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吸溼材料、除溼裝置和除溼方法與流程

2023-10-06 15:07:19


本發明涉及吸溼材料、除溼裝置和除溼方法,上述吸溼材料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上述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上述第1狀態變化為上述第2狀態、在上述刺激消失時回到上述第1狀態的性質。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除溼裝置和調溼裝置,一般是冷凍循環式和沸石式這2個類型。

冷凍循環式是內置壓縮機並用蒸發器冷卻室內空氣從而使空氣內的溼分結露而除溼的方式。

另一方面,沸石式利用將沸石等吸溼性多孔材料加工為轉子狀的裝置。具體地說,使轉子暫時吸收室內空氣的水分。然後,使由電加熱器生成的高溫的熱風碰到吸溼後的轉子,將轉子內的水分作為高溫、高溼的空氣取出,用室內空氣冷卻該空氣,從而使高溫、高溼的空氣內的溼度結露而除溼。

作為前者的冷凍循環式的例子,已知例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除溼器。作為後者的沸石式的例子,已知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除溼器和專利文獻3所公開的除溼器。

另外,還有將兩者的特徵結合的例如專利文獻4所公開的除溼裝置。

而且,作為大規模空調系統,利用沸石式進行水分的吸附和釋放來進行製冷等空氣調節的所謂的乾燥劑空調系統也正在普及,在上述沸石式裝置中使用了具有吸溼性的矽膠、活性炭等吸附劑。作為乾燥劑空調系統的例子,例如已知專利文獻5所公開的開放式吸附型空調器。根據保護地球環境的要求,目前也正在大力開發包含該乾燥劑空調系統在內的高效的調溼系統。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許公報「特開2002-310485號公報(2002年10月23日公開)」

專利文獻2:日本國特許公報「特開2001-259349號公報(2001年9月25日公開)」

專利文獻3:日本國特許公報「特開2003-144833號公報(2003年5月20日公開)」

專利文獻4:日本國特許公報「特開2005-34838號公報(2005年2月10日公開)」

專利文獻5:日本國特許公報「特開平5-301014號公報(1993年11月16日公開)」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沸石式除溼裝置和乾燥劑空調系統中使用的高吸溼材料或者高吸附材料存在多種,具有刺激響應性的材料也存在例如以pNIPAM(聚N-異丙基丙烯醯胺)為代表的多種材料。但是,對於有效地吸溼的高吸溼材料或者高吸附材料而言,沒有如下的技術,即不經過將水分例如設為200℃等高溫而使其蒸發的工序,而從吸溼材料直接反覆取出水。因此,還是需要200℃等高溫,因此存在效率差的問題。

即,上述pNIPAM(聚N-異丙基丙烯醯胺)作為通過熱、電場、光、pH等環境刺激而反覆進行膨潤和收縮並吸收、排出水的材料而被眾所周知。但是,用凝膠化後乾燥的單體吸收水蒸氣的吸收力的限度大概是自重的幾10%(百分之幾十)或者與自重相同的程度。並且,為了將吸收的水分通過環境刺激形成水滴化,需要大量的凝膠和水集成技術。

另外,作為具有高吸溼性的材料,存在氫氧化鈉或鈉鹽等,由於其伴隨著吸溼而溶膠化,因此正在研究形狀不會損毀的吸溼材料。作為凝膠化的高分子材料,已知丙烯酸、PEG(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二醇)、MPC(2-甲基丙烯醯磷酸膽鹼)、藻酸、纖維素等。但是,在僅使用上述材料的情況下,不得不將來自吸溼材料的水分變為水蒸氣而進行脫離。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現有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將吸收的水分有效地釋放的吸溼材料、除溼裝置和除溼方法。

用於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吸溼材料,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上述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上述第1狀態變化為上述第2狀態、在上述刺激消失時回到上述第1狀態的性質,上述吸溼材料的特徵在於,分別具備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的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構成為以按上述刺激響應等級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除溼裝置的特徵在於,具備:上述記載的吸溼材料;加熱部,其加熱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以及控制部,其對上述加熱部進行加熱控制,使得吸溼後的上述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除溼方法,使用吸溼材料,上述吸溼材料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上述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上述第1狀態變化為上述第2狀態、在上述刺激消失時回到上述第1狀態的性質,上述除溼方法的特徵在於,包括:將分別具備上述刺激的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的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以按上述刺激響應等級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的工序;以及對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賦予超過各自的刺激響應等級的刺激的工序。

此外,刺激響應等級是指從第1狀態向第2狀態變化時或者從第2狀態回到第1狀態時的刺激的閾值。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具有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溼材料、除溼裝置和除溼方法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具有吸溼材料的吸溼單元的構成的框圖。

圖2是從表示具備上述吸溼材料的除溼裝置吸溼時的構成的側面方向觀看時的縱截面圖。

圖3是表示上述吸溼材料的感溫點相互不同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配置與水分的移動的關係的示意圖。

圖4(a)是表示上述吸溼材料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配置與感溫點的關係的圖,圖4(b)是表示常溫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c)是表示將吸溼材料加熱到超過第1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d)是表示將吸溼材料加熱到超過第2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e)是表示將吸溼材料加熱到超過第3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f)是表示將吸溼材料加熱到超過第4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

