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賀龍吟作對聯的故事

2023-10-11 13:11:14

賀龍,字雲卿,湖南桑植人。青少年時期由於出身貧苦等原因失去了求學機會,為此,賀龍後來常常自謙地對人們說:「我是沒吃墨硯水的粗人,只曉得打仗,不懂得文字。」事實上,賀龍天資聰穎過人,又勤奮好學,而且善於從豐富的實踐中、從社會「大學」裡學習,觸類旁通,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素養。這一點從他吟作對聯的趣聞軼事中即可得到印證。

  睿智對句擒匪首

  湘鄂川黔交界一帶,土匪猖獗。大土匪頭子羅梓文一次交火中身負重傷,臨死前讓兒子羅金彪在孤山上修座將軍廟,塑一座尊像。佛臺邊還出了一副上聯:孤山獨廟單槍匹馬一將軍。廣求文人應對下聯。

  羅金彪當了土匪頭子之後,果然踐行他老爹的遺願,修廟造像寫楹聯。可是。這一直無法對出的下聯終究是把他難住了,只好擇日公開求對。

  這天,徵臺擺好,20餘人上臺試對,結果紛紛敗下陣來,因為「孤、獨、單、匹、一」這五個字都是「一」的意思,實在難對。

  這時候,一位30多歲的先生從容不迫地走上臺來,用粉筆瀟瀟灑灑寫下:

  夾江兩岸雙炮對虎二英雄。

  羅金彪一看,大喜望外,暗自佩服:真是一副絕配佳聯,此人非常有才!於是,馬上立起身來,面對那位先生畢恭畢敬地口稱「博士」,作揖打拱,表示深謝。

  這位對出絕妙下聯的「博士」,不是別人,正是賀龍。1933年夏天,他率領紅三軍(由紅二軍團改編)來到此地,聽說老百姓深受土匪之苦,決心為民除害。正巧,羅金彪公開廣徵對聯。賀龍神機妙算,準備巧妙利用這一良機,親自出馬,去接近匪首,而後再伺機替老百姓教訓他一頓。

  第二天早上,羅金彪請「博士」同行,率領家人以及兵丁600多人全部上了孤山,進羅梓文廟堂祭祀。

  賀龍說:「羅司令,弟兄們背著槍下跪磕頭,有點不尊重老爺吧?再說,弟兄們不慎走了火,亂了廟堂,可就多有得罪了。」

  羅金彪一聽有道理,立即就讓匪兵們把槍都集中放在一起。

  就在羅金彪俯身跪在地下哭念祭文,誰也不敢抬頭之時,事先埋伏在廟堂附近的紅軍戰士衝了出來,生擒了匪首羅金彪,將全部土匪都一網打盡,使當地的人民重新又得到了安寧。

  撰聯宣傳促團結

  南北墩是湘鄂兩省交界、共轄的一條小街。兩省以街中心的「東西井」作為界限。1931年,湘鄂兩大土匪頭子朱疤子與羅效之各據一頭,挑動兩省邊境土家族與漢族居民械鬥,他們從中漁利。

  賀龍帶領紅軍進駐南北墩以後,發動百姓打土豪、鬥土司。可是,卻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對於北街的土司。南街的群眾不能批鬥;而對南街的土豪。北街百姓又不能輕易批鬥。

  賀龍發現這一奇特的問題後,立即召開兩地土、漢兩民族的群眾大會,準備進行一番宣傳說服教育。目的是促進大家和平共處,團結對敵。

  人頭攢動的群眾大會上,人們好奇地看到會場的臺柱子上,醒目地貼著一副對聯。人們情不自禁地誦讀起來。識字者很快能夠領會其中意思,不識字的則向識字者求教對聯要義。人們還不由得進一步相互打問此對聯的來由。

  原來,這副對聯是賀龍親自撰寫的。

  上聯是:打土豪,鬥土司,何分南北:

