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是一切絕望的根源)
2023-10-06 13:20:45 4
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向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尼採《成為自己》
有些時候,我們會刻意地和一些人事物保持距離,這是因為,某些情境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愉快的體驗或者傷害。
但有一個人,看似親密無間,卻也時常會讓人感到陌生,那個人就是自己。
明明發生了快樂的事,卻怎麼也快樂不起來;明明很想哭,可是卻怎麼也擠不出眼淚;通訊錄裡的好友很多,可是卻不知道該向誰吐露自己的心聲;渴望已久的目標終於實現,可是內心卻產生了強烈的空虛感……當以上這4種感受時常在你的生活裡出現,那麼意味著,自己對你而言,成為了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自我疏離」。
什麼是自我疏離心理學詞典裡,將自我疏離描述為,個體經常不知道自己或很大程度上無法描述自己內部的心理過程。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己都搞不懂自己究竟在想些什麼。
每個人自我的發展都貫穿在自己的一生之中,因此,自己理所當然會成為最了解自己的那個人。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逃避自己,是一種應對內心衝突的防禦手段。
也就是說,試圖採用迴避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內心衝突,但事實上,問題依然存在,只是自己選擇了視而不見,從而讓自己對自己感到越來越陌生。
自我疏離的3大表現自我疏離,是一件難以被意識到的事情。
因為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而自我疏離的現象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趨利避害是一種人的生存本能,當我們的內心充斥著痛苦時,那麼逃離自己,也會成為一種本能的反應。
意識到自己出現了自我疏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有些傷口可以被時間療愈,但有些創傷則需要進行適當的「治療」才能真正的康復。
當以下3種表現出現在你的生活裡時,意味著你需要回過頭看看自己,重新向TA靠近。
1.缺乏存在感
生活裡常常需要一些目標,讓自己產生生活的動力。
我們需要被別人肯定,需要獲得成就,需要感受到被愛的感覺。
可是有些時候,雖然我們獲得了這些東西,可是卻依然無法感到滿足,反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空虛感。
這是因為,我們雖然與這個世界建立了聯結,可是卻失去了與自己的聯結。
2.渴望獨處,可是又無法享受獨處
獨處,是每個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
因為每個人除了需要去接受外部的資訊,同時也需要梳理自己內在的感受。
一個自我疏離的人,常常會爆發想要逃離人群的念頭,可是一旦他們進入到獨處的狀態之中時,卻會感受到更強烈的恐慌。
他們之所以會想要逃離人群,是因為別人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而當他們獨處時,才能夠意識到,自己有多麼想要逃離自己。
3.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
一個自我疏離的人會常常告訴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他們會選擇疏離別人,不讓別人來評價自己,並不是因為真的很灑脫,而是因為太過於在意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
忽視、批評、否定都有可能會讓他們陷入到負面情緒的泥潭之中,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關閉那一扇門,讓別人不要進入到自己在意的空間裡。
我渴求的,無非是將心中脫穎欲出的本性付諸生活。為什麼竟如此艱難呢?——赫爾曼·黑塞 《德米安》
很多心理學的概念,並不是為了給人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而是為了讓我們建立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
自我疏離是一種生活裡常見的狀態,而每一次的自我疏離,都有可能讓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也有可能讓我們重新向自己靠近。
霍妮說,無法成為自己,是一切絕望的根源。
可能生命裡,一次一次的創傷會讓一個人把自己推遠,但要完成自己生命裡的課題,我們要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重新找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