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後羅拉調節方法與裝置及其環錠細紗機與流程
2023-10-11 10:34:24 3

本發明涉及一種細紗機牽伸機構,具體涉及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及其環錠細紗機。
背景技術:
環錠細紗機牽伸機構採用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國專利201410301121.x、201710327732.5公開了這種類型的裝置,如圖5所示,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包括:中羅拉20、中上羅拉21、後羅拉30、後上羅拉31、下肖241,中下羅拉皮圈231、後下羅拉皮圈232、上肖242、中上羅拉皮圈233、後上羅拉皮圈234,中下羅拉皮圈231套裝在中羅拉20與下肖上241,後下羅拉皮圈跨過中羅拉20、套裝在後羅拉30與下肖241上,左、右兩根下皮圈並列排列,由皮圈張力架張緊,中上羅拉皮圈233套裝在中上羅拉21與上肖242上,後上羅拉皮圈234套裝在後上羅拉31與上肖242上,呈並列排列,左、右兩根不同周長的上皮圈,共用一個上肖242,左、右、上、下四隻皮圈構成二個左右並列的皮圈引紗系統,這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後上羅拉套裝的後上羅拉皮圈234周長相對固定,應此後上羅拉的位置也固定了,後上羅拉位置的不可調節,導致後羅拉相對於其他羅拉的間距不可調節,然而,採用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其紡紗工藝卻又常常要根據所紡的產品及纖維長度類別,需要調節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的後羅拉相對於其他羅拉的間距,現有的皮圈周長規格品種有限,現實中的皮圈周長規格不可能滿足後羅拉任意間距的調節,限制了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機械與工藝參數調整。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上述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缺陷,提供一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後羅拉調節方法。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的後羅拉位置調節時,維持上皮圈環繞路徑周長。
本發明的再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後羅拉可調節的環錠細紗機。
為了解決細紗機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缺陷,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後羅拉調節方法,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因工藝與牽伸需求,後羅拉相對於中羅拉的間距進行調整,後上羅拉皮圈不作更換,在後上羅拉皮圈的環繞路徑中,增加一個位置可調節的上皮圈導輪,使後上羅拉皮圈套在後上羅拉、上肖與上皮圈導輪上,在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後羅拉位置因工藝改變時,調節上皮圈導輪位置,補償因後羅拉位置調整、後上羅拉皮圈環繞路徑周長的尺寸變化,保持後上羅拉皮圈環繞後上羅拉、上肖與上皮圈導輪一圈的路徑長度不變。
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上皮圈調節裝置包括:調節座、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左側皮圈導輪、右側皮圈導輪,所述的調節座安裝在搖架上,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是直接、或者是間接安裝在調節座的左右二側,左側皮圈導輪、右側皮圈導輪分別安裝在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上,左側皮圈導輪、右側皮圈導輪分別對應搖架二側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的後上羅拉皮圈,後上羅拉皮圈套裝在後上羅拉、上肖、皮圈導輪上,左側皮圈導輪、右側皮圈導輪相對於後上羅拉與上肖的安裝位置,可隨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後羅拉相對於中羅拉位置的變動而變動。
進一步的,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上皮圈調節裝置中,所述的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間接安裝在調節座,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是分別安裝在左側擺動臂與右側擺動臂上,左、右側導輪軸在擺動臂上的位置可調節,左側擺動臂與右側擺動臂上分別安裝在調節座的左、右二側,後上羅拉皮圈將後上羅拉、上肖、皮圈導輪套在一起,左、右二側擺動臂靠在後上羅拉軸上,左、右二側擺動臂隨彈簧搖架上握持後上羅拉軸的握持爪的擺動而擺動。
進一步的,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直接安裝在調節座,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在調節座上的安裝位置可調節。
