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潤滑油調和釜的製作方法
2023-10-24 22:05:45 1

本實用新型屬於潤滑油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潤滑油調和釜。
背景技術:
潤滑油是用在各種類型機械上以減少摩擦,保護機械及加工件的液體潤滑劑,主要起潤滑、冷卻、防鏽、清潔、密封和緩衝等作用。潤滑油一般由基礎油和添加劑兩部分組成,為了保證潤滑油的粘合性和潤滑性,就需要對調和釜內的基礎油和添加劑進行均勻攪拌。
目前,市場上的調和釜包括釜體和攪拌電機,攪拌電機與攪拌軸連接,攪拌軸伸入釜體內並固接有攪拌槳,在釜體頂部設有基礎油進管和添加劑進管,在釜體的底部設有出油管。添加劑從釜體頂部直接加入後,大部分添加劑會先與上部的基礎油進行調和,再通過攪拌槳的攪拌,添加劑與下部的基礎油進行調和,調和效率低,且攪拌不均勻;另外,潤滑油易粘接在釜體內壁,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種種不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提出一種潤滑油調和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潤滑油調和釜,包括釜體,所述釜體上設有基礎油進口,其內部設有攪拌器,所述釜體包括內壁和外壁,所述攪拌器包括攪拌軸和攪拌槳,所述攪拌軸為中空結構且沿著釜體的軸向設置,所述攪拌槳的兩側端面設為波浪狀,且攪拌槳錯位設置在攪拌軸上,所述攪拌槳靠近攪拌軸一端的寬度大於其另一端的寬度,且攪拌槳的橫截面為非對稱結構,所述攪拌軸上還設有與釜體內壁接觸的彈性刮片,所述彈性刮片通過波浪狀的筋板與攪拌軸連接,所述內壁外圍均布加熱盤管;
所述釜體上方設有與攪拌軸連通的進料管,添加劑通過進料管添加至攪拌軸內,所述攪拌軸表面至少設有兩個開口方向不同且位於不同圓周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處設有與其匹配的擋片,所述擋片的頂部與攪拌軸鉸接,其底部通過彈性件與攪拌軸連接。
進一步,所述進料管與輸入泵連接。
進一步,所述彈性件為彈簧。
進一步,所述攪拌軸的端部設有電機。
進一步,所述出料口設為3個,且3個出料口分別位於攪拌軸的頂部、中部和底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將出料口設置在攪拌軸上,且出料口的開口方向不同且位於不同圓周,促使添加劑分別從不同位置添加至釜體內,同時,出料口與攪拌軸同步旋轉,有助於添加劑與基礎油混合均勻,加快調和效率。
2、出料口處設有擋片,在輸入泵作用下,擋片被添加劑推開,添加劑注入基礎油中,當輸入泵處於非工作狀態時,擋片在彈性件作用下復位,避免潤滑油進入攪拌軸中造成堵塞。
1、攪拌槳靠近攪拌軸一端的寬度大於其另一端的寬度,增加攪拌槳與攪拌軸連接的穩定性,同時,攪拌槳的橫截面為非對稱結構,增強攪拌效果,提高攪拌均勻度。
2、攪拌軸上設有與釜體內壁的彈性刮片,既能對釜體內部的潤滑油起到攪拌作用,又能及時刮除粘接在釜體內壁的潤滑油,結構新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攪拌槳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外壁、2-內壁、3-攪拌軸、4-攪拌槳、401-攪拌槳靠近攪拌軸端、402-攪拌槳遠離攪拌軸端、5-基礎油進口、6-電機、7-進料管、8-輸入泵、9-彈性刮片、10-筋板、11-出料口、12-加熱盤管、13-出料口、14-擋片、15-彈性件、16-出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於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它類同實施例,都應當屬於本申請保護的範圍。此外,以下實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詞,例如「上」「下」「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詞是用來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創造。
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3所示,一種潤滑油調和釜,包括由內壁2和外壁1構成的釜體,所述釜體上設有基礎油進口5,其內部設有由攪拌軸3和攪拌槳4構成的攪拌器,所述攪拌軸3為中空結構且沿著釜體的軸向設置,所述攪拌槳4的兩側端面設為波浪狀,且攪拌槳4錯位設置在攪拌軸3上,增強攪拌效果。為了增加攪拌槳4與攪拌軸3連接的穩定性,攪拌槳靠近攪拌軸端401的寬度大於攪拌槳遠離攪拌軸端402的寬度,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攪拌效果,攪拌槳4的橫截面為非對稱結構。所述攪拌軸3上還設有與釜體內壁接觸的彈性刮片9,既能對釜體底部的潤滑油起到攪拌作用,又能及時刮除粘接在釜體底面的潤滑油,提高產成率,所述彈性刮片9通過波浪狀的筋板10與攪拌軸3連接,既能增強彈性刮片9的穩定性,波浪狀的筋板10又能對潤滑油起到攪拌作用。
所述釜體上方設有與攪拌軸3連通的進料管7,所述進料管7與輸入泵8連接,添加劑通過進料管7添加至攪拌軸3內,所述攪拌軸3表面設有兩個開口方向不同且位於不同圓周的出料口11和出料口13,促使添加劑分別從不同位置添加至釜體內,同時,出料口11和出料口13與攪拌軸3同步旋轉,有助於添加劑與基礎油混合均勻,加快調和效率,所述出料口11和出料口13處均設有與其匹配的擋片14,所述擋片14的頂部與攪拌軸3鉸接,其底部通過彈性件15與攪拌軸3連接,在輸入泵8作用下,擋片14被添加劑推開,添加劑注入基礎油中,當輸入泵8處於非工作狀態時,擋片14在彈性件15作用下復位,避免潤滑油進入攪拌軸3中造成堵塞,所述彈性件15優選為彈簧。
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出料口設為3個,且3個出料口分別位於攪拌軸3的頂部、中部和底部。
所述內壁2外圍均布加熱盤管12,所述攪拌軸3的端部設有電機6,將基礎油自基礎油進口5注入釜體後,啟動電機6和輸入泵8,對基礎油和添加劑進行攪拌,加熱盤管12對釜體進行加熱,所述釜體的底部設有出油口16,其側壁上設有玻璃視窗,通過玻璃視窗查看潤滑油的均勻度,攪拌完成後,潤滑油經出油口16排出。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範圍,即凡依本申請範圍所作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