圖5是從表示具備上述吸溼材料的除溼裝置釋放水分時的構成的側面方向觀看時的縱截面圖。

圖6是從表示具備上述吸溼材料的除溼裝置釋放水分時的構成的前面方向觀看時的縱截面圖。

圖7是從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具備具有吸溼材料的吸溼單元的除溼裝置的構成的側面方向觀看時的縱截面圖。

圖8是表示上述除溼裝置中的具有吸溼材料的吸溼單元的構成的框圖。

圖9(a)是表示上述吸溼材料中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配置與感溫點的關係的圖,圖9(b)是表示常溫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c)是表示僅將第1吸溼體加熱到超過第1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d)是表示僅將第2吸溼體加熱到超過第2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e)是表示僅將第3吸溼體加熱到超過第3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f)是表示僅將第4吸溼體加熱到超過第4吸溼體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第4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坐標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的除溼裝置的具有吸溼材料的吸溼單元的構成的縱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如下所示,基於圖1~圖6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

基於圖1和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具備吸溼材料的除溼裝置的構成。圖2是從表示具備上述吸溼材料22的除溼裝置1A吸溼時的構成的側面方向觀看時的縱截面圖。此外,作為吸溼材料的感溫性高分子凝膠乾燥體,將空氣中的水分(水蒸氣)吸附到其表面並且吸收到內部。將該現象在學術上稱為吸著。在此,升溫到感溫點並發生流出液體的水的脫水的是存在於內部的水分。因此,在本說明書中,為了強調,將吸溼定義為「水分(水蒸氣)的吸收」,將流出液體的水定義為「脫水或者水的釋放」。

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A具備長方體形狀的箱體2。在該箱體2中具備:吸氣口3,其具備形成於上部前面的格子3a;排氣口4,其具備形成於上部後面的格子4a;以及排水罐收納部5,其形成於下部的前面側,收納後述的排水罐6。箱體2由樹脂或者金屬形成。此外,箱體2的形狀不一定限於長方體形狀,例如也可以是其它多稜筒形、圓筒形、橢圓筒形或者其它形狀。

如圖2所示,在上述除溼裝置1A內部的上部形成有將空氣流通路10形成的空氣流通壁11。在空氣流通路10中,從作為箱體2的前面側的入口側起按順序設置有具備上述格子3a的吸氣口3、吸氣截流件12、吸溼單元20A、送風風扇13和具備上述格子4a的排氣口4。

另外,在形成空氣流通路10的空氣流通壁11的下側,在上述吸溼單元20A的下側形成有接收從該吸溼單元20A落下的水滴的水滴接收部14。水滴接收部14的下端成為開口14a,在該開口14a的下側設置有在上端形成了開口6a的上述排水罐6。

吸氣口3是用於對設置有除溼裝置1A的室內的空氣進行收入的部件。

吸氣截流件12設置於流入吸溼單元20A緊前的位置。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吸溼單元20A的吸溼材料22,如後所述包括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接觸而相連的吸溼材料。因此,吸氣截流件12縮小流出口,使得從上述吸氣口3流入的溼潤空氣碰到吸溼材料22的中央。由此,從吸氣口3流入的溼潤空氣碰到吸溼材料22的中央,之後,從該中央向兩端側均等地移動。其結果是,在溼潤空氣向吸溼材料22的兩側均等地移動的期間與吸溼材料22接觸,因此吸溼材料22能有效地對溼潤空氣進行吸溼。

吸溼單元20A具有本實施方式的特徵性構成,吸收流入除溼裝置1A的內部的空氣所包含的水分,將其作為水滴釋放出。此外,後述吸溼單元20A的詳細結構。

形成空氣流通路10的空氣流通壁11形成為在與吸溼單元20A的外形之間具有間隙。由此,從上述吸氣口3流入的溼潤空氣碰到吸溼單元20A的吸溼材料22的中央,之後,從吸溼材料22的中央向兩端側均等地移動,經過吸溼材料22與空氣流通壁11之間而從排氣口4流出。

形成於空氣流通壁11的吸溼材料22的下側的水滴接收部14的底部朝向開口14a形成有向下的傾斜。由此,從吸溼材料22滴下的水滴不會留存於水滴接收部14。

從上述水滴接收部14排出的水滴從開口14a落下後留存於排水罐6。該排水罐6中的水變滿時,能從排水罐收納部5抽出排水罐6,因此能容易地廢棄排水罐6的水。其結果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能確認留存水的水位,優選排水罐6的前面包括玻璃等透明部件。

接著,基於圖1詳述本實施方式的吸溼單元20A的構成。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具有吸溼材料22的吸溼單元20A的構成的框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吸溼單元20A包括固定於基板21的表面的吸溼材料22和設置於基板21的背面的作為加熱部的加熱器23。

基板21例如是包括樹脂的方形的平板。不過,本發明的基材不一定限於樹脂,也可以是金屬或者陶瓷。另外,優選基板21的導熱率高。而且,基板21的形狀不限於方形,可以是多邊形板、圓形或者橢圓形。

固定於上述基板21的表面的吸溼材料22包括高分子凝膠的吸溼材料,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塗敷有吸溼材料22。

