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讀後感600字
2023-10-14 21:30:09 1
《最好的告別》是一本關於衰老與死亡的書籍,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下面是整理提供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最好的告別》讀後感一
生活中,談生、談備孕、談育幼、談如何活得更快樂長久的書比比皆是,市場也非常龐大。但是,談病、談衰老、談如何面對老病死的書少之又少,好奇書中的內容,決定買來看看。書的作者頭上的光環也足夠吸引你讀一讀這本書。阿圖·葛文德是印度裔美籍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柯林頓、歐巴馬兩屆美國民主黨政府醫改顧問。這些頭銜只是作者實力的一部分體現,其實阿圖在整本書的措辭行文中流露出的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目睹工作生活中各類人臨終之苦後的理性反思、勇敢面對的精神是最讓人流連的。
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醫療行業受各種商業利益的驅動,醫務工作者因醫患關係被束縛手腳,家屬對於現代醫學抱有的過高估計,病人因缺乏正確引導而不能認真思考自己的本真需要,這一切讓這本書的問世,可謂雪中送炭。
中學時看到魯迅棄醫從文,不能理解,總以為解除病痛要比醫療精神來的更切合實際,因為病痛才是切膚之痛。但是,長大後才知道,疾病的產生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長期的情緒焦慮,因為科學分析早已證明,免疫力是直接受人的情緒左右的。醫術只能拯救人的身體,文學卻可以醫治人的思想。無論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皇帝內經」還是現代西方醫學,醫心才是本質,無論對於疾病的預防本身、還是對於疾病的治療、對待生死,解決思想意識問題,才能夠警醒人們在揮霍健康時的肆意、人們在面對「苦」時候的彷徨、人們在面對死亡時的失措。當然,社會政府也需要加大對臨終關懷機構的重視和設立,提供一個體面養老的場所。
書中引用了很多科學發現,「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經過薩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蘿拉·卡斯滕森研究發現。隨著變老,人們根本沒有變得不開心,而是隨著年歲增長,快樂程度提高。他們比年輕時更少焦慮、壓抑和憤怒。生活是一種技能。老年的平靜和智慧是在時間歷程中實現的。」這一點可人讓人不在懼怕,變老。的確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應了中國一句俗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書中提到從醫者的責任。「我們從醫者的責任,是按照人類本來的樣子對待病人。醫學的存在是為了抗擊死亡和疾病,死亡是我們的敵人,但是這個敵人擁有優勢力量,註定是最後的贏家。在異常無法獲勝的戰爭中,你不會想要一個戰鬥到全軍覆沒的將軍。你不回想要一個喬治卡斯特,你需要的是一個羅伯特李,一個既懂得怎樣攻取能夠贏得領土,也知道無法制勝時如何投降的人,一個明白如果全部所謂就是苦戰到底則會造成最大損失的人。」這些我們老祖先也早已經說過,比如老子《道德經》裡的「道法自然」;比如李汝珍《鏡花緣》中的「盡人事、安天命」。這些都需要醫生、患者和家屬的真正的愛心與理性。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來作為文章的結尾。「勇氣是面對知道需要害怕什麼或者希望什麼時體現的力量,而智慧是審慎的力量。」願勇氣和智慧成為人類的兩翼,護送每一個人到達想去的地方。
《最好的告別》讀後感二
這是一本關於衰老與死亡的書,讓所有人恐懼的命題,這兩者所帶來的陰影同時也迫使人去思考終極的哲學問題:關於人生的意義、個人對於人生的期望、怎樣取捨、怎樣保留對於生命的控制。
即便在少年時期,衰老和死亡對於我們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無可避免地,我們幾乎都經歷過親人離去的過程,有時候這過程甚至至為漫長,即便只是旁觀,也能夠隱約感受到那種痛苦。
在80歲之前,我外婆始終是整個家庭的掌控者,她獨力支撐,一手帶大了三個女兒,在女兒成人之前,她的收入就是家裡的所有經濟來源,她也習慣於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即使成年之後,她也習慣於按自己的要求規範女兒們的行為,甚至包括晾衣服的方式、換衣服的頻率、吃飯的坐姿等,最喜歡給孫輩們講的是二十四孝裡割肉求母的故事。後來衰老逐漸剝奪了她外出的能力、自己洗澡的能力,她對零食的熱愛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也變成了一種經常無法被滿足的任性要求。
