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00字
2023-09-23 22:26:55 2
這本書是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寫的。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提供《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1篇: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書中例舉了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開啟了一個窗口,使人看到了教育的一些奧秘,那就是多讀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當你需要將一種東西表達出來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心裡好象裝了好多的東西,這就是知識的儲備。我們常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可見讀書與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多麼的密切相關。
一、讀書與教育
在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師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麼他的「聖賢書」也是教不好的。讀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會使我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在教學生活中,也能應付一切,可遊刃有餘,而不會將工作當做一種負擔,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才能讓知識成為「源頭活水」,才能從根本上豐富知識的儲備,才能隨時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讀書的過程,也是填充教師的職業底氣、練就育人的職業本領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只有做到了堅持讀書,做到了以書為友,讓讀書真正成為習慣,才能用一生來備課。
二、讀書與文化修養
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來自哪裡?——來自讀書,來自不斷地學習。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的言談舉止反映著一個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個人的修養,更反映一個人的內涵,更標誌著一個人的品位。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宋代歐陽修讀書講究「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魯迅把讀書比作海綿裡擠出來的水。如果我們不讀書則如無本之腐木,無源之死水,教學生命不會長久。只有不斷地讀書,才不至於言語乾癟,言之無物,才不至於產生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的尷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要利用一切閒餘去廣泛涉獵。要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擠出時間,見縫插針,捧書靜讀。倘能如此讀書,我們的知識何愁不淵博深廣,資源何愁不源源而來,教學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談吐之間定會口吐珠玉,妙趣橫生,教學定會心應手,揮灑自如。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讓教師都成為翩翩學者,謙謙君子,讓校園溢滿書香。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我們要讀盡天下好書,養足人間正氣,讓我們盡情地讀吧,讓生命因讀書而精彩,讓課堂因讀書而彰顯華彩。
第2篇: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人類進入21世紀,書籍——這一古老的傳媒似乎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人們越來越不喜歡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來越強,為考試而讀,為作文而讀,為娛樂而讀,我們已越來越欣賞「快餐式」的文化,而我們的文化底蘊也變得越來越淺薄。
我利用近兩年的時間,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該書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實生動。讀完之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是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談淡教師的教育素養》等,因為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看了後,對我幫助很大。在這裡我談一談自己讀後的感受與啟發。
一、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體諒學生的苦衷,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問題。你只有去體諒學生,以他的苦為苦,你才能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將他作為提高你教育業績的工具。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是說你體諒他的苦衷,你就會盡力去除那些能導致他苦衷的方法。這些方法因為讓學生極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學或不藝術的。你體諒學生的苦衷,你被學生從心底裡接受了,你就握著一把鑰匙,一把讓學生學業成功,也同時讓你事業成功的鑰匙。其中這句話最值得我們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手段,寬容是精神,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凡事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見解、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如果我們與任何獨立獨行或標新立異的人無法溝通,那麼我們沒有學會寬容。我們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要具有寬容精神。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師要學會敬畏
我們教師敬畏什麼?要敬畏真理。學校是傳達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師生間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變為現實。教師要敬畏權威。一所學校裡有多個權威代表一所學校的實力。敬畏權威很重要,敬畏權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賢,意味著對權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寬容。學校應有權威的氛圍,才能催生出眾多權威。教師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華。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生命體,即使你看到的學生再厭惡,你也應把他視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愛每個孩子。學會敬畏的人,格外謙遜,格外自足。
四、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我們往往通過外部手段讓學生讀書,這些外部手段合起來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評、教育、幫助、指導、訓練、懲罰的辦法來逼,或用表揚、獎勵、哄騙、引誘的方法來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卻沒有長效。最持久的辦法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力量。對知識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沒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學習
我認為學校要形成師生共同學習的特色。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在許多方面,師生之間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條件的,如果教師和學生都作為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則師生同時面對知識,才可能平等起來。師生共同學習,是一種氛圍。教師和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就會激發起很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下,教學才會更有效。師生共同學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課堂組織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師生的共同學習對教師課堂控制方式是個挑戰。
六、教師應當與書籍結下「終生之緣」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天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些問題.我尋找答案。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創造、自我提高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
七、教書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