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三篇
2023-09-23 13:06:00 2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參考!
【百年孤獨讀後感_範文1】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匯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仿佛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父親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難道名字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嗎?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仿佛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這個家族的循環的命運再一次顯露了出來。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俏姑娘蕾麥戴絲。她長得漂亮但這漂亮並沒有讓她淪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著寬大的袍子在家裡走來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頂偷看她洗澡她的態度也不卑不亢。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著白色的床單飄向天空。白色的床單也許象徵著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麗而又純潔的聖女在現實世界的塵世間是不存在的。
這是一部描寫家族的小說和中國的《紅樓夢》有些相似。但這是形似而神不似。《紅樓夢》的矛盾來自於家族內部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毀了大觀園;而《百年孤獨》的矛盾來自外部科技、政治、戰爭、商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馬貢多小鎮。開篇的吉普塞人帶來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亞發現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然後隨著政治的介入。本來馬貢多是個幸福的村莊「至今還沒死過人」是他們驕傲的宣言。然後隨著政治的介入鎮長的出現兩黨派的鬥爭都讓這個和平的小鎮漸漸變質:士兵為非作歹學生嚮往戰場。而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又讓小鎮得到了虛偽的繁華並且迅速地在這泡沫經濟中衰敗。
【百年孤獨讀後感_範文2】
布恩地亞家族一家七代人奇幻而悽慘的故事發生在這個八月多雨的小鎮上。馬孔多從興建、發展、鼎盛,直至消亡,家族從多麼透明的最初抑或多麼神秘的洪荒,經歷無數慘烈的戰亂殺戮,遭受舛駁的摧殘與變遷,如蚍蜉撼樹頑抗命運的猖狂,步履維艱地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進。時光對他們來說仿佛不存在,時間像不停地原地打轉,然而時間無所不在,就像無所不在的孤獨,孤獨無法對抗時間。布恩地亞家族終究走向滅亡,馬孔多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
布恩地亞家族從祖輩開始無一不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堡壘中,抱著與世隔絕的孤獨至死不渝。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所有人與人的情感中,有憐惘,有同情,有愧疚,有妒恨,卻偏偏沒有愛,所有感情被埋在了深不見底的最深處,沒有表述,沒有出路。他們帶著整個家族特有的,唯一不會被認錯的孤獨神情,被這場可怕的「瘟疫」侵蝕,噬啃,瀰漫全身,糾纏至死。於是,他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實際上是保持)自己的孤獨:奧雷裡亞諾上校周而復始的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封鎖門窗,把自己關在房子中直至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我從他們致命卻視之如命的孤獨中,體會到一種因為不能掌控自身命運而產生的冷漠、絕望和疏離感。如西亞·馬爾克斯說:「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於是不是追懷過去就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無法自拔的他們,周而復始地做著機械勞作,痴迷於毫無意義的事情中的他們終究註定被愚昧與落後侵蝕,在麻木冰冷的注視下帶著孤獨走入墳墓。不懂得愛的人是多麼可悲。
又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像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看管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孤獨,便是永恆最好的形態。孤獨,確是一種境界。如此說來,布恩地亞家族無疑是偉大的、脫俗超群的。奧雷裡亞諾便是我最崇敬與喜愛的人物。他是一位起義領導者,發動過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失敗了;他躲過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隊的槍決;他跟十七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但一夜之間十六個被暗殺。在那些年裡,他九死一生,顛沛流離,馳騁沙場,一門心思為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然而熱血與激情驟然冷卻的那一瞬間,他驚恐地發現,讓他為之赴湯蹈火、不顧一切的,根本不是什麼革命勝利、政治情懷,他是為了高傲在打仗——為了在誰眼裡都不值一提的虛榮而戰,甚至差點為之「犧牲」。他如此的憎恨軍人跟他們打了那麼多年仗,到頭來還是成為了同他們一樣的人。人生沒有比這更卑賤的理想了,一切都沒有意義,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奧雷裡亞諾上校在得到了萬千人民的擁護、臣服與崇愛時,不顧一切地想要放棄與了解這一切,回到與家族其他成員一樣的、與世隔絕的孤獨堡壘中。其實他實際上是在與詛咒般的家族命運作戰,為了擺脫宿命的擺弄,拿起槍桿成為了獨行俠。然而這些年來刀光血影的殘酷使他漸漸瘋狂迷失,卻偏偏是孤獨拯救了他。最終,奧雷裡亞諾心甘情願的被孤獨徵服,放下了一切榮譽、成就與聲望,將自己關在屋裡,日復一日地製作小金魚,直至死去。他極具奇幻色彩的一生,從勇敢決絕地站出來發起戰爭,到超脫釋然放下一切,好像從始至終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一無所獲。這就是奧雷裡亞諾的偉大之處,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的他,從來都沒有向命運低頭,不曾認輸,永不屈服。
關於奧雷裡亞諾的愛情,是悲傷而悽美的。他愛的是一個天使般的女子——雷梅苔絲,並且一生只愛了她一個人,只可惜他不懂愛。當雷梅苔絲去世的幾十年後,奧雷裡亞諾冷漠地將雷梅苔絲生前的物品燒掉時,當他的母親說他鐵石心腸,看透他是一個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時,我特別想哭。他曾經是那麼幸福,曾有一個女子為他成長,為他改變,愛他敬他,並從未質疑過他的愛,曾有一個人,愛他如生命。在他面對行刑隊槍決時,當他胸口被子彈打中時,當他與世隔絕製作小金魚時,有沒有想起過曾在他製作小金魚時會為他送一杯不放糖的咖啡的女子。
我至今銘記的是與奧雷裡亞諾並肩作戰的馬爾克斯在被心愛的女人拒絕時給奧雷裡亞諾發的一份電報:奧雷裡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百年孤獨讀後感_範文3】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裡。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裡,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祝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沉著冷靜地講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後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裡的地都有餘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著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著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著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後,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檯上。
馬爾克斯為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裡想著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為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麼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麵包師賒給她麵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著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500張稿紙。——少了什麼也不能少這500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床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為很糟糕可怎麼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裡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麵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