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藥酒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04:47:39
專利名稱:益胃藥酒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中藥配白酒按釀造工藝製得的一種藥酒,特別是對胃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的藥酒。
與本發明相關的現有藥酒有十全大補酒,人參酒是作為補類製劑,虎骨酒乃治痺證的酒,還有三兩半酒等,枚不勝舉,但到目前還沒有治療胃病的藥酒。
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熟水谷、如寒邪、飲食,肝氣傷犯於胃及脾胃虛弱等因素皆能引起胃受納腐熟功能紊亂,胃失和降而發生胃的病變,是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疼痛、胞脹、乏力等為主要特徵,其證有寒熱虛實之分,在治療上有溫、清、補、消之別,胃之疾病以現代醫學的分型,主要可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有治療作用的藥酒,打破胃病忌酒的禁區,填補胃病患者酒類飲料的空白。
中國藥酒是中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至於藥酒的記載,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可渭源遠流長。
《內經·湯醪醴論》中曾提到酒,並說明其治療作用,「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記載扁鵲酒醪治療疾病之學說,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對酒概括「酒味甘辛,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腸胃、清憂愁、適量飲為佳」。早在晉代《肘後備急方》中有黃連酒治赤白帶下;青蒿酒治療瘧的記載,隨著中華醫藥學的發展,我國藥酒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給現代醫學開闢了一條長長的渠道。
本發明在歷代醫學文獻的啟發下,引用了他們以酒加藥治療疾病的論據,吸收中華醫藥理論寶庫和民間秘方之精華,結合臨床實踐,根據胃病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胃不和,胃陰不足,脾胃虛寒,瘀血阻絡等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而設。
本發明藥性溫辛甘微苦,其特點是補而不滯、溫而不燥、益脾胃不傷心肝、能使虛補、滯消、溼化、瘀祛、陰火除,能調控免疫,改善新陳代謝等作用。
本發明的技術製備工藝是以大米為原料製得標準的普通白酒加黃芪、黨參、杞子、紅花、川貝、牛夕、五味子、當歸、防風、紅糖、密閉浸漬20天(或滲漉法),過濾後即製得本發明益胃藥酒。
本發明中生黃芪味甘、微溫、為補藥之長,具有補氣昇陽,益氣固表,託毒生肌排膿,利水退腫等作用。
本發明中防風味辛甘、微溫,具有祛風健胃,勝溼止痛的功能。
本發明中當歸味甘辛、性溫《日華子本草》「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症癖、腸胃冷。」它能補胃之血,祛胃之瘀,消腫止痛,排膿生肌,加以白酒借酒之宣行之勢,以增強其功。
本發明中牛夕、苦、酸、性平、活血、補肝腎。
本發明中黨參味甘、性平,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之要藥,以白酒行胃之陽氣,以本品升胃之陽氣,一行一升,健胃益脾,中洲健盛,則邪不敵正,諸症自除。
本發明中杞子味甘性平;五味子味酸性溫,一甘一酸甘酸化陰,使之虛火除,從而達到陰氣復則諸症悉除的目的。
本發明中紅花辛、溫、活血祛瘀通絡。
本發明中川貝苦甘、微寒,為宣肺氣之物,降肺氣而諸氣皆降,胃氣不逆則心下不滿。
本發明中紅糖味甘、性溫,溫中和胃、健胃益脾。