該吸溼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上述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上述第1狀態變化為上述第2狀態、在上述刺激消失時回到上述第1狀態的性質。具體地說,吸溼材料22具有在作為一定的溫度的感溫點以下的溫度範圍顯示親水性、在超過感溫點的溫度範圍顯示疏水性的性質。由此,在感溫點以下的溫度範圍、即作為常溫的除溼對象環境的溫度範圍,吸溼經過吸溼單元20A的空氣所包含的水分,另一方面,在超過感溫點的溫度範圍,將吸收的水分作為水滴釋放。該現象是可逆動作,因此吸溼單元20A通過反覆施加溫度變化,能反覆進行常溫下的空氣所包含的水分的吸收和通過加熱釋放出吸收的水分。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吸溼材料22是具有相互不同的感溫點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以按感溫點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的。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並排接觸而一體連接。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例如按平板狀並排接觸而一體連接。不過,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只要具有相鄰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彼此的接觸面儘量大的面積即可,不一定限於平板狀。從吸溼速度的觀點來看,並不是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只要大就好,而優選是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彼此各自的接觸面積在根據用除溼裝置的規格等決定的作為核心要素的吸溼體整體的大小所允許的範圍內大的形狀。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吸溼材料22包括多個例如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在此,多個的數量不一定限於此,只要是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即可。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在各邊界處的接觸角度相對於平面狀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正交面分別傾斜。但是,不一定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按正交面與平面狀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接觸。另外,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各自無需具有由平面的端部對接而成的接觸面,例如平板狀的第2吸溼體22b的端部的一部分可以以置於平板狀的第1吸溼體22a的端部的一部分的形態、即一部分重疊的形態接觸。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例如是38℃,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例如是40℃,第3吸溼體22c的感溫點例如是42℃,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例如成為42℃。通過採用這種值的感溫點並加熱到比常溫稍高的溫度而使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具有疏水性。此外,該感溫點不一定不限於此,也可以是其它值。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吸溼材料22的材質,例如使用包括N-異丙基丙烯醯胺的高分子凝膠。若吸溼材料22是這種構成,則能容易地實現將作為可通過熱這一刺激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的親水性狀態和作為釋放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的疏水性狀態交替地轉換的構成。若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則例如能將聚N-異丙基丙烯醯胺(pNIPAM)及其衍生物或聚乙烯醚及其衍生物等感溫性高分子用作材料來適當地調製具有希望的性質的高分子吸溼材料。

加熱器23例如粘接到上述基板21的背面。由此,能隔著基板21加熱吸溼材料22。

在本實施方式中,加熱器23相對於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形成為1個加熱器23。因此,如圖1所示,針對加熱器23,設置有進行該加熱器23的溫度控制的1個系統的控制電路24A和電源25。

上述加熱器23隻要足以加熱到100℃的程度即可。即,除溼裝置1A在夏季有可能在40℃以上的環境中使用。因此,為了進行元件的脫水,只要能施加50℃~70℃(60℃前後)的溫度即可,因此加熱器功率只要是能達到100℃左右的功率即可。

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器23例如是具有鎳鉻合金絲等電熱絲或者AIN、矽等高電阻發熱材料等而成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用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一併進行加熱。通過上述控制電路24A進行該加熱控制。即,控制電路24A能在關斷電源25的電力供應的狀態、以及按超過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一定溫度維持加熱的狀態、按超過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的一定溫度維持加熱的狀態、按超過第3吸溼體22c的感溫點的一定溫度維持加熱的狀態、按超過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的一定溫度維持加熱的狀態分別加熱。此外,加熱器23需要在不加熱時快速釋放熱。因此,優選加熱器23的外圍部件包括高導熱性部件,或者將冷卻用散熱片或風扇設置於加熱器23。

在此,本實施方式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分別相互不同。以下說明這些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的變化方法。

例如在作為吸溼材料22的材質使用N-異丙基丙烯醯胺與丙烯酸鈉(AAcNa)的共聚物的情況下,通過使丙烯酸鈉(AAcNa)的量增加而能提高感溫點。

此外,改變感溫點的方法除此以外還存在多個。例如通過增加將親水性單體共聚的例如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乙烯基吡啶等的量,也能提高感溫點。

另一方面,作為降低感溫點的方法,有將疏水性單體共聚例如使丙烯酸酯系單體、苯乙烯等的量增加的方法。在施加疏水性單體的情況下,當然吸溼性會差,因此需要根據使用環境或目的區分使用。

另外,作為將具有不同的感溫點的凝膠連續接觸而作成的方法,在實驗室水平下能使用以下的方法。例如將聚合前的N-異丙基丙烯醯胺(NIPAM)與交聯劑及聚合促進劑在水中混合,加入例如方形(形狀不限)的培養皿等後,投入上述的親水性或者疏水性單體的其中一方,通過微觀布朗運動使其擴散,按適當的定時開始聚合。由此,能作成感溫點連續變化的凝膠。

基於圖3說明上述構成的吸溼單元20A的動作。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吸溼材料22中的感溫點相互不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配置與水分的移動的關係的示意圖。

在本實施方式的吸溼材料22中,感溫點相互不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是以並排連接的方式設置的。

