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與流程
2023-10-24 21:33:12 2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泥鰍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在國內外市場上需求量較大,價格較好,人工養殖利潤高,見效快,養殖前景看好。國內泥鰍的養殖面積為1500萬-200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南、湖北、山東、安徽和四川等地,養殖模式主要是池塘圍網有土養殖。我國泥鰍養殖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但養殖進展緩慢,規模也不大,且各地發展不平衡。許多地方仍以天然捕撈為主,人工養殖仍處於次要地位。多數地區的泥鰍養殖,除部分專業戶外,仍以漁戶庭院或房前屋後的坑池養殖較為普遍,而且泥鰍人工養殖的技術應用還不太普及,加上由於規模小、養殖戶分散,產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別是近些年以來,由於受水域汙染、電力捕撈,以及將泥鰍作為其他特種水產養殖對象的動物餌料等因素影響,泥鰍的天然資源量呈逐年下降趨勢。隨著漁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特種水產養殖業的興起,雖然泥鰍養殖逐漸受到各地的重視,但其商品量仍不能滿足目前國內外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開展泥鰍人工養殖有著廣闊的前景。目前制約泥鰍養殖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泥鰍生長速度慢,年生長速度很難達到3倍以上;飼料利用率極低,餌料係數一般在4.0-6.0之間,有的甚至高達8.0,嚴重製約了泥鰍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其次,制約泥鰍人工養殖發展的是患病率、死亡率高。泥鰍人工養殖的各環節中,泥鰍苗放養環節尤為關鍵,泥鰍苗生命力脆弱,剛放入池塘後,容易因為不能適應新環境而死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具有品質好、口感佳、藥用價值高等特點。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1)池塘選擇:
選擇池塘面積為1畝-2畝,池水水深1.5米,塘基高出水面50釐米,池底淤泥少,池塘排灌方便且四周環境安靜,池塘內種植1/5水面的水葫蘆;
(2)魚种放養:
魚種下池前,以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投放全長5釐米的魚種,要求投放的魚種同一規格,魚種體質健壯,放養密度為2000尾/畝-3000尾/畝;
(3)飼料投餵:
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投飼要做到定質、定時、定位、定量,投飼量以魚體重量的80%,投餵後一小時內吃完為宜;
(4)日常管理:
做好飼料的保鮮工作,做好魚病防治工作,每隔15天-20天全池潑灑生石灰水1次,以調節水質。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人工配合飼料包括豆粕、螺螄肉、桃仁粉、槐葉粉、西米粉、玉米粉。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2)中,所述生石灰的分量為為100-120千克。
本發明的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具有品質好、口感佳、藥用價值高等特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徵能更易於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本發明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1)池塘選擇:
選擇池塘面積為1畝-2畝,池水水深1.5米,塘基高出水面50釐米,池底淤泥少,池塘排灌方便且四周環境安靜,池塘內種植1/5水面的水葫蘆;
(2)魚种放養:
魚種下池前,以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投放全長5釐米的魚種,要求投放的魚種同一規格,魚種體質健壯,放養密度為2000尾/畝-3000尾/畝;
(3)飼料投餵:
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投飼要做到定質、定時、定位、定量,投飼量以魚體重量的80%,投餵後一小時內吃完為宜;
(4)日常管理:
做好飼料的保鮮工作,做好魚病防治工作,每隔15天-20天全池潑灑生石灰水1次,以調節水質。
進一步說明,所述人工配合飼料包括豆粕、螺螄肉、桃仁粉、槐葉粉、西米粉、玉米粉,所述步驟(2)中,所述生石灰的分量為為100-120千克。
在進一步說明,剛孵化的魚苗,全長3毫米-4毫米,腹部有一膨大的卵黃囊,體質較弱,活動能力差,側臥池底,在3天-4天內以自身卵黃囊為營養來源,不必投喂。5天以後,魚苗的卵黃囊完全消失,開始主動攝食。魚苗初期,主要投餵豐年蟲幼體或小型枝角類,每天投餵4次;魚苗經過8天-10天的培育,體長可達1.5釐米-2.0釐米,體色轉黃,此時可投餵切碎並經消毒的水蚯蚓;經過30天的馴養,魚苗體長達2.5釐米-3.0釐米,開始成群覓食,體色變黑。培育期間,每天適當換水充氣,且用膠管虹吸池底的排洩物,保證水質清新。隨著個體增大,對餌料生物、溶解氧等需求量也隨之增加,此時應及時分池轉入魚種培育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魚種培育可使用土池或水泥池。其中,使用水泥池培育時,培育池面積一般在20平方米-40平方米為宜,池深60釐米-80釐米,且排灌水方便。魚苗放養前,使用高錳酸鉀或福馬林等消毒清洗培育池,然後貯水即可投放魚苗。投放的魚苗必須同一批次、規格一致,一般放養密度為1000尾/平方米-1500尾/平方米。因為在水泥池中培育,池水中天然餌料生物嚴重不足,所以必須投餵人工飼料,小規格魚種時投餵切碎消毒的水蚯蚓,個體增大後可直接投餵水蚯蚓。當規格達全長8釐米以上時則開始馴化攝食魚糜,經過5天-7天的馴化可完全攝食魚糜(冰鮮魚漿)。如果由於冰鮮魚來源困難,還可馴化攝食鰻魚飼料。培育過程中,要注意少量多餐,並提供充足的飼料供其攝食,同時注意定時、定位、定量投喂。日常管理中,由於投餵大量的魚糜會敗壞水質,所以要經常巡塘,觀察水質,如發現水質變壞則要及時換水,一般採用先排後灌,換水量為池水的1/2左右。另外,可在池中放入佔水面1/2左右的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可以淨化水質,同時可供大刺鰍魚種隱蔽。適時分級分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大刺鰍魚種在規格上會出現一定的差異,當差異較大時,要特別注意及時過篩、分級、分養。本發明提供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具有品質好、口感佳、藥用價值高等特點。
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範圍為準。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1)池塘選擇;(2)魚种放養;(3)飼料投餵;(4)日常管理,本發明提供一種藥用價值高的中華刺鰍養殖方法,具有品質好、口感佳、藥用價值高等特點。
技術研發人員:陸建平;杜偉林;濮衛峰;王伯根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蘇州蘇湘特種水產養殖場
技術研發日:2017.05.15
技術公布日: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