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納仕摩託怎麼樣(嘉納仕在埃及造摩託)
2023-09-24 04:47:28 2
嘉納仕在埃及的工廠。受訪者供圖
嘉納仕埃及工廠裡,工人在打磨零件。 受訪者供圖
埃及首都開羅近郊,「十月六日城」坐落在一片沙漠中。這座衛星城於上世紀70年代為緩解首都人口壓力而興建,距開羅最快25分鐘車程。
在這座城市的國家工業園內,閃現著奔馳、寶馬、奇瑞、美的等跨國企業的身影。距離美的、奇瑞工廠1公裡外,廣東嘉納仕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嘉納仕」)的摩託車廠已運營了6年。
在眾多跨國巨頭中,嘉納仕並不起眼,但它濃縮著中國民企在海外奮鬥的歷程。「我們從純外貿起家,延伸到整線、服務輸出,最後開啟海外合作建廠,到如今佔據埃及摩託車市場最大份額,是一步步『走出去』的。」企業總經理張彬說。
嘉納仕的非洲外派人員都親歷了「拓荒」的每一個階段。他們住過停水停電長達半個月的房子,也度過了3個人拓展一個國家市場的草創時期。他們目睹過非洲貧窮國家黃沙漫天的原始落後,也見證了埃及這樣的新興市場基建火熱、新城不斷的勃勃生機。
他們說:「投資非洲要看機緣。更重要的是,這片大陸機會很多,但你得能吃苦。」
撰文:吳欣寧 華聲宇
統籌:張培發 葉潔純 吳欣寧
跳出「紅海」
用林申(化名)的話來講,把工廠開到埃及,是被「逼」的。
林申負責嘉納仕市場拓展,並全程參與了埃及工廠的建設。他見證過中國摩託車市場的輝煌時期。上個世紀末,摩託車充斥在中國大街小巷,是人們代步的主流工具。然而,經濟發展的洪流裹挾著交通工具的迭代,加上禁摩令,摩託車早在很多城市銷聲匿跡。
「與最高峰的2000年比,現在國內摩託車市場容量萎縮了三分之二。」林申說,這幾年摩託車主要市場已經轉移到了非洲、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在那裡,工業化與現代化剛起步,摩託車仍然契合了主流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
但即使轉移了區域市場陣地,林申發現,生意仍然很不好做。在中國,摩託車設計、製造、銷售的門檻並不高,導致「競爭太激烈了,你能造一臺出口,人家也能」。
關稅則是另一大現實問題。很多國家對進口的摩託車會徵收很高的關稅,導致整車出口難以為繼,讓本就利潤稀薄的摩託車出口生意愈加艱難。
找到一條既能攤薄成本,又能突顯差異化優勢的新路,迫在眉睫。
早在2008年,林申就開始嘗試尋找一種能讓企業更深層次嵌入海外產業鏈的方式,而不僅僅是向海外輸出產品。他開始在全球找機會,並在印尼、阿富汗嘗試輸出設備、技術,以此獲得和客戶更深度的合作。
然而,這仍未完全滿足企業對挖掘一條附加值更高的全球市場拓展路線的需求。這呼喚更具顛覆性的轉變。
經他人介紹,林申對接上了幾個埃及本土商人和在埃及的中國商人,發現大家都有合作建廠的意願。「埃及這個市場壁壘很高,而一旦進去實現本地製造,會獲得別人難以比擬的優勢。」
而中國摩託車企業的生產技術,結合其他人的埃及本土管理經驗,無疑讓合作建廠變得可行且充滿誘惑。
2016年,由林申參與籌備建設的摩託車整車廠在埃及開張。中方負責輸出生產設備、零部件、技術管理經驗,埃及方負責人力、財務等日常運營。雙方對收益進行分紅。「這條本土化製造的路線,其實是參照日本摩託車企業在上世紀末的策略。」林申說。
為了加強供應鏈本土化,林申又帶動企業先後以合作方式在埃及建立了車架廠、電池廠、電纜廠等3家配套工廠。目前埃及本地供應鏈不斷提升,生產的綜合成本則顯著下降。
以合作方式在海外實現本土化製造,不僅降低了成本,更大大提升了企業與客戶的粘性。紅利在近幾年逐漸顯現,構築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埃及工廠銷售佔整個公司比重約三成,其市場佔有率在當地排名第一。這種合作建廠的模式也開始向非洲其他國家延伸。
回顧海外建廠的歷程,林申的最大感慨是「還好出來了」。否則只能在純貿易的同質化競爭與價格戰紅海中煎熬。他目睹了這些年國產摩託車行業的洗牌,「那些一直待在國內生產的同行,很多都沒堅持下去」。
「生存秘籍」
到非洲投資創業,或許能給企業帶來新的轉機。但其中也同樣充斥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考驗。
遠赴埃及建廠前,林申在非洲這片大陸已是「身經百戰」。他至今仍記得,最初到奈及利亞做貿易、找客戶的情景。當時他受當地一位經銷商邀請,對方提前告知奈及利亞治安不太好,「會帶些警衛保護他」。當來到經銷商所住的別墅,林申發現從小區到別墅門外,裡裡外外圍了四層鐵絲網,別墅附近也有警衛值班。
在非洲一些貧窮地區,衣食住行都可能是考驗。2010年,林申和3個同事合租的房子曾停水停電長達15天,喝水、洗澡都成了難題。