本發明中白酒味辛甘、性溫。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能促進人體胃腸分泌,幫助消化、吸收,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細胞活力作用,它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主要成份乙醇,其酒精度40-55°左右,可延緩藥物水解,增加藥劑穩定性,增強藥物療效,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它有良好的穿透性,易於進入本發明中藥材組織細胞中可以把中藥裡的大部分水溶性物質,以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極性溶媒的有機物質溶解出來,以藥借酒的宣行藥勢之力,促進藥物功效最大程度的迅速發揮,即抑制了本發明中溶媒白酒對胃黏膜的刺激,又產生了疏肝理氣,消炎止痛,養血和絡,祛瘀生新,健胃益脾兼補肝腎等特殊的治療作用。在實驗中表明本發明製成酒劑後具有其他劑型所沒有或產生遠遠不能相比的功效。
本發明在浙江省杭州中醫院、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溫州市紅旗醫院、溫州市中醫院以及溫州市鹿城人民醫院通過臨床試驗結果本發明益胃藥酒對治療胃病的總有效率均在95%以上,治癒的患者不易復發,本發明也可被普通飲酒者作為一種飲料飲用。
本發明於93年8月份通過浙江醫科大學進行藥效學動物試驗結論本發明益胃藥酒對大鼠消炎痛型和應激性型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本發明對胃黏膜局部刺激性結論以本發明濃縮液對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大80ml/kg相當於原本發明320ml/kg分別以本發明10ml/kg日3、7、14天給大鼠灌胃對胃黏膜無不良作用。
本發明經浙江省藥檢所測定乙醇是為41%(中度),(本發明標準規定應為36%-50%);衛生學檢查細菌數小於250個/ml(標準規定不得過500/ml);黴菌數小於10/ml(標準規定不得過100個/ml),結果符合規定。
本發明經浙江藥檢所諮詢部穩定性試驗結果本發明二年內性質穩定。
本發明於93年10月14日由浙江省衛生廳藥品審批辦公室組成專家鑑定通過,授於「益胃藥酒」「浙衛藥健字(1993)Z-26號」的批准文號。
以下對本發明益胃藥酒備工藝作出進一步說明。
原料大米100kg、紅曲30kg、水130kg、紅糖12kg、黃芪1.8kg、防風1.0kg、五味子2.5kg、黨參1.5kg、枸杞子2.0kg、牛夕1.0kg、紅花0.6kg、川貝0.4kg、當歸1.2kg。
製備方法把100公斤大米煮成飯,攤開室溫冷卻,待冷後全部倒入大缸內加水130公斤、紅曲30公斤、蓋好發醇15天,全部撈出,按釀白酒工藝製得100公斤的白酒,分別加入九味中藥粗末12000g、紅糖12000g密悶浸漬20天(或滲漉法),過濾後即得本發明益胃藥酒(酒精度為35°-50°)。
質檢測,本發明甲醇濃度小於0.049g/100ml,雜醇油濃度小於0.15g/100ml,含鉛小於1.0mg/l,含錳小於2.0mg/l。
服用本發明益胃藥酒,每日中、晚各服一次,每次50-100ml或勺量而飲,視病情輕重連服一月至三月,服用期間忌食對胃有刺激性食物及其它酒類。
權利要求
1.該藥酒是以益胃藥酒為命名,其特徵在於用黃芪、黨參、當歸、牛夕、杞子、川貝、防風、紅花、五味子,紅糖在白酒中浸漬(或滲漉法)得到。
2.浸漬配比(按重量份數)白酒25份,九味中藥共3份,紅糖3份。
3.益胃藥酒酒精度數35°-50°之間。
4.功能健脾益胃、祛瘀生新、養血和絡、消炎止痛、兼補肝腎等。
5.主要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適應於胃脘隱痛,噯氣作脹,納食不振,以及頭暈耳鳴,腰酸膝軟,神疲乏力等症。
全文摘要
本發明益胃藥酒是對胃病有治療作用的藥酒,它用紅糖、黃芪、當歸、牛膝、川貝、杞子、防風、紅花、黨參、五味子在白酒浸漬(或滲漉法)得到的,浸漬配比按重量25份白酒,九味中藥粗末3份,紅糖3份。本發明具有健脾益胃、祛瘀生新、養血和絡、消炎止痛、兼補肝腎等的作用。標本兼治,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有特殊的治療作用,有效率達95%以上,且愈後不易復發。服用本發明每日中、晚各服一次,每次50—100ml或酌量而飲,或遵醫囑。
文檔編號C12G3/04GK1104521SQ9312159
公開日1995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1993年12月30日
發明者張良華 申請人:張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