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拔結構及其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4 03:09:35 1

本發明關於一種插拔裝置,特別雙傳輸界面的插拔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時代的進步,提供用以傳輸的界面越來越多,如USB2.0、SATA6Gbps及IEEE 1394,一電子裝置通常是單一設置一傳輸埠,並且如薄型化的電子裝置,更不具有多餘的空間設置其他傳輸埠。
然而,現在傳輸界面越來越多,並且提供越來越快的傳輸速度,但傳統的傳輸界面亦有其需保留的目的。參圖1所示,軍工規的電子裝置8』多為單一傳輸界面,因軍功規的電子裝置對於防水、防塵及電磁幹擾(EMI)規格的要求較高,並且其體積的限制,且連接方式多以整體機子進行插拔。因此為符合現今傳輸要求,又保有原傳輸界面的軍工規電子裝置為業界所欲追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提供雙界面的插拔結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插拔結構,應用於一電子裝置,用以可拆卸地電性連結一本體裝置,電子裝置包括一殼體。插拔結構包括一蓋板及一電路板,蓋板設有一第一傳輸埠及一第二傳輸埠,第一傳輸埠及第二傳輸埠並列於蓋板。電路板設置於蓋板及殼體之間,連接於第一傳輸埠及第二傳輸埠。
於一實施例中,該電子裝置為一強固型電子裝置。
於一實施例中,該二傳輸埠包括一第一傳輸埠及一第二傳輸埠,該第二傳輸埠包括一對傳輸接點、一對接收接點及一第一接地接點,該接地接點設置於該對傳輸接點及該對接收接點之間,該對傳輸接點、該對接收接點及該第一接地接點大致設列呈一直線。
於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傳輸埠還包括一對第二接地接點,該對第二接地接點設置於該對傳輸接點及該對接收接點的外側。
於一實施例中,該蓋板設有一固定點,該固定點設置於該第一傳輸埠及該第二傳輸埠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該電路板包過一第一電路板及一第二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對應該第一傳輸埠,該第二電路板對應該第二傳輸埠。
於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傳輸埠包括一對傳輸接點、一對接收接點及一對接地接點,該對接地接點設置於該對傳輸接點及該對接收接點的外側。
於一實施例中,該對傳輸接點包括一傳輸正極及一傳輸負極,該對接收接點包括一接收正極及一接收負極,該傳輸正極及該傳輸負極之間距為2.3-2.5mm,該接收正極及該接收負極之間距為2.3-2.5mm。
於一實施例中,該傳輸正極及該傳輸負極之間距為2.4mm,該接收正極及該接收負極之間距為2.4mm。
於一實施例中,該對傳輸接點及該對接收接點的直徑為0.9-1.1mm。
於一實施例中,該對傳輸接點及該對接收接點的直徑為1mm。
於一實施例中,該對傳輸接點、該對接收接點、該第一接地接點及該對第二接地接點之間距為3.6mm,該對傳輸接點、該對接收接點、該第一接地接點及該對第二接地接點的直徑為1.6mm。
於一實施例中,該新增傳輸界面為USB3.0傳輸界面。
於一實施例中,該蓋板設有一固定點,該固定點設置於該第一傳輸埠及該第二傳輸埠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傳輸埠為USB 3.0。
於本發明還提供電子裝置,設有如前述的插拔結構。
通過上述實施例,本發明插拔結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通過蓋板設置原始傳輸界面及新增傳輸界面,使得設置插拔結構的電子裝置可以現有的空間滿足原有信號數據傳輸外,另外又增加新的傳輸界面。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插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電子裝置及本體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插拔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插拔結構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插拔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插拔結構的實驗圖表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插拔結構的實驗圖表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插拔結構於第二實施例的正面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插拔結構11』
蓋板10
第一傳輸埠11
第二傳輸埠1212』
傳輸接點121121』
傳輸正極121a 121a』
傳輸負極121b 121b』
接收接點122122』
接收正極122a 122a』
接收負極122b 122b』
第一接地接點123
第二接地接點124
接地接點125
固定點13
電路板20
第一電路板21
第二電路板22
電子裝置8
殼體81
本體裝置91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於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發明將全面和完整,並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對它們的重複描述。