後來每一次見她,我都更多地感受到她正在失去對生命的控制:她不能再到門衛那裡參加每天下午兩點的牌局;她不再出門,女兒們來選擇用輪椅推她出門溜達的時機;她喜歡的甜食沒能吃完就會被拿走;她後來用上了尿不溼,在每次弄髒床鋪的時候都羞愧得像做錯事的孩子……
而我的記憶裡,還是70歲時拄著拐杖在廚房裡指揮女兒們置辦宴席的外婆,即便只是一次家宴,她也帶出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勢,那時候的她,眼睛裡面是有光的。今年,96歲的她住進了醫院,醫生對於她超出正常指標數十倍的血樣檢測結果無能為力。住院一周以後我外婆堅決要求出院,她幾乎近於哀求地不斷催促我媽媽去問小姨,能不能讓她回家去,躺在她自己的床上。小姨當著她的面點頭,外婆才露出了她入院以來的第一個笑容,她緊繃的神經一下子鬆了下來,疲憊而寧靜地躺在床上,像一個瞌睡的嬰兒。
儘管回家以後她的情況時好時壞,她糊塗的時候甚至誰也不認識,但在短暫的清醒的時間裡,她從未後悔過自己離開醫院的決定,她很高興是所有家人陪著她離開醫院,我們也都很清楚她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一定是在她熟悉的床上,一定會有人握著她的手。
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太過於關注結果,醫學的作用僅僅局限於延長生命,而不是給予安慰和陪伴;我們太執著於問題得以被解決,而忽略了這一過程中所要經歷的痛苦。
我並不能像一個年邁或瀕死的人一樣,深切地體會獨自等待最黑暗一刻來臨的孤獨。但我很清楚人類對於自己掌控人生的需求。在人只能聽任他人擺布的時候,總是驚疑憂懼或是歇斯底裡的,就像嬰兒在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大聲啼哭,少年倔強時總是以決絕的姿態對抗,不惜與全世界為敵。青春期的叛逆只是一場鬧劇,回過頭去看,激烈反抗的都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時,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可能並不是真的想要穿著破了洞的牛仔褲耀武揚威,並不是想頂著非主流的亂發抽一根煙。想來,任何時候我們都只是在變換著方式喊「我在這啊!」,只是希望那些我們在乎的人能夠轉過頭來看一看,哪怕他們對我們的困境也無能為力,但是試圖理解並試圖給你你想要的,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是最好的安慰了。
如今突出的醫患矛盾也好,城管和小販的矛盾也好,其實都和人類面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慌類似,人生之中的困境無處不在,儘管有各種為了規避風險而存在的制度,儘管社會努力去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和黑暗面,很多人還是常常忘記了,處於矛盾中心位置的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小販和病人處於弱勢,他們更需要被傾聽,被理解,被需要。任何職業的實質其實都一樣,都是為人或社會提供服務,社會又是人的社會,所以即便從事專業技術行業,其核心還是關注人的發展和需求。即便不用直接和人打交道,如果在專注於技術精進和達成目標的同時,能關注到消費者、使用者或接受服務者的感受,能嘗試理解並設法改善對方的體驗,必然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作為翻譯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時常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與文化,甚至翻譯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別人理解並接納對方的不同,所以這份職業給予我更多的可能,先更多地了解,再理解和轉達。甚至肢體語言和表情上的細微差別都能帶來情感交流結果的明顯差異。
書中寫道:「當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他們就不再要求太多。他們不再尋求更多的財富,不再尋求更多的權力。他根據自己的優先順序作出選擇們只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被允許保留塑造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權利——,維持與他人的聯繫。」人在最後時刻想要留住的才是對他最重要的,所以情感上的需求,特別是平等、尊重與理解才是最能觸及人心的部分。放到職業上來說,不企圖控制,不降格以求,不居高臨下,而是了解、信任、關懷,然後再加上勤奮和用心,就能夠改善用戶體驗。對於設計,書中也有特別獨到的解釋:設計追求的理念是:有價值的生活是可以創造的。創造性地工作,和智商關係不大,更多在於能否觀之於微,而觀察力這回事,重點在於是否願意在乎他人的感受。任何發明,不也都是為了方便人類的生活而出現的嗎?
