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讀《菊與刀》有感600字

2023-09-23 12:15:20 2

  《菊與刀》中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下面是整理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菊與刀》讀後感1:

  我告訴自己,困難只是暫時的,從來都沒有放棄。

  今天,把《菊與刀》讀完了,之前沒讀這本書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為什麼那麼一個小的國家經濟實力卻如此強大,那麼小的一個國家

  民族性格卻又是如此的殘酷。

  讀完《菊與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內在原因,不用解釋,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觸最多的是日本的動漫。說起日本動漫,我不得不說《火影》中塑造的鳴人形象,已經成為了我的偶像。

  《菊與刀》講述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特點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沒有善與惡的區別,認為人內心深處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沒有報應這一說。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對的,哪怕是惡的。

  日本是一個嚴格的等級制國家,最高的是天皇,當然實權並不在天皇手中,後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別重視忠與孝,所以,你會看到,在戰爭中,日本人寧可戰死,切腹自殺

  ,也不做戰俘。日本人的尊嚴就是戰鬥到底。在孝方面,體現在日本人的家中,家裡面各種禮節,當然在中國就沒有那麼複雜。

  日本人特別愛乾淨,每天都洗澡,就像韓國人一樣。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們看來不可理解,在任何一個國家看來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講究各得其所。

  我們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異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差別。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兩碼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風流也正常。他們的婚姻就是為了繁衍。

  結婚並不能限制他們的性自由。

  讀完《菊與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會豔麗綻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鏽蝕之跡,刀就會鋒利閃爍。

  《菊與刀》讀後感2: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日本文化的名著——《菊與刀》,突然感覺對於日本,我們(至少是我),應該予以重新審視了。中國王朝更迭頻仍,據統計:在華夏5000多年的文明中,我國共有36個朝代。當然,其中包括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小朝廷。而日本卻不同,雖然有各個時代——諸如飛鳥時代、戰國時代——但是日本皇統卻一直沒有改變過。箇中原因,很值得玩味。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日本在很長的幕府時期,天皇是深居內宮,也並不掌握實權的。但是在民眾的眼中,天皇仍仍是日本的象徵,是天照大神的化身。雖然將軍的世系在不斷更易,但天皇的皇統並不更改。

  明治前夕,由於列強叩關,日本淪為半殖民地。而當時的武士階層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開始密謀推翻幕府將軍以「復大位於天皇」。後來,在驅逐幕府勢力之後的明治時代;天皇才漸漸掌握實權。但是日本天皇仍仍是深居內宮的;這一點與中國皇帝很不一樣。另外,日本天皇頒布詔旨遵循著著嚴格的原則:天皇對於有爭議的政治問題絕不頒布詔書,而由內閣首相來發布命令。即使是內閣秉承天皇的意旨而為,最終的責任也由內閣來承擔。比如日本的全部侵華過程都不是出自天皇的詔旨,而是根據那份《田中奏摺》。除此之外,天皇頒布的詔書都是關於教化方面的。所以,天皇的神聖地位只會強化而不會削弱。

  具有武士道傳統的日本人喜歡菊花,但他們同時也將最高榮譽獻給武士和軍人。比如說平時幾個人是鐵哥們,大家之間不講求禮節而可以較為隨意。但只要其中一個人穿上軍裝或者警服,他的同伴就得向他鞠躬。他也可以心安理得只需稍微點頭還禮就可以了。而當他脫下軍裝或者警服的時候,大家又成了不拘禮節的哥們。日本學習中國文化,只引入中國的「忠」與「孝」,而沒有「仁」的概念。因為「仁」與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兼容的。

  所以,對於明治天皇頒布的《軍人赦諭》,日本軍人的遵守程度是難以讓人相像的。日本軍隊,即使在二戰後期,依然每天早上集合學習《赦諭》。日本軍官因為讀錯《赦諭》的文字,便會破腹自殺。

  有一次軍事訓練是這樣的:士兵們被要求空腹的狀態下急行軍。而軍官事前對他們說每個人都不許中途喝軍水壺裡的水,因為這是天皇的要求。而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有5個士兵累死,若干士兵暈倒。但在檢驗他們的水壺時發現,沒有一個士兵動過水壺;僅僅因為軍官說了一句這是天皇的要求。