其結果是,如圖3所示,在將所有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設為感溫點以下的情況下,即在設為作為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38℃以下的情況下,所有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具有親水性,因此進行吸溼。在該情況下,感溫點高的第4吸溼體22d與感溫點低的第1吸溼體22a相比親水性較大。其結果是,第4吸溼體22d與第1吸溼體22a相比吸溼量也變多。

接著,在對這些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整體按超過作為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38℃的溫度進行了加熱的情況下,可知被第1吸溼體22a吸收的水分分為向第1吸溼體22a外流出的水分和向感溫點更高的第2吸溼體22b移動的水分。其結果是,移動到第2吸溼體22b的水分與原來被第2吸溼體22b吸收的水分合併。

以下,在按順序加熱到超過第2吸溼體22b、第3吸溼體22c和第4吸溼體22d的各感溫點的溫度時,被第4吸溼體22d收集的所有水分能通過最後的加熱成為水滴。除此以外,將第4吸溼體22d以相對於第1吸溼體22a成為下側的方式配置,從而能利用由重力導致的水分的移動,因此能大幅度降低水分損失。

還基於表示水分量的動向的圖4(a)~(f)詳述上述構成的吸溼單元20A的動作。圖4(a)是表示吸溼材料22中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配置與感溫點的關係的圖。圖4(b)是表示常溫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c)是表示將吸溼材料22加熱到超過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d)是表示將吸溼材料22加熱到超過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e)是表示將吸溼材料22加熱到超過第3吸溼體22c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4(f)是表示將吸溼材料22加熱到超過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

如圖4(a)、(b)所示,在將所有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設為作為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38℃以下的情況、即設為常溫的25℃的情況下,所有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具有親水性,因此成為吸溼狀態。在該情況下,可知感溫點高的第4吸溼體22d與感溫點低的第1吸溼體22a相比,親水性較大,因此第4吸溼體22d與第1吸溼體22a相比吸溼量較多。

接著,在對這些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整體按超過作為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38℃的溫度、例如39℃進行了加熱的情況下,如在圖4(c)中用虛線所示的,被第1吸溼體22a吸收的水分量大多向感溫點更高的第2吸溼體22b移動。其結果是,第2吸溼體22b的水分量與原來被第2吸溼體22b吸收的水分合併,成為用虛線表示的值。另一方面,第1吸溼體22a的水分量大致成為0。

以下,在按順序加熱到超過第2吸溼體22b、第3吸溼體22c和第4吸溼體22d的各感溫點的溫度時,如在圖4(d)、(e)、(f)中用虛線所示的,可知水分量的峰值依次向第3吸溼體22c、第4吸溼體22d移動。其結果是,可知被第4吸溼體22d收集的所有水分量通過最後的加熱成為能充分地成為水滴的水分量。

最後,基於上述圖2以及圖5和圖6說明具有上述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A的使用方法。圖5是從表示具備吸溼材料22的除溼裝置1A釋放水分時的構成的側面方向觀看時的縱截面圖。圖6是從表示具備吸溼材料22的除溼裝置1A釋放水分時的構成的前面方向觀看時的縱截面圖。

如圖2所示,首先,除溼裝置1A的吸溼單元20A的控制電路24A在將加熱器23的電源25關斷的狀態將送風風扇13的未圖示的電源接通。由此,外部的空氣從除溼裝置1A的吸氣口3流入。外部的空氣被吸氣截流件12縮窄流路,因此與吸溼單元20A的吸溼材料22的中央碰撞。與吸溼材料22的中央碰撞的外部的溼潤空氣沿著吸溼材料22向外周移動,此時,與感溫點以下的吸溼材料22接觸。其結果是,溼潤空氣被吸溼材料22除溼。被除溼的空氣沿著空氣流通壁11的附近移動,成為乾燥空氣而從箱體2的排氣口4向除溼裝置1A外排出。

接著,預計水分被除溼裝置1A中的吸溼單元20A的吸溼材料22充分地積蓄後,通過控制電路24A接通固定在基板21的背面的加熱器23的電源25。此外,關於加熱器23向基板21的背面的固定,除了能通過例如粘接來進行以外,還有例如為了除粘接的情況外也不存在間隙而通過貼緊並用框或網等按壓等方法進行固定的方法。

以超過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且成為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以下的溫度的方式供應此時的電力。此外,例如通過計時器自動地進行使水分被吸溼材料22充分地積蓄的操作。

由此,僅第1吸溼體22a被加熱到超過感溫點的溫度從而成為疏水性,由第1吸溼體22a從外部空氣吸收的水分被釋放,向第2吸溼體22b移動。

然後,例如在經過了用未圖示的計時器預先設定的時間後,控制電路24A以從電源25對加熱器23供應電力的方式進行控制,從而設為超過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的溫度。由此,第2吸溼體22b的水分向第3吸溼體22c移動。

以下,控制電路24A同樣地以從電源25對加熱器23供應電力的方式依次進行控制,從而設為超過第3吸溼體22c和第4吸溼體22d的各感溫點的溫度。其結果是,水分作為水滴留存於第4吸溼體22d,該水滴如圖5和圖6所示落下,經由水滴接收部14而積蓄到排水罐6。

能在從箱體2取出該排水罐6後廢棄留存於排水罐6的水。

這樣本實施方式的吸溼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上述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上述第1狀態變化為上述第2狀態、在上述刺激消失時回到上述第1狀態的性質。