用我很喜歡的一部德國電影結尾,《腦中蜜》裡的小女孩問得了阿茨海默症的爺爺,生這種病是什麼樣的感受,爺爺傷感地說,就像是啊,像是腦子裡進了蜂蜜,然後所有東西都黏到一塊兒去啦。人生常常讓人充滿了無力感,可是如果有人真的願意了解你的處境,在乎你的感覺,哪怕是老年痴呆這麼可怕的事,也能心甘情願用蜂蜜的甜美來形容,讓彼此都多一點坦然面對的勇氣吧。
《最好的告別》讀後感三
最近看到財新網的一篇文章《建言「十三五」人口政策:放開生育刻不容緩》。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討論在全國上下沸沸揚揚,所謂的二胎概念股也是扶搖直上。中國目前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57%(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已是世界人口增長最慢的國家之一,如果計劃生育的政策繼續下去,不用多久人口將會轉為負增長。即使現在開放二胎,也很難想像人口的增長率會立刻增加起來,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一對夫妻上面頂著四個老人,面對著不斷上漲的房價和競爭壓力,誰會願意多撫養幾個小孩。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人口結構一直處於一個金字塔形,目前正處於一個紡錘形,很快就要變成令人擔憂的倒三角形。不管我們是否願意面對,都很有可能要進入一個老齡人口為主的社會。如何面對死亡,不會是個人或者家庭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所要面對問題,該如何為龐大的老齡人群養老送終?
在這個時間點上看了BeingMortal(最好的告別)這本書。阿圖.葛文德作為一個外科醫生,同時也是患者的家屬,親眼目睹了眾多病人,也包括自己的父親由生病到離開的過程。他婉婉道來美國養老行業的發展和變化,並與印度傳統的方式進行比較。
美國從療養院漸漸發展過來,目前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養老體系和臨終醫療體系。這些國人目前還無法享受到的福利和服務,在阿圖.葛文德眼裡是有眾多弊病的,也正是他這樣的人在不斷促進著這個行業的發展。我們需要真正的去了解老人還有臨終病人需要的是什麼,什麼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
國內並非沒有啟動養老產業,就拿養老地產來說,多家地產商和保險商已經在布局。但目前這些企業行為的養老地產無一例外的是針對高端人群。對於普通人群來說,老人們往往是傾其所有才能給子女湊夠買房的錢,微薄的退休金根本無法支付目前商業的養老社區費用。人口結構也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社會從事生產、經濟發展、教育下一代的人口都不夠,很難對養老行業投入太多的人力。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至少要先重視這個問題,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由於巨大的人口數量,中國需要的解決方案可能會與美國有較大的差別,多多借鑑他人的經驗也有助於我們少走彎路。
在我看來,至少善終服務(Hospiceservices),也叫做臨終關懷,是一個有益的方向。雖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能夠節省大量的醫療和社會資源,並讓更多的老人在生命的末期有更高的生活質量,在離去的時候更有尊嚴。據我自身的了解,目前少有醫生和護士願意從事這個方面的工作,既沒有很高的收入,也不受重視,很多醫院的老年科只是一個擺設,這樣的狀況必然不應該持續下去。
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可能也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改變,當子女沒有時間照顧老人,而老人又無法自理時,現實會推動著觀念的改變。養老社區在中國如何發展,如何才能夠既保證了老人的需求,讓大部分人能夠負擔得起,又讓運營企業能夠盈利,可能還需要政府的一些支持,比如說在土地資源上的優惠或者額外的補助。
醫生擁有目前這種「起死回生」的能力的時間並不是太長,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醫生很多時候只能夠安慰患者,大多數的死亡還都發生在家中。人類不過在醫學技術上向前邁了小小的一步,卻從未停止對於永生的追求,前段時間還看到女作家冷凍遺體50年這樣的新聞。人類創造出來上帝,仿佛就是要給自己一個追求的目標似的。我們不過是凡人,確總是想要逃避這個事實。
生存和生活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條腿,我們先邁出「生存」這條腿,接下來要做的不是繼續把「生存」這條腿往前挪,而是讓「生活」這條腿也跟上。在我臨終之前,想要的絕對不是帶著各種插管多活上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