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加熱公交車座椅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1:11:04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公交車座椅,具體涉及一種電加熱公交車座椅,屬於公交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公交車從設計和技術特性的角度看,與其它大、中型客車的車型(如長途客車、旅遊客車、團體客車等)不同,這種車輛設有乘客座椅及供乘客站立與走動的通道,要求站立面積大,車廂內通道與出入口寬、兩個以上車門,踏板低,如果是城郊公共汽車,則由於主要用於中距離城鎮間的客運,座位較城市公共汽車要多些,還應有行李艙或行李架,公車對社會影響巨大,對城市發展起著最基本的推動作用的,然而座椅是公交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城市中的大多公交車的座椅都是以硬質塑料構成,是不具備取暖設備的,在寒冷的冬天時,乘客們乘坐時,難免會覺得非常的難受,既不舒服,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公交車座椅在冬天時,座椅太涼,人們不願意入座的缺陷,提供一種電加熱公交車座椅。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加熱公交車座椅,包括椅背、椅座、支撐腿、搭臂架、開關、插座、座墊、墊枕、螺帽、螺釘、軟包面料、海綿、電熱絲和溫度控制器,公交車座椅由所述椅背、所述椅座和所述支撐腿組成,所述椅背的頂部安裝有所述墊枕,所述椅背的底部與所述椅座連接,所述椅座的頂部設有所述座墊,所述座墊的外部包裹一層所述軟包面料,所述軟包面料的內部設有所述海綿,所述海綿夾層中間安裝有電加熱墊,所述電加熱墊內安裝有所述電熱絲和所述溫度控制器,所述座墊的一側安裝有所述搭臂架,所述搭臂架的頂部設有所述開關和所述插座,所述椅座的底部安裝有所述支撐腿,所述支撐腿通過所述螺帽和螺釘的相配合與公交車底板固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電熱絲和所述溫度控制器均與所述開關電性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軟包面料為防水材料製成。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通過對座墊的加熱,減少天氣寒冷給人們在公交車上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更加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在搭臂架在安裝插座,可供乘客對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進行充電,且簡單合理、安裝方便、安全可靠、環保節能,同時可以廣泛應用於其他公共場所。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座墊結構示意圖
圖中:1、椅背;2、椅座;3、支撐腿;4、搭臂架;5、開關;6、插座;7、座墊;8、墊枕;9、螺帽;10、螺釘;11、軟包面料;12、海綿;13、電熱絲;14、溫度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加熱公交車座椅,包括椅背1、椅座2、支撐腿3、搭臂架4、開關5、插座6、座墊7、墊枕8、螺帽9、螺釘10、軟包面料11、海綿12、電熱絲13和溫度控制器14,公交車座椅由椅背1、椅座2和支撐腿3組成,椅背1的頂部安裝有墊枕8,椅背1的底部與椅座2連接,椅座2的頂部設有座墊7,座墊7的外部包裹一層軟包面料11,軟包面料11的內部設有海綿12,海綿12夾層中間安裝有電加熱墊,電加熱墊內安裝有電熱絲13和溫度控制器14,座墊7的一側安裝有搭臂架4,搭臂架4的頂部設有開關5和插座6,椅座2的底部安裝有支撐腿3,支撐腿3通過螺帽9和螺釘10的相配合與公交車底板固定。
電熱絲13和溫度控制器14均與開關5電性連接,為其座墊供電加熱。
外接電源需變壓為人體安全電壓36V,增強用電安全,保護乘客的人身安全。
軟包面料11為防水材料製成,放止座墊滲水,影響其內部電路。
具體原理:當冬天公交車乘客有人坐下座椅時,可打開搭臂架4上的開關5,電熱絲13開始加熱,加熱至設定溫度時,溫度控制器14會自動切斷電流,而溫度低於恆定值時又會自接通電流,就是說讓加熱座椅始終保持在一定溫度範圍內,環保又節能,外線電源須變壓為人體安全電壓36V電源,同時在搭臂架4設有插座,供乘客對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進行充電。
該裝置通過對座墊7的加熱,減少天氣寒冷給人們在公交車上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更加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在搭臂架4在安裝插座,可供乘客對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進行充電,且簡單合理、安裝方便、安全可靠、環保節能,同時可以廣泛應用於其他公共場所。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