在這種吸溼材料22由單體形成的情況下,在第1狀態由吸溼材料22從溼潤空氣吸收水分,之後施加刺激而使其變化為第2狀態,從而釋放出水分。

但是,實際上該水分為少量且不易一併取出,其結果是,取出水分並將其回收是困難的。因此,以往的除溼裝置不得不採用如沸石式那樣通過對吸溼材料賦予大量的熱來蒸發水分而回收的效率低的回收方法。

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別具備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構成為以按刺激響應等級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向該第1吸溼體施加超過第1吸溼體22a的刺激響應等級的刺激時,第1吸溼體向第2狀態轉換,被第1吸溼體吸收的水分向相鄰的第1狀態的第2吸溼體22b移動。由此,第2吸溼體22b的水分量大概成為從第1吸溼體22a移動的水分量與第2吸溼體22b所吸收的水分量的合計值。

按順序持續進行同樣的處理直至第4吸溼體22d,從而在第4吸溼體22d中積蓄第1吸溼體22a到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合計量。因此,該水分成為水滴而出現於第4吸溼體22d。因而,將該水分通過例如自然落下進行回收,從而即使不施加如使水分蒸發那樣的大量的熱,也能進行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溼材料22。

另外,使這種刺激響應等級相互不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相互接觸,從而與將整體設為1種刺激響應等級在施加刺激的場所使吸收的水一邊移動一邊集聚於一端的情況相比,能無需或者簡化加熱區域之間的隔熱設備。

即,在特意將感溫點不同的凝膠相連排列的情況下,與使用包括1個的凝膠來改變施加熱的位置的情況相比,在一邊使水向一個方向移動一邊集聚水時有防止水的倒流的含義。在使用了包括1個的凝膠的情況下,若在已使水移動後的凝膠區域中沒有預先持續施加熱,則水還會返回。即,本實施方式的吸溼材料22與使用包括1個的凝膠的情況相比是優異的。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吸溼材料22能設為,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由於上述刺激而顯示與刺激響應等級相伴的作為第1狀態的親水性和作為第2狀態的疏水性。

由此,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由於刺激而顯示與刺激響應等級相伴的作為上述第1狀態的親水性和作為上述第2狀態的疏水性。其結果是,能提供可通過各種刺激而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溼材料。

在此,作為來自外部的刺激,例如能採用熱、電場、光、電、pH。由此,為了使吸溼材料22從第1狀態變化為第2狀態並在刺激消失時回到第1狀態,能利用上述各種刺激因素,通用性變高。另外,上述刺激因素能分別容易地選擇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此外,作為刺激響應等級,在光刺激的情況下例如是波長或強度,在電的情況下例如是電壓,在pH的情況下是pH值。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吸溼材料22的刺激是熱,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各自的作為刺激響應等級的感溫點相互不同,在感溫點以下的溫度範圍內作為第1狀態顯示親水性,在超過感溫點的溫度範圍內作為第2狀態顯示疏水性。

由此,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具有相互不同的感溫點,按照升序按順序排列配置。其結果是,按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順序加熱到超過各自的感溫點的溫度,從而能使被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吸收的水分不會倒流地集中到第4吸溼體22d,在第4吸溼體22d中能作為水滴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地利用熱有效地釋放被吸溼材料22吸收的水分的吸溼材料22。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吸溼材料22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相互相鄰的2個以並排狀態接觸。

由此,通過使溼潤空氣以與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平面正交的方式碰到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能有效地吸收水分。

此外,優選相互相鄰的2個以並排狀態接觸的吸溼材料22在豎直狀態相連。即,優選第1吸溼體22a存在於最上部,第4吸溼體22d存在於最下部。由此,能使留存於第4吸溼體22d的水滴由於重力自然落下,水滴的分離變得容易。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A中具備:吸溼材料22,其包括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加熱器23,其作為加熱部加熱該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以及控制電路24A,其作為控制部對加熱器23進行加熱控制,使得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控制電路24A對加熱器23進行加熱控制,從而能對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進行溫度調整,使其按順序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因而,能使室內的溼潤空氣被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吸收,使吸收的水分不倒流地集中到第4吸溼體22d而作為水滴回收,從而能提供可進行室內除溼的除溼裝置1A。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除溼方法使用吸溼材料22,上述吸溼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第1狀態變化為第2狀態、在刺激消失時回到第1狀態的性質。並且,包括:使分別具備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以按刺激響應等級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的工序;以及對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分別賦予超過各自的刺激響應等級的刺激的工序。

由此,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被吸溼材料22吸收的水分的除溼方法。

此外,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的實施方式,能在本發明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從吸溼材料22的端部朝向相反側的端部按升序增加。但是,在本發明中,可以準備2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並將它們以成為相互相反的朝向的方式連結。由此,例如能使水滴集中到端部或者中央後釋放。

[實施方式2]

如下所示,基於圖7~圖9說明本發明的其它實施方式。此外,未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成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另外,為了便於說明,對具有與上述的實施方式1的附圖所示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上同一附圖標記,省略其說明。