  下聯是:鬧翻身,求解放,哪管東西。

  橫批是:團結對敵。

  這副對聯不僅寓意深刻,而且巧妙地將兩個地名嵌了進去。人們看到這副對聯都很有感觸。從此,南北墩兩地的土、漢人民就團結一致,共同對敵。

  外聯頌讚魚水情

  1931年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委。

  1931年6月20日,賀龍行裝簡便,親率紅三軍進駐武當山,領導紅三軍發動群眾開闢鄂西北革命根據地。當時,以武當道總徐本善為首的紫霄宮道人50餘名迎至東天門外歡迎紅軍。紅三軍紀律嚴明、官兵一致、為老百姓謀求利益和幸福、對道人極其尊敬等所作所為,受到道人的熱烈稱讚。武當道人也從糧食、醫藥和武器裝備等方面想方設法給予紅三軍鼎力相助。在這裡,賀龍與武當道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這年9月,紅三軍得悉洪湖根據地的紅九師已沿漢水北上,全軍歡欣鼓舞,決定南下迎接紅九師,一起返回洪湖,並決定留下紅二十五師的1000多人,在分特委書記柳克明領導下堅持鬥爭。

  臨走時,賀龍特意贈給徐道總黃金2斤,以示感謝。同時贈送對聯一副,嵌入「偉樵紫霄」四字,以示讚頌人民革命事業及俠義道人支持人民革命事業之情:

  偉人東來氣盡紫。

  樵歌西去雲騰霄。

  當賀龍帶領紅三軍撤離武當時,還將500餘名傷病員留在紫霄宮。徐道總分派王教化等多名弟子細心照料。傷病員痊癒後,分三批被護送到房縣大木均歸隊。出發前,徐道總令紫霄宮庫房取出衣物。讓傷病員化裝成道人、香客和採藥人等,以保證安全。

  武當道人和武當山蘇區群眾至今一直十分懷念賀龍元帥,房縣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一首讚頌賀龍的歌謠:「高山頂上雲套雲,園中竹子根連根。河裡魚兒不離水,賀老總和人民心連心。」

  巧對偶句懲惡霸

  1933年9月,賀龍帶領部分同志來到桃源縣黃石鎮。恰逢鎮上地頭蛇、大惡霸、地主吳象夫娶兒媳婦。他的兒子吳保初是個又硬又臭、橫行霸道的地方武裝頭子。在1928年賀龍殺回老家鬧革命路過此處時,他被嚇得屁滾尿流,不敢輕舉妄動。但是賀龍一走,他便捲土重來,繼續魚肉鄉裡,做夢也想殺死賀龍。賀龍聞訊,只覺好笑。

  這天,賀龍想藉機殺殺吳家父子的威風。他約上兩個警衛員,喬裝打扮,化裝成一名巨商,讓警衛員抬上禮品,大搖大擺地直奔吳家。

  吳象夫根本沒有認出來者就是賀龍,一心將他當作貴客,畢恭畢敬、滿面笑容地迎進大堂。

  席間,吳家父子格外高興。親自提壺把盞。酒過三巡,有一軍官模樣的中年人說:「今日乃吳公子大喜之日。鄙人願作一聯以求一偶對如何?」吳保初滿面春風地說:「多謝仁兄的盛情,請賜佳句。」那人晃頭搖腦地詠道:

  盛世文章迎彩鳳,

  此人話一落音,滿堂雀躍。譁然鼓掌,連稱妙句。可是,一時無人能夠馬上對出下聯。宴席上靜默了大概有3分鐘的光景。

  突然,賀龍從桌邊站起:「我來對個下聯。大家看如何?」他炯炯雙目迅速橫掃滿堂。鏗鏘有力地對出下聯:滿堂貴客接賀龍。

  大家一聽賀龍二字,頓時鴉雀無聲。吳保初見狀,假裝鎮靜、有所警覺地喝道:「誰迎賀龍?你是何人?」

  賀龍咔嚓一聲。拉開衣扣。露出腰問兩支鋥亮的手槍。雙目好似利劍,緊逼對方,兩個警衛同時也

同类文章

妙諷汪精衛

 汪精衛是人盡皆知的賣國賊。1940年3月,在抗日的危急關頭,汪精衛賣國保身,投靠日寇,成立了南京偽國民政府,自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長。自此,汪精衛成了中國頭號大漢奸,人民對他深惡痛絕。這時,有一位被稱為「靈谷老人」的老者作了一副對聯,「祝賀」汪精衛榮任主席:  昔日蓋世之德,  今朝罕見之材。  從字

