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讀《薛譚學謳》後感500字
2023-10-14 19:45:20 4
從薛譚學謳這篇課文中你學習到了什麼知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薛譚學謳》後感1:
在薛譚告別老師的餞別宴會上,老師秦青演唱了一首感人的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聽了,自愧不如,主動向秦青認錯,並要求回到秦青身邊繼續學習,且「終身不敢言歸」。應該肯定,秦青唱歌技術確實很高,值得肯定,但是大千世界,畢竟還有比他唱得好的人。再說薛譚既是真心悔過,從此跟老師認真地學,技術一定會逐漸完美,為什麼「不敢言歸」呢?因此,我對薛譚德「終身不敢言歸」不敢苟同。
終身從師一人,很可能導致視野狹窄,不利於學識的豐富、事業的發展。我麼不排除老師中也有通才,但是,通才的數量肯定有限,甚至少之又少,鳳毛麟角,一生「從一而終」,很難得到全面提高,更遑論全面發展了。而且,即便孔子也並「無常師」,曾「師郯子」,還曾問道於老聃,如果不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哪會成為影響深遠的一代宗師?
再拿我們自己來說吧!我們都是從小學升入中學,將來還會考入大學。這個過程中,現在教育學科門類眾多,必須有許多老師教我們各種各樣的新鮮知識,如果只跟一位老師學,怎麼可能汲取到豐富的知識,獲得全面的發展?何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作為「賢不及孔子」的我們這些現代人,有什麼理由裹足不前、固步自封?怎麼可以不去遍訪名師、廣泛學習呢?
而且,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就是「學得生存本領、求得滿意職業、創得幸福生活」。這既是教育的目的——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學習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人的學習價值。正如居裡夫人曾說過的那樣:人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麼大,一定要達到目的。「終身不敢言歸」,真正做一輩子靠人養活的寄生蟲!一個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人,又何談回報社會、報效國家?這樣看來,薛譚「終身不敢言歸」確實是十分片面的。如果你不願意做一個永遠的寄生蟲,如果你不願意做一個兩腳的書櫥,如果你還想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那就要想著,該住手時就住手,適時的終止你的學校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吧。
讀《薛譚學謳》後感2:
乍一看《薛譚學謳》這則故意的寓意十分明顯,是勸人學習應該虛心,不要淺嘗輒止,說明了學無止境的道理。但是,如果細細品味,便會發現更多的啟示。
文中薛譚「終身不敢言歸」,從學習態度上來講,這種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可嘉,但是,薛譚只向一人請教,終身以一人為師,學不到更多的學習方法,沒有機會更好的提高。唱歌和其他本領一樣,靠的是自己多實踐、多鍛鍊,才會有自己的創建和發展。
但薛譚「終身不敢歸」這件事秦青也不是沒責任,薛譚之所以不敢言歸是因為自己求學終身未成才。像秦青這樣低的教學效率,是值得批評的。而且他應該鼓勵薛譚要博採眾長,多汲取眾人的優點,更多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社會實踐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並及時的改正、提高。
學習本來就是為了成才,成才後就要為國家,為民族做貢獻,但薛譚終身都在學習,就是學有所成,也沒有為國家做現貢獻,那再刻苦學習還有什麼用呢?
讀《薛譚學謳》後感3:
我讀過許多書,有趣味無窮的《十萬個為什麼》;有意味深長的《伊索寓言》;還有令人百讀不厭的《冰心散文》--------。但我最喜歡讀的是《薛譚學謳》這篇文言文,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字,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薛譚向秦卿學唱歌,沒有完全學會秦卿的本領,自認為全都學會了,於是就告別回家。秦卿沒有阻止他,卻在郊外的大道口擺酒送別,秦卿和著拍擊的樂器,唱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歌聲振得樹林裡的樹木顫動,就連天空中的白雲都停止了。薛譚聽後,發覺自己的才能和老師相差甚遠。薛譚向老師道歉並請求回來繼續學業,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
這個故事雖短,但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淺嘗輒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從小就酷愛讀書,勤奮好學。後來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國家建設時期,他從沒有間斷過學習,直到晚年仍沒有放下書本。被譽為「炸藥工業之父」的化學家諾貝爾,為了發明炸藥,他的一家付出了血的代價。在實驗中,他的弟弟被炸死,他的父親被炸成殘廢,他自己也曾被炸得滿身是血。但在科學的崎嶇的山路上,諾貝爾始終頑強地向上攀登,終於到達光輝的頂點。雖然炸藥已經成功,但他沒有取得一點成就就停止,而是繼續發明創造,共有129項研究成果。綜上所述,毛澤東之所以成為一代偉人,是因為他博覽群書,學無止境,他博大精深的學識為世人所不及。諾貝爾之所以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是因為他沒有像薛譚那樣有點成就便沾沾自喜,停步不前,更沒有像薛譚那樣做事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讀了這篇文言文我深受啟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以《薛譚學謳》為戒,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廢,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決不能剛剛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學習是無止境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成功,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