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自己每天都是新的起點(破除格式化認知)
2023-10-14 15:34:53 1
作者:徐大維
首發:良大師(ID:liang_da_shi)
什麼叫「格式化認知」?
簡單說,就是對某件事抱有固有的看法。在你的意識中,這事就該這樣做,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這是人的通病,和你的智商高低無關,和你的閱歷深淺也無關。
講一件愛因斯坦的故事。
他喜歡養貓,而且養了兩隻,一大一小。
一次愛因斯坦的鄰居在散步時,看到他正在院子的牆角挖洞。
於是問他,在幹嘛?
愛因斯坦說,兩隻貓總跑出去,半夜才回來。他擔心院牆太高,它們爬上來很困難,所以挖洞,好讓它們鑽進來。
鄰居詫異地問,那你幹嘛挖兩個洞啊?
愛因斯坦說,你不知道我有兩隻一大一小的貓嗎?所以,大洞給大貓,小洞給小貓。
這是我小時候在《讀者》上看到的故事。
當然,真實性無從考究。可是,如果你說愛因斯坦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我是斷然不信的。
而且,以我的經驗,越是這類人,越容易犯這種錯。
因為,太多事情佔據了他們的精力資源,讓他們容易陷入一種「格式化認知」的模式。
在小事情上的格式化認知,並無大礙,甚至可以節約你的精力。
但是在一些大事上,這樣的認知模式,會為你製造很多障礙。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位讀者的微信求助。
這位讀者的疑惑就在於,是先結婚,再闖蕩;還是先闖蕩,再結婚。
作為局外人,我認為這件事很簡單啊,一起做嘛,為啥一定要分先來後到呢?
但是換位思考,在這位讀者一開始的認知模式中,這兩件事是要分開的,必須先幹完一件事,才能幹另一件事。
延展去想,他為什麼會有這種認知?
原因很難確定,可能是看過某部電影,主人公就是這樣獲得了幸福;
或者是看了某本書,主人公因為兩件事沒有分開做,因此受到了懲罰;
也可能是,家裡的長者一次又一次的告誡:要先安家,再立業。
總之,在這件事情開展前,某種觀點已經侵入大腦,不停地告訴你,該這樣做,不該那樣做,甚至你都會忘記這種觀點的由來。
良叔並非站在制高點地說教,而是想說,自己也曾多次陷入「格式化認知」的魔咒。
比如,在做銷售時,認為一定要和客戶關係到位後,才能提成交要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
我也不記得了,貌似看過哪本書上說過,要和客戶先建立信任,才方便成交。
但真實的情況是,成交可能性的大小,和你敢不敢提出成交要求有關。
往往成交了之後,更容易和客戶建立信任關係。
再比如,良叔26歲首次創業,開了一家諮詢公司,當時公司只有3個人。
那時,我看過很多管理方面的書,自認為對管理很有「心得」,於是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方針。
現在看來,幾乎都是狗屎。
最可笑的是,每周要求大家開例會,一開2個小時,其實真沒什麼可說的,但是我總覺得這種形式要保留。
你想啊,一共3個人,有什麼事,平時一說就完了,為啥還要開會?
這就是一種「格式化認知」,把管理當成了一種形式,而忘記了管理的目的是什麼。
你可能會問我,如何破除「格式化認知」?
第一:多去經歷
這個過程最慢,但最可靠。你親身經歷過的事,往往會有更正確的認知。
第二:多和「反格式化的人」共事
雖然這種人不多,但確實存在,他們天生具有「反格式化」的能力。
這類人,也許性格不好,不容易相處,但是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曾經我的一個女領導,就是這樣的人。
她不愛看書,但是思辨力卻很強。所以,我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天賦,或者一種習慣。
最近一件小事,就可以體現她的這種「反格式化」能力。
我出來做培訓後,她請我給她的員工講課。
一般情況下,一天培訓6個小時,早上9:00—12:00,共3個小時;下午2:00—5:00,也是3個小時。
這是公認的模式,幾乎所有的培訓都是這樣,頂多也只是微調。
那個培訓是在周六,前一天她找我商量,可不可以10:00開始,畢竟周末了,大家可以睡個懶覺。
上到12:30,然後叫外賣,在教室裡吃,半小時吃完,13:00接著培訓,16:30結束。
她這種提法,我猛一下覺得很怪,格式化的認知是,上午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
而她卻給調整成了,上午2.5個小時,下午3.5個小時。
但是,這種做法又極其合理,員工可以晚來1個小時,還能提起半個小時走,員工很高興,我也覺得很不錯。
這本是件小事,卻體現了這位女領導的風格,她也是個很傳奇的人物,帶過很多機構,每次做的都很優秀,想必和她這種風格是分不開的。
我和她合作的幾年,耳濡目染,覺得自己的「反格式化」能力也長進了一些。
第三:多思辨
思辨就是和自己對話,提出一些反對的觀點,再讓自己回答。
當然,很多小事,你犯不著這樣。但在一些大事上,這就很重要了。
如果你還沒養成思辨的習慣,那麼,遇大事時可以先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為什麼要這樣?
不這樣行嗎?
那樣行嗎?
看起來就三個問題,其實挺難的,因為你是在和自己多年的認知體系搏鬥。
但是,養成習慣後,你一定會受益。
良叔曾當過產品總監,接任時,這個產品線已經虧損3年,換過4任總監。
我是銷售出身,並不專業,但是我可以思辨地想問題。
當手下拿著經營方案和我探討時,我問他:
我們現在的經營策略,和之前有什麼大的變化嗎?
他說,沒有太大變化。
我就問他,如果是這樣,前4任總監都沒扭虧,憑什麼我來了就能扭虧?
他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你看,這就是個起點,我沒有讓自己格式化下去,而是採取很多和以前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
最後,我成功了,那個產品線也贏利了。
這就是反格式化認知,帶給我實實在在的好處。
今天通過這篇短文,力爭簡單通俗地表達「格式化認知」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希望你有點收穫。
而且,寫這篇小隨時,突然想到另一個問題,公元前600年前後,出現了一批精神導師: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佛陀、老子、孔子......
那個時代被稱作「軸心時代」,因為他們的思想一直影響到現在。
可是,那時根本沒有形成體系知識,他們深邃的思想來源於哪裡?
答案只有一個:思辨。
也許這就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END-
陰冷的蓮花山 ——攝於2019年3月9日
作者簡介:
徐大維,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