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不被稱為湯圓節(正月十五元宵節)
2023-10-15 05:48:36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習俗,馬上又是元宵節了,你家湯圓準備好了嗎?
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很多做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從宋末元初時,湯圓就已成為元宵節重要的應節食品。那麼,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呢?
農曆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國各地都有一個共同的風俗,幾乎家家都要吃元宵,也就是湯圓。
民俗專家認為:在煮湯圓時的時候,開鍋之後湯圓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寓意著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的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再者,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表示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同時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中「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1、炸湯圓
將油燒熱,把用糯米粉製作的湯圓輕輕滑入油中炸,待炸至金黃色後用漏勺將湯圓撈出,用廚房紙淨多餘的油分。炸湯圓皮酥裡糯、香甜可口,和傳統的湯圓相比,能帶來不少新鮮感。
2、鍋貼湯圓
鍋中放油,將湯圓放入,改小火,待一面煎定型後,翻面煎另一邊,也煎至定型。加少許水,改大火,加蓋,水開後改小火,待鍋裡水快要幹時,多翻面。煎至水幹後,多煎一會,煎至兩面脆黃。
3、拔絲湯圓
湯圓從冰箱拿出不用解凍,鍋中倒入足量的油,油5成熱後分批放入湯圓,並用筷子撥開防止粘連,用小火慢炸至湯圓微金色後撈出。
鍋中留少許底油,放入白糖用中火熬成金棕色較黏稠的糖漿,放入炸好的湯圓迅速翻炒,直至糖漿均勻地裹在每粒湯圓上迅速裝盤,並趁熱食用。
4、幹吃湯圓
把糯米粉、調和油、玉米澱粉、椰子粉、牛乳、元貞糖放入碗裡攪拌均勻到無顆粒,水開後蒸20分鐘,冷卻後放入保鮮袋冷藏20分鐘。用保鮮膜裹著糯米糰,壓平後加入紅豆沙,包裹圓即可開吃!
5、湯圓水果撈
話梅切小粒,李子、香蕉、西瓜都切丁,鍋裡放水燒開,水開後放湯圓煮熟撈出放涼,容器內放酸奶,放入晾涼的湯圓,然後放水果丁,最後放話梅,上邊擠上適量藍莓醬即可,做好的水果撈放冰箱中冷藏一會,冰冰涼涼的效果會更好。
吃湯圓的好處1、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
2、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
3、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者。
5、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當然,元宵節除了吃湯圓外,其他習俗遠不止這些,並且大部分都在後世加以增加和改進的了,但其目的都是為了增添喜慶的氣氛和豐富人們的娛樂活動。
【關注「小湯山蔬菜」為大家更新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