在上述實施方式1的除溼裝置1A中,相對於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共用的加熱器23粘接到基板21的背面,由此與該基板21形成一體化。對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B中,在對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設置有個別的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方面不同。

基於圖7~圖9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B的構成。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具備具有吸溼材料22的吸溼單元20B的除溼裝置1B的構成的截面圖。圖8是表示上述除溼裝置1B中的具有吸溼材料22的吸溼單元20B的構成的框圖。圖9(a)是表示上述吸溼材料22中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配置與感溫點的關係的圖。圖9(b)是表示常溫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c)是表示僅將第1吸溼體22a加熱到超過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d)是表示僅將第2吸溼體22b加熱到超過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e)是表示僅將第3吸溼體22c加熱到超過第3吸溼體22c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圖9(f)是表示僅將第4吸溼體22d加熱到超過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的溫度時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水分量的坐標圖。

在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B的吸溼單元20B中,如圖7所示,相對於固定於基板21的表面的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在該基板21的背面分別設置有個別的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此外,這些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的各自的邊界還能設為隔熱結構。

如圖8所示,這些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連接到控制電路24B,控制電路24B能對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分別地接通、關斷電源25,能分別地進行溫度控制。

其結果是,如圖9(a)~(c)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吸溼單元20B能對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分別地進行水分的移動控制。

具體地說,如圖9(a)、(b)所示,在將所有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設為作為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38℃以下的情況、即設為常溫的25℃的情況下,所有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具有親水性,因此成為吸溼狀態。在該情況下,可知感溫點高的第4吸溼體22d與感溫點低的第1吸溼體22a相比,親水性較大,因此第4吸溼體22d與第1吸溼體22a相比吸溼量較多。

接著,對這些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中的第1吸溼體22a用第1加熱器23a按超過作為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的38℃的溫度、例如39℃進行加熱。在該情況下,如在圖9(c)中用虛線所示的,被第1吸溼體22a吸收的水分量大多向感溫點更高的第2吸溼體22b移動。其結果是,第2吸溼體22b的水分量與原來被第2吸溼體22b吸收的水分合併,成為用虛線所示的值。另一方面,第1吸溼體22a的水分量大致成為0。

以下在按順序加熱到超過第2吸溼體22b、第3吸溼體22c和第4吸溼體22d的各感溫點的溫度時,如在圖9(d)、(e)中用虛線所示的,水分量的峰值依次向第3吸溼體22c、第4吸溼體22d移動。其結果是,可知被第4吸溼體22d集中的所有水分量通過最後的加熱成為能充分地成為水滴的水分量。

說明具有上述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B的使用方法。

如圖8所示,首先,除溼裝置1B的吸溼單元20B的控制電路24B在將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的電源25全部關斷的狀態將送風風扇13的未圖示的電源接通。由此,如圖7所示,外部的空氣從除溼裝置1B的吸氣口3流入。外部的空氣被吸氣截流件12縮窄流路,因此與吸溼單元20B的吸溼材料22的中央碰撞。與吸溼材料22的中央碰撞的外部的溼潤空氣沿著吸溼材料22向外周移動,此時與感溫點以下的吸溼材料22接觸。其結果是,溼潤空氣被吸溼材料22除溼。除溼後的空氣沿著空氣流通壁11的附近移動,成為乾燥空氣而從箱體2的排氣口4向除溼裝置1B外排出。

接著,預計水分被除溼裝置1B中的吸溼單元20B的吸溼材料22充分地積蓄後,用控制電路24B進行控制,使得從電源25僅向粘接到基板21的背面的第1加熱器23a供應電力。以超過第1吸溼體22a的感溫點且成為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以下的溫度的方式供應此時的電力。此外,例如通過計時器自動地進行使水分被吸溼材料22充分地積蓄的操作。

由此,僅第1吸溼體22a被加熱到超過感溫點的溫度從而成為疏水性,由第1吸溼體22a從外部空氣吸收的水分被釋放,向第2吸溼體22b移動。

然後,例如在經過了用未圖示的計時器預先設定的時間後,控制電路24B以從電源25對第2加熱器23b供應電力的方式進行控制,從而設為超過第2吸溼體22b的感溫點的溫度。由此,第2吸溼體22b的水分向第3吸溼體22c移動。

以下,控制電路24B同樣地以從電源25對第3加熱器23c和第4加熱器23d供應電力的方式依次進行控制,從而設為超過第3吸溼體22c和第4吸溼體22d的各感溫點的溫度。其結果是,水分作為水滴留存於第4吸溼體22d,該水滴落下並經由水滴接收部14積蓄到排水罐6。

能在從箱體2取出該排水罐6後廢棄留存於排水罐6的水。

這樣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B具備:吸溼材料22,其包括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其作為加熱部分別加熱該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以及控制電路24B,其作為控制部對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分別地進行加熱控制,使得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控制電路24B對各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進行加熱控制,從而能對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進行溫度調整,使其按順序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因而,使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吸收室內的溼潤空氣,將吸收的水分集中到第4吸溼體22d而作為水滴回收,從而能提供可進行室內除溼的除溼裝置1B。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B中,作為加熱部的加熱器23包括與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各加熱對應的作為第1加熱體的第1加熱器23a~作為第N加熱體(N為2以上的整數)的第4加熱器23d。