「面前人」妙對寇宰相

寇準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幾個大官兒聊天兒,寫了個上聯讓他們來對:水底日為天上日。是說水裡的太陽,不過是天上的太陽照出來的影。這幾個大官聽了,誰也對不上來。  趕巧,楊大年這會兒進來,要跟寇宰相談公事。寇準跟楊大年談完了公事,就把剛才的上聯跟他說了。楊大年盯著寇準的兩眼,稍微一琢磨,馬上對了一

施耐庵以對聯治心病的啟示

  相傳,《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不僅能文善詩,而且還精通醫理,他曾經就以對對子的方式,治癒了頑疾。  某天,和施耐庵比鄰而居的顧員外來到他家,說兒子顧斐這些天臥床不起,想請施耐庵前往診視。施耐庵慨然應允,來到顧家後,只見顧公子年約二十,可是卻面色萎黃,精神恍惚,脈象細澀而無力,看樣子病得不輕。施耐庵

袁世凱品聯識殺機

袁世凱的五十五歲生日,在光緒戊申年的八月。此時的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可謂朝廷柱石,深得慈禧太后倚重,討好他的人也有一大幫。因此剛交八月,送壽禮的人就踏破了袁家的門檻,更有一批賀壽的對聯送上門來,或從四面八方郵寄過來。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是這次壽誕活動的總管,他從近千副對聯中選出五百副懸掛在

家教妙聯勸人醒世

  清代有個姓潘的山東人在江南某地當縣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書一聯相送:淚酸血成,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哪知頭上有青天。聯語告誡兒子,做人應寬厚仁慈,與人為善,不可見利忘義,為非作歹,人間自有王法。否則到了那時,才醒悟到淚酸血鹹、頭有青天,悔之晚矣。  清代書畫家

古人趣味對聯故事

李白戲權臣   唐玄宗的寵臣楊國忠嫉恨李白的才華,總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楊國忠想出一個辦法,約李白去對三步句。李白一進門,楊國忠便看著李白,譏諷道:「兩猿截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   「鋸」諧「句」,「猴兒」暗指李白。李白聽了,微微一笑說:「請大人起步,三步之內對不上,算我輸。」楊國忠

對聯故事三則

 一   1913年,梁啓超自日本回國,去老友夏曾佑家拜訪。夏曾佑字穗卿,是近代著名學者,對經學、佛學有精深的研究,對乾嘉考據學和詩文也有相當的素養。夏的書桌上堆著厚厚一沓線裝書,梁啓超信手翻開一看,是《春秋左氏傳》。他腦子一動,對老朋友說:「我想出一條上聯,你來對出下聯,好嗎?」說罷,朗

陳毅與對聯的故事

中國共產黨的幹部應當是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優秀之輩。而陳毅元帥正是這樣的幹部的傑出代表。他為黨和人民的革命與建設事業殫精竭慮艱苦奮鬥了一輩子,立下了卓越的功勳。他不但是身經百戰和足智多謀的將軍,而且還是一位博學多識、造詣很深、才華橫溢的詩人,從他十分喜歡創作的對聯之系列作品即可從中略見一斑

月影對水映

  唐代的元稹與白居易是好朋友。   一個中秋佳節,他們登上臨江樓賞月。只見月明如水、水明如鏡,真是江天一色、江心月白。元稹仰望北鬥,俯瞰江波,觸景生情,出一上聯:「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天上的七顆星和水中映出的七顆星,合起來成十四顆星。   白居易聽後,大加讚賞。一時想不出對句。過

臨刑聯對

  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舉子戴名世進京趕考。乘船過江時,船上的人都在議論一位木匠犯法的事。據說那木匠曾為該縣衙門制過多副木枷,沒有想到自己今天也戴上了枷鎖,真是「自作自受」。當時搖船的艄公出聯「木匠造枷枷木匠」讓戴名世對,戴苦思冥想,無以為對。   若干年後,戴名世中了進士,入選翰林。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