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000字
2023-09-23 23:26:05 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這本書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一
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採訪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作者—教育專家尹建莉,尹建莉曾經做過教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我有幸聆聽了她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之談。然後又認真拜讀了她的作品,書中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書中還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這本書還告訴你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你怎麼教孩子做人,教你怎麼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書中總的分成七大點進行講解:1.如何提高愛的質量2.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5.做家長應有的智慧6.小事兒就是大事情7.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尹老師的觀點是:「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摘錄書中一段。
剛上學的一段時間裡,圓圓對寫作業感到很新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那神情就像對待剛買回來的一個洋娃娃似的。時間稍長,她就失去新鮮感了。回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當我們發現已經有好幾天,圓圓都是需要我們提醒才去做作業時,就決定以後連提醒這句話也省了。我和她爸爸達成默契,我們裝作完全忘掉寫作業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憑她玩夠了再去寫作業。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亂了。有一天回家後,她一直沒寫作業。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又看會兒電視。到了已洗臉刷牙,躺床上要睡覺時,才想起今天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我和她爸爸其實早就著急了,但我們一直裝著沒注意她的作業問題。這時我們才做出和她一樣著急的神情,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我們說這話時,只是表示了微微的驚訝,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怪啊,她哭,就說明她已經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批評的口氣說「你怎麼能忘記寫作業呢,現在著急了吧!」孩子就能從中聽出「你真不像話」、「活該」的意味,她就會忘記自責,開始對抗家長的批評。我們親親她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聽我們這樣說,圓圓停止了哭泣。父母這樣理解她,可能給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緒平靜了不少。她爸爸心裡早就著急了,這時不由自主地說,那就晚睡一會兒,趕快寫吧。看得出圓圓當時已困了,她聽爸爸這樣說,有些不情願,表現出發愁的樣子。
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
我趕快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圓圓當時面臨的不外乎這幾種選擇。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後一種選擇不合適,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剛上小學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學前班或幼兒園布置作業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損害,他是不會同意不寫作業的。每個學齡兒童心中都有對作業的責任意識;還有自尊和對老師批評的懼怕,這些讓他不會隨便放棄作業。圓圓當時雖然想睡覺,但可能是她覺得不寫完心裡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我們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她無可奈何地下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說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寫,要到客廳寫,可能是覺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覺的願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沒說什麼,只給她找個小凳,讓她到茶几上寫,我們就各自幹各自的事去了。
過了一小會兒我們也該睡了,洗漱完後,我過來看了一下圓圓。她剛剛寫完語文和英語,數學還沒寫。我說: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了自己回房間睡覺吧。平時她睡得早,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這時,她抬起頭,有些嫉妒地說,為什麼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就是小孩有作業!我們被逗笑了,說我們其實也有作業,爸爸要畫那麼多圖紙,媽媽要寫那麼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作業,也必須要按時完成。並說我們可不願意沒作業,沒作業就下崗了。寫作業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實也明白,就不用給她講了。我們又親親她的小臉蛋,像平時一樣愉快地跟她打過招呼,就回自己房間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廳寫作業。我們假裝關燈睡了,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圓圓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鐘,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我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在這裡我想提醒家長們,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接下來幾天,圓圓回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們心裡很高興,但沒有很誇張地表揚她,只是淡淡地告訴她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應該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對她的滿意。
在做家長應有的智慧這一章節中,尹老師說:家長掌握著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線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尹老師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主張「不管」才是最好的「管」,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記過簿會固化孩子的缺點,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學會正確的表揚方式,具體和有比較,多做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
不做穿西裝的「野人」,因為暴力教育只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只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不是穿了西服就變成紳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學習,需要學會如何愛。學會愛是個很大的命題,需要慢慢去學,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罵孩子,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在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這一章節中,尹老師的的觀點是:孩子天生不會說謊,造成孩子說謊的一個原因就是「壓力」,即家長比較嚴厲,對孩子的每一種過錯都不輕易放過,都要批評指責,甚至打罵;或者是家長太強勢,說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體恤孩子的一些願望。這些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經常性地緊張和不平衡,他們為了逃避處罰、達成願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說假話。
尹老師認為:孩子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至於偶爾的「過錯」給孩子自己及家長帶來的時間、經濟等方面的損失,算作培養孩子成長必交的學費,可以換回他的成長、成才、成功。他拆壞了一輛新買的玩具汽車,可能就此激發了製造一架太空梭的興趣和潛能;今天炒糊一鍋菜,明天就可能出個烹飪高手。建立正確的兒童觀,用期許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闖禍」行為,就會感到它們是良機而不是壞事。這樣的心境下,你內心還會有「火」嗎?。
尹老師認為:課外閱讀很重要,她把課外閱讀比喻成「魔杖」,它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出平淡;哪怕是寫作業速度,一般來說他們也比那些閱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
家長朋友們,讀一讀這本書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哪怕對你只有一點點啟示,也是值得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二
「人,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的學習。」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當參加工作、結婚、生子這一系列的事情都相繼發生後,我敢說我從沒有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書。假期又要完成讀書任務,該讀一本什麼書呢?我煞有介事地跑到書店。選選本專業的吧,說實在的,教學那類的專業性與理論性很強的書,我真的沒有勇氣去選,因為我真的是不喜歡,怎麼辦呢?忽然一本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吸引了我。我只翻看了幾頁,這本書就帶給我不小的震撼。「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段貌似平凡、實為哲理頗深的引子,驅使我下定決心把它買回家並作為我假期必讀數目之一。接下來的幾天,我幾乎是廢寢忘食地讀完了作者尹建莉的這篇大作。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愛的質量。
2.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5.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6.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點講得都很詳細,作者通過自己接觸的實例,把教育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教我們用哪些方法去解決教育的問題,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傷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純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家長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家長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凡事讓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地學會做事,結果是不再犯錯。
作者在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徵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線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有時,我的脾氣略顯暴躁,失控時總是對孩子施以拳腳。我們兒時的教育,多數都受到過父輩拳腳的教育。可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孩子不該再接受20世紀父母那種煞費苦心卻失敗的教育。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們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當我們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是否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
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定有一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兒經驗無私地奉獻給讀者,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了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從而培育出聰明、健康、活潑、富有愛心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