進一步的,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上皮圈調節裝置中,左側導輪軸、右側導輪軸的安裝位置在纖維牽伸路徑的垂直方向上下移動調整。
進一步的,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上皮圈調節裝置中,左側皮圈導輪、右側皮圈導輪可繞軸自由迴轉。
進一步的,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上皮圈調節裝置中,左側皮圈導輪、右側皮圈導輪表面是凹形,皮圈處在凹槽中。
本發明提供一種環錠細紗機,細紗機牽伸機構構成,包括: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上皮圈調節裝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後羅拉在不更換後上羅拉皮圈情況下,可調節後羅拉位置。
本發明技術方案實現的有益效果:
近年來,環錠紡紗新技術不斷湧現,其每一項技術都有對設備、機件、物料有特殊的要求,其特殊性會造成的設備投入成本增加,從而限制新技術的推廣運用,本發明提出一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後羅拉調節方法與裝置及其環錠細紗機,解決了現有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後羅拉不能隨工藝需求調節的問題,使具有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細紗機能更好地適應於多種粗紗組合和牽伸方式組合,並且能保持工藝參數的優化,降低了新技術運用的成本,為紡紗新產品開發提供了基礎條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的k向示意圖;
圖3為皮圈導輪外圓凹槽結構及皮圈在凹槽中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另一結構的示意圖
圖5為現有技術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所示,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在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的後羅拉位置調整時,相應調節後上羅拉皮圈的環繞路徑,上皮圈調節裝置包括:調節座111、左側導輪軸114、右側導輪軸112、左側皮圈導輪115、右側皮圈導輪113,所述的調節座111安裝在搖架上,左側導輪軸114、右側導輪軸112安裝在調節座111的左右二側,左側皮圈導輪115、右側皮圈導輪113分別安裝在左側導輪軸114、右側導輪軸112上,左側皮圈導輪115、右側皮圈導輪113分別對應搖架二側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的後上羅拉皮圈,後上羅拉皮圈套裝在後上羅拉與上肖、皮圈導輪上。
帶上皮圈調節裝置的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後上羅拉的上皮圈套在後羅拉、上肖與上皮圈導輪上,上皮圈環繞路徑中,增加了一個位置可調節的上皮圈導輪,在後羅拉位置因工藝改變時,上皮圈導輪位置可相應調節,補償因後羅拉位置改變上皮圈環路的尺寸變化,使固定規格的上皮圈能適應後羅拉按工藝要求的調整需求,上皮圈導輪的位置是隨導輪軸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導輪軸可直接在調節座的滑槽中移位固定,也可通過機件間接安裝在調節座上,並按後羅拉位置調節的需要,調整安裝位置。
如圖3所示,為左、右側皮圈導輪的外圓形狀,左、右側皮圈導輪的外圓二邊有凸起中間底,皮圈處於凹槽中,左、右側皮圈導輪控制著後上羅拉皮圈的左右位置。
實施例二
如圖4所示,安裝在彈簧搖架上的一種用於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上皮圈調節裝置,彈簧搖架在壓緊和釋放二種狀態下,其握持後上羅拉軸承軸的握持爪有一個相對於搖架的擺動動程,後上羅拉隨之擺動,為了適應後上羅拉的擺動,維續後上羅拉與上肖、皮圈導輪之間的相對間距,上皮圈調節裝置中的皮圈導輪將隨後羅拉的擺動而擺動,該上皮圈調節裝置包括:調節座121、左側擺動臂127、右側擺動臂126、左側導輪軸124、右側導輪軸122、左側皮圈導輪125、右側皮圈導輪123,所述的調節座121安裝在搖架上,左側擺動臂127、右側擺動臂126、安裝在調節座121的左右二側,左側導輪軸124、右側導輪軸122分別安裝在左側擺動臂127、右側擺動臂126上,其在擺動臂上的位置因後羅拉位置變動可調節,左側皮圈導輪125、右側皮圈導輪123分別安裝在左側導輪軸124、右側導輪軸122上,左側皮圈導輪125、右側皮圈導輪123分別對應搖架二側雙列皮圈引紗裝置中的後上羅拉皮圈,後上羅拉皮圈套裝在後上羅拉、上肖、皮圈導輪上,左側擺動臂127、右側擺動臂126的下邊緣抵靠在後上羅拉軸承的軸上,當彈簧搖架壓緊時,後上羅拉軸承軸頂起左側擺動臂127與右側擺動臂126,當彈簧搖架釋放時,因後上羅拉皮圈牽帶著左側皮圈導輪125、右側皮圈導輪123,左側擺動臂127與右側擺動臂126隨後羅拉的擺動而擺動。
圖5所示,為現有雙列皮圈引紗裝置的結構,每一個錠位對應一組雙列皮圈引紗裝置,雙列皮圈引紗裝置包括:中羅拉20、中上羅拉21、後羅拉30、後上羅拉31、下肖241,中下羅拉皮圈231、後下羅拉皮圈232、上肖242、中上羅拉皮圈233、後上羅拉皮圈234,中下羅拉皮圈231套裝在中羅拉20與下肖上241,後下羅拉皮圈跨過中羅拉20、套裝在後羅拉30與下肖241上,左、右兩根下皮圈並列排列,由皮圈張力架張緊,中上羅拉皮圈233套裝在中上羅拉21與上肖242上,後上羅拉皮圈234套裝在後上羅拉31與上肖242上,呈並列排列,左、右兩根不同周長的上皮圈,共用一個上肖242,左、右、上、下四隻皮圈構成二個左右並列的皮圈引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