黎,就像進了一個無底洞,到處是貧窮的人,有錢人可以欺壓窮人。整個巴黎是那麼骯髒、汙穢……
奸詐的德納第夫婦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冉阿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又有多少人是善良、正直、無私、忠於職守呢?就像沙威一樣,他維護社會秩序,他使法律發揮威力,他為社會除暴安良,他挺身直立,氣派豪邁,把一種勇猛天神似的超人淫威布滿了天空,他發出萬丈光芒,殺人從不眨眼,確有一種無比偉大的氣概,但他卻無法辨別善惡。
希望大家像冉阿讓那樣,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