所描述的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結合在一個或更多實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許多具體細節從而給出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意識到,沒有所述特定細節中的一個或更多,或者採用其它的方法、組元、材料等,也可以實踐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其它情況下,不詳細示出或描述公知結構、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發明。參圖1、2所示,本發明提供一插拔結構1,可應用於一電子裝置8,通過該插拔結構1可拆卸地電性連結一本體裝置9,令電子裝置8及本體裝置9可互相傳輸數據、充電。於本發明實施例中,電子裝置9為一平板電腦,本體裝置9為一電腦,並不以此為限。並且本發明的電子裝置8為強固型電子裝置,符合軍工規的規範,電磁幹擾(EMI)規格、防水及防塵的規格要求較高。電子裝置8包括一殼體81。於此特別說明,軍工規一般泛指其產品運用在比較嚴苛或特殊的環境,或是滿足特定的使用者需求來做的設計,並非限制於軍用。
參圖3、圖4及圖5所示,插拔結構1包括一蓋板10及一電路板20,電路板20設置於蓋板10及殼體81之間。蓋板10包括二傳輸埠,即一第一傳輸埠11及一第二傳輸埠12,第一傳輸埠11及第二傳輸埠12並列地設置於蓋板10。第一傳輸埠11為一原始傳輸界面,第二傳輸埠12為一新增傳輸界面,原始傳輸界面為舊有電子裝置8既有的傳輸界面,如:USB 2.0、IEEE…等,新增傳輸界面為USB 3.0,令插拔結構1能同時支持原始及新增的傳輸界面,並且於電子裝置8以現有的空間滿足原有信號數據傳輸外,另外又增加新的傳輸界面。並如前述,軍工規的電子裝置8與消費型產品的差別為對防水、防塵的要求,因此一個蓋板10設有第一傳輸埠11及第二傳輸埠12,使得電子裝置8於插拔 過程中,減少水、塵進入殼體81的機會,使用者可手持電子裝置8,將整個電子裝置8與本機裝置9進行插拔。
參圖3、圖3及圖5所示,蓋板10設有一固定點13,固定點13設置於第一傳輸埠11及第二傳輸埠12之間,令第一傳輸埠11及第二傳輸埠12於插拔時,其應力分散,減少蓋板10的位移。電路板20包括一第一電路板21及一第二電路板22,第一電路板21對應設置於第一傳輸埠11,第二電路板22對應於第二傳輸埠12。
參圖4所示,於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傳輸埠11包括一對傳輸接點121、一對接收接點122、一第一接地接點123及一對第二接地接點124,該對傳輸接點121、該對接收接點122、第一接地接點123及該對第二接地接點124大致設列呈一直線。該對傳輸接點121具有一傳輸正極121a(TX+)及一傳輸負極121b(TX-),該對接收接點122具有一接收正極122a(RX+)及一接受負極122b(RX-),第一接地接點123設置於該對接收接點122及該對傳輸接點121之間,該對第二接地接點124設置於該對接收接點122及該對傳輸接點121的外側。換句話說,第二傳輸埠12的排列如下,第二接地接點123、傳輸正極121a、傳輸負極121b、第一接地接點123、接收負極122b、接收正極122a及第二接地接點123。接地的接點設置於傳輸接點121及接收接點122之間,將蓋板10及電路板20的靜電導掉,令插拔結構1具有防靜電的功效。上述接點皆為工業化液晶聚合物(LCP)製成。
參圖4所示,傳輸正極121a、傳輸負極121b、第一接地接點123、接收負極122b、接收正極122a及第二接地接點123之間的間距為2.3-2.5mm,於本發明實施例中,較佳地為2.4mm。上述各接點的直徑為0.9-1.1mm,較佳地為1.0mm。於本發明實施例中,傳輸接點121、接收接點122、第一接地接點123及第二接地接點124為pogo連接探針,本體裝置9同樣為pogo連接探針。
參圖7所示,當傳輸接點121及接收接點122之間的間距為2.4mm,直徑為1.0mm,於7.5GHz電流前去強化(de-emphasis)低於-27dB,符合USB3.0Spec的規範,Spec規範是2.5GHz的電流以前基於-27dB,3GHz~7.5GHz的電流時,低於-23dB。
再參圖8所示,當傳輸接點121及接收接點122之間的間距為2.4mm,直徑為1.0mm,通過打信號,第二傳輸埠12反射回來看到的阻抗,在75ohm~105ohm之間,符合USB 3.0的規範。
參圖9所示,於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插拔結構1』的第二傳輸埠12』設有一對傳輸接點121』、一對接收接點122』及多個接地接點125,上述接點排列呈兩排,上排排序為為一接地接點125、傳輸負極121b』、接收正極122a』、一接地接點125,下排排序為一接地接點125、傳輸正極121a』、接收負極122b』、一接地接點125,上排及下排交錯,上排及下排的接點中心之間距為2mm,上排的各接點之間距為3.6mm,下排的各接點之間距為3.6mm,並且各接點為的直徑為1.6mm。
綜上所述,可得知本發明插拔結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通過蓋板設置原始傳輸界面及新增傳輸界面,使得設置插拔結構的電子裝置可以現有的空間滿足原有信號數據傳輸外,另外又增加新的傳輸界面。
本實施方式僅例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為避免贅述,並未詳加記載所有可能的變化組合。然而,本領域的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上述各模組或元件未必皆為必要。且為實施本發明,亦可能包含其他較細節的公知模組或元件。各模組或元件皆可能視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兩模組間未必不存在其他模組或元件。
需注意的是,上述僅為實施例,而非限制於實施例。譬如此不脫離本發明基本架構者,皆應為本專利所主張的權利範圍,而應以專利申請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