並且,作為控制部的控制電路24B對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分別地進行加熱控制,使得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局部地加熱,因此作為整體成為加熱量少的有效的加熱。因而,能可靠地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吸收的水分的除溼裝置1B。

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按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升序提高感溫點。因此,隨著電流在通到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後的移動,利用之前通電的吸溼體所殘存的熱,使水向一個方向移動,最終留存於第4吸溼體22d。另外,例如在加熱從第1吸溼體22a切換為第2吸溼體22b時,第1吸溼體22a與第2吸溼體22b接觸,因此施加於第2吸溼體22b的熱也傳遞到第1吸溼體22a。由此,可維持第1吸溼體22a的疏水狀態,水如被截留那樣無法移動。

另外,如在上述實施方式1和實施方式2中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B中的吸溼單元20B的吸溼材料22通過排列感溫點相互不同的凝膠而能簡化隔熱施工等。即,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相互不同。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按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每一個設置獨立的第1加熱器23a~第4加熱器23d。其結果是,能使水的移動方向明確地按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每一個容易地固定。

[實施方式3]

如下所示基於圖10說明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此外,未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成與上述實施方式1和實施方式2相同。另外,為了便於說明,對具有與上述的實施方式1和實施方式2的附圖所示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上同一附圖標記,省略其說明。

在上述實施方式1的除溼裝置1A中,成為4個平板狀的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以並排相接的方式連接的吸溼單元20A。對此,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C如圖10所示,在成為層疊有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吸溼單元20C方面不同。

基於圖10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C的構成。圖10是表示具有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C中的吸溼材料22的吸溼單元20C的構成的截面圖。

在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C中的吸溼單元20C中,如圖10所示,在吸溼材料22中,感溫點相互不同的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按感溫點的升序從上開始層疊。具體地說,在吸溼材料22中,從上開始按順序使感溫點為38℃的第1吸溼體22a、感溫點為40℃的第2吸溼體22b、感溫點為42℃的第3吸溼體22c、感溫點為44℃的第4吸溼體22d相互接觸而層疊。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基板與加熱器成為了一體的基板兼用加熱器26與第1吸溼體22a接觸而設置於該第1吸溼體22a的表面。該基板兼用加熱器26能利用未圖示的上述控制電路24A對來自未圖示的上述電源25的電力進行控制,以將吸溼材料22加熱到分別超過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各感溫點的溫度。

在上述構成的吸溼單元20C中,從層疊有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吸溼材料22的例如左橫方向供應溼潤空氣。並且,溼潤空氣在經過吸溼材料22時被4個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吸溼,之後,例如從右橫方向排出乾燥空氣。

另外,在加熱吸溼材料22時,例如在使基板兼用加熱器26的溫度超過具有最高感溫點的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的溫度加熱吸溼材料22。

由此,即使暫時施加超過作為溫度最高的第4吸溼體22d的感溫點的溫度,水分也能與熱在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之間傳遞同時移動而集聚到第4吸溼體22d。

其結果是,水滴留存於最下部的第4吸溼體22d,該水滴向下方落下。經由上述水滴接收部14用排水罐6接收該水滴。能在從箱體2取出該排水罐6後廢棄留存於排水罐6的水。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除溼裝置1C的吸溼單元20C中,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分別以平板狀形成,並且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相互相鄰的2個以層疊狀態接觸。

由此,如上所述,即使暫時施加最高溫度,水分也能與熱同時在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彼此之間傳遞移動,而集聚到第4吸溼體22d。另外,在使加熱溫度從最低溫度逐漸上升時,能減小水在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彼此之間移動時的損失。該結構還能通過將第1吸溼體22a~第4吸溼體22d的高分子材料實現多孔化、或者將基板兼用加熱器26設為複雜的形狀來提高吸溼效率。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能緊湊地形成吸溼材料22,並且能使留存於第4吸溼體22d的水滴由於重力自然落下,因此水滴的分離變得容易。

[總結]

本發明的方式1的吸溼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上述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上述第1狀態變化為上述第2狀態、在上述刺激消失時回到上述第1狀態的性質,上述吸溼材料的特徵在於,分別具備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的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構成為以按上述刺激響應等級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此外,刺激響應等級是指從第1狀態向第2狀態變化時或者從第2狀態回到第1狀態時的刺激的閾值。

根據上述發明,分別具備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的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構成為以按刺激響應等級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對第1吸溼體施加超過該第1吸溼體的刺激響應等級的刺激時,第1吸溼體轉變為第2狀態,被第1吸溼體吸收的水分向相鄰的第1狀態的第2吸溼體移動。由此,第2吸溼體的水分量成為從第1吸溼體移動的水分量與第2吸溼體所吸收的水分量的合計值。

按順序持續進行同樣的處理直至第N吸溼體為止,從而使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的水分量的合計量積蓄於第N吸溼體。因此,該水分成為水滴而出現於第N吸溼體。因而,將該水分通過例如自然落下進行回收,從而即使不施加使水分蒸發那樣的大量的熱,也能進行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溼材料。

另外,使這種刺激響應等級相互不同的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相互接觸,從而與將整體設為1種刺激響應等級在施加刺激的場所使吸收的水一邊移動一邊集聚於一端的情況相比,能無需或者簡化加熱區域之間的隔熱設備。