  日本天皇偶爾也出現在一些場合。在天皇出場的時候,所有二層以上的窗戶必須關閉——因為沒有人可以從二層以上的高度窺視天皇。

  日本人不會去懷疑天皇,他們相信天皇是絕對神聖的。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初,日本軍民都表示為了「讓天皇陛下寬心」,他們決定與島嶼共存亡;為天皇而玉碎。但在八月十五日天皇頒布《停戰詔書》之後,他們又表示,「為了讓天皇陛下寬心」,他們必須無條件地交出武器。

  在此之前,盟軍對於如何接管投降後的日本有過各種方案,甚至要像對待德國那樣瓜分佔領、分而治之。但其後的事實表明:此舉純屬杞人憂天。因為有了天皇的詔旨,日本國內對於入境的盟軍大都表現出友好與歡迎。以致在日本投降之後不到一個月,盟軍士兵便可以安然地擠上日本的公交和地鐵,而不必擔心會發生仇視者行刺的事件。這在別的國家是難以想像的。但是,日本卻做到了;日本人用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現了他們是如何「讓天皇陛下寬心」的。

  《菊與刀》讀後感3:

  當我捧起《菊與刀》這本書時,心中曾存在過一絲疑慮,因為我讀的一本人類學著作,而人類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田野調查,可是本尼迪克特從未去過日本,只是把戰時在美國拘禁的俘虜、美籍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能否寫出期望的著作?這是我的懷疑,也是我的擔心,可是當我通讀此書後心中的疑慮煙消雲散了。

  本尼迪克特借用「菊」與「刀」來分析日本大和民族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既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固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意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人生觀表現在他們的忠、孝、情義、仁等的德行規定之中。日本人認為,人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義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它許多世界組成。讀者認為,日本人的性格與西方人的性格是迥異的,但也不具有東方人性格的代表性,是一種獨特文化主導下的特殊民族性格。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的分析可以洞察一二:

  一、戰爭中的日本人

  在戰爭中,日本人總是感覺任何事情都是在他們的預料之中,即使處於困境,他們也要求全體官兵要鎮定自若、勇敢面對一切,因為這一切他們早就預料到了。對戰爭的目的,他們認為那是他們不得不這樣做的,而不是侵犯別人。在戰爭中的傳統口號是「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的優勢,以我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他們信奉的精神意志的勝利,而非物質上的優勢,他們認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質當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時次要的,瞬間的。這恰恰與美國一再推崇的物質資源至上的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忠,在他們的戰鬥中具有統領全局作用,士兵對天皇的忠達到了可以「以死效忠」的地步,在他們即將戰敗時,寧願以死效忠天皇,也不願成為敵人的俘虜,即使成為了俘虜,那也是在受傷昏迷中被俘的,在他們的意識中被俘是一種恥辱,他們會為此而蒙羞、為此而負責任。這與美國一再把戰敗歸為物質資源的匱乏等客觀原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與東方大國——中國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做出了區別。在戰場上他們是何等地頑強不服輸,而當天皇的投降命令一下,即使他們的戰爭勝利在即,他們也毫無怨言地放下手中的武器。

  二、生活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奉行「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們對秩序、等級制度的信賴體現在家庭、國家、宗教及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從不會因為個人的意志而破壞整個社會秩序、家庭秩序及宗教秩序,即使他們認為原有的秩序是錯誤的也罷。

  日本人的一生幾乎是報恩的一生,一個人從出生那天就開始欠了許多「恩情債」,所以他們向他們的「恩人」回報這些義務,這些義務是他們主動償還的,沒有人要求他們這樣做,但他們依然會主動「報恩於萬一」。他們崇尚武士的堅忍,但這種忍受程度根據本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武士們在極端痛苦的情況下寧願鎮定自若地死去,也不願意發出一聲痛苦的呻吟,因為那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

  三、工作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不喜歡在競爭的環境中工作,他們在獨立的環境中更能發揮自己的潛力,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公司董事長、經理的辦公室比西方國家董事長、經理的辦公室的小的原因。因為他們需要獨立思考的空間,他們寧願走出辦公室獨立思考,也不願意和別人為一個問題而爭執。在競爭中,他們對競爭對手異常敏感,仿佛是對自己的一種侵犯,因而轉移注意力轉到與侵犯者的關係上,而不是專心從事工作,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工作能力的正常發揮。

  縱觀此書,相比美國人的自由、散漫和開放,日本人的謹慎、勇敢和堅忍。中國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一種較為完美的民族性格——中庸之道,這種方式使中國人的性格僅此日本人和美國人的性格之間。同時,也體現在了中國人在面對戰爭、工作、生活、外交等問題是獨有的睿智。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