本發明的方式2的吸溼材料22在方式1的吸溼材料中能設為,上述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由於上述刺激而顯示與刺激響應等級相伴的作為上述第1狀態的親水性和作為上述第2狀態的疏水性。

此外,刺激例如是指熱、電場、光、電、pH。另外,對應的刺激響應等級在光刺激的情況下例如是波長或強度,在電的情況下例如是電壓,在pH的情況下是pH值。

由此,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由於刺激而顯示與刺激響應等級相伴的作為上述第1狀態的親水性和作為上述第2狀態的疏水性。其結果是,能提供可通過刺激而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溼材料。

本發明的方式3的吸溼材料22在方式1或者2的吸溼材料中,上述刺激是熱,上述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各自作為刺激響應等級的感溫點相互不同,在感溫點以下的溫度範圍作為上述第1狀態顯示親水性,在超過感溫點的溫度範圍作為上述第2狀態顯示疏水性。

其結果是,通過按照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的順序加熱到超過各自的感溫點的溫度,從而能不使被各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吸收的水分倒流地集中於第N吸溼體,在第N吸溼體中能作為水滴進行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地利用熱將吸收的水分有效釋放的吸溼材料。

本發明的方式4的吸溼材料22在方式2或者3的吸溼材料中能設為,上述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的相互相鄰的2個以並排狀態或者層疊狀態接觸。

由此,在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的相互相鄰的2個以並排狀態接觸的情況下,通過使溼潤空氣以與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的例如平面正交的方式接觸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能有效地吸收水分。

另外,在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的相互相鄰的2個以層疊狀態接觸的情況下,水分也能與熱同時按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的順序傳遞移動,而集聚到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而且,能緊湊地形成吸溼材料,並且能使留存於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的水滴由於重力自然落下,因此水滴的分離變得容易。

本發明的方式5的除溼裝置1A、1B、1C的特徵在於,具備:方式2~4中的任一個吸溼材料22;加熱部(加熱器23、基板兼用加熱器26),其加熱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以及控制部(控制電路24A、24B),其對上述加熱部(加熱器23、基板兼用加熱器26)進行加熱控制,使得吸溼後的上述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根據上述發明,通過控制部對加熱部進行加熱控制,從而能對吸溼後的上述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進行溫度調整,使其按順序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因而,能提供如下除溼裝置,其能通過使第1吸溼體~第N吸溼體吸收室內的溼潤空氣,不使吸收的水分倒流地集中到第N吸溼體而作為水滴進行回收,從而進行室內的除溼。

本發明的方式6的除溼裝置1B在方式5的除溼裝置中能設為,上述加熱部(加熱器23)包括與上述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的各加熱對應的第1加熱體(第1加熱器23a)~第N加熱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加熱器23d),並且上述控制部(控制電路24B)能對上述第1加熱體(第1加熱器23a)~第N加熱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加熱器23d)分別地進行加熱控制,使得吸溼後的上述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成為超過各感溫點的溫度範圍。

由此,在本發明中,由於局部地加熱,因此作為整體成為加熱量少的有效的加熱。因而,能可靠地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吸收的水分的除溼裝置。

本發明的方式7的除溼方法使用了吸溼材料22,上述吸溼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狀態和釋放在上述第1狀態吸收的水分的第2狀態,具有由於來自外部的刺激而從上述第1狀態變化為上述第2狀態、在上述刺激消失時回到上述第1狀態的性質,上述除溼方法的特徵在於,包括:使分別具備相互不同的刺激響應等級的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以按上述刺激響應等級的順序排列並接觸的方式配置的工序;以及對吸溼後的第1吸溼體22a~第N吸溼體(N為2以上的整數)(第4吸溼體22d)分別賦予超過各自的刺激響應等級的刺激的工序。此外,刺激響應等級是指從第1狀態向第2狀態變化時或者從第2狀態回到第1狀態時的刺激的閾值。

根據上述發明,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熱量而有效地釋放被吸溼材料吸收的水分的除溼方法。

此外,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各實施方式,能在權利要求書所示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將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分別公開的技術方案適當組合而得到的實施方式也包括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中。

工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應用於吸溼材料和使用了該吸溼材料的除溼裝置、除溼方法、除臭器、空氣淨化器或者空氣調節裝置。

附圖標記說明

1A 除溼裝置

1B 除溼裝置

1C 除溼裝置

2 箱體

3 吸氣口

3a 格子

4 排氣口

4a 格子

6 排水罐

10 空氣流通路

11 空氣流通壁

12 吸氣截流件

13 送風風扇

20A 吸溼單元

20B 吸溼單元

20C 吸溼單元

21 基板

22 吸溼材料

22a 第1吸溼體

22b 第2吸溼體

22c 第3吸溼體

22d 第4吸溼體(第N吸溼體)

23 加熱器(加熱部)

23a 第1加熱器(加熱部、第1加熱體)

23b 第2加熱器(加熱部、第2加熱體)

23c 第3加熱器(加熱部、第3加熱體)

23d 第4加熱器(加熱部、第N加熱體)

24A 控制電路(控制部)

24B 控制電路(控制部)

25 電源

26 基板兼用加熱器(加熱部)。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