與生活層面的挑戰並存的,是開拓市場的考驗。最初,林申還沒成型的團隊,兩三個人或三四個人組成小組,就要拓展一個西非國家。「自己收貨自己去賣,自行解決吃飯的問題、語言的問題、匯款的問題、清關的問題等等。」
近年,隨著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這裡的投資環境有所優化。此外,有了自身經驗積累,中國企業在非洲的「生存技能」也不斷提升。
如今,即便在蘇丹等發展基礎薄弱的國家,嘉納仕的工廠也配備了宿舍、廚師,生活條件比過去大幅改善。在首都埃及,工作與生活環境更是備受重視。「我們就靠這個引人留人。」林申說。
不過,隨著企業在非洲從純貿易邁向建廠這一更成熟的投資模式,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首要是適應當地語言文化和政策法規。
在埃及,阿拉伯語仍是主流,英語普及率比較低。根據英孚的統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埃及的英語普及率排名第77,低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語言是很多中國企業經商的障礙。
林申對此深有感觸。在埃及,連企業經理、政府官員都難以用英語交流。會見埃及工業部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還勉強可以用英語溝通,但和其他人對話就要通過阿拉伯語翻譯。「但翻譯有時搞不清楚一些問題,很難溝通到位。在這方面我們走過不少彎路。」
此外,習慣了珠三角高效營商環境的佛山企業,對這裡的行政效率也有點「水土不服」。在國內,開公司拿營業執照通常一周搞定,但在埃及可能長達一年。林申仍記得,埃及電池工廠從2017年起就開始申請一項進口資質,直到今年6月中旬才將資質拿到手,歷時5年。一位常駐埃及的佛企員工表示:「埃及法規很完善,但手續繁雜,執行層面還跟不上。」
高素質勞動力的欠缺,更是老大難問題。以非洲大陸第三大人口大國埃及為例,人口接近1億,且年齡低於25歲的人口佔比達52%。儘管年輕勞動力充足,「但埃及整體員工素質比中國差不少。他們肯吃苦,因此完全可以勝任焊接等體力活,但技術活還不行,所以管理和培訓壓力不小。」張彬說。
更大潛力
在疫情發生前,林申每兩個月就要飛一趟埃及。他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是「充滿了希望」。
每到一個地方,林申都習慣觀察當地的基建情況。他去過不少非洲國家,有些國家的道路在20年間幾乎沒變。但埃及在這兩年卻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到處都在修路,新樓房鱗次櫛比。在開羅周邊的沙漠地帶,政府修建的一座座新城不斷崛起。與此同時,平穩增長的經濟、日益壯大的中產、不斷普及的移動網際網路,都讓這個國度呈現出勃勃生機。
這樣的發展態勢,讓尋找新機會的企業看到了新希望。
在非洲,摩託車產品更多被當地人當做生產工具,應用在運輸等領域。這塊市場近年來仍在上升,但是增幅已經非常緩慢。找到新的使用場景,變得越來越迫切。因此,與電商相配套的物流配送,進入了林申的視野。
埃及政府非常重視ICT基礎設施的發展,2019年度投入16億美元建設電信通信和移動網際網路,短短一年內,移動網際網路下載速度從每秒5.7Mb提升至每秒20Mb。埃及還擁有中東北非人口最多的網際網路用戶。
在網際網路發展帶動下,埃及的電商市場發展迅猛。數據顯示,與2014年的14億美元相比,其2020年的電商市場容量幾乎翻了一番。泛非地區電商巨頭Jumia和泛阿拉伯地區電商巨頭Souq都已經在埃及地區運營。
然而,貨到付款仍是埃及人首選的付款方式,72%的客戶線上下單後仍使用現金進行支付,完成電商購物流程。只有8%的網際網路用戶真正採用在線支付。羸弱的網絡支付是埃及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挑戰。
「線上購物、網絡支付和快遞物流往往是捆綁在一起的。所以,埃及的快遞業還未發展起來。」林申認為,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埃及快遞業還有很多潛力未釋放,「正因為它空白,所以才充滿機會。」目前,他正緊盯快遞物流業相配套的摩託車需求,想方設法切入這塊待開發的市場。
與此同時,林申還在搜尋附加值更高的新項目。網約摩託車、電動摩託車、線上線下貨運平臺等新產物,都納入了他的選擇範圍。Halan等網約摩託車平臺的崛起,以及更多出行與物流科技的火熱,更讓非洲成為新賽道的投資熱土。林申也打算加入其中。
「今年我還排除萬難去非洲出差了,就是為了把新項目的啟動定下來,好做下一步準備。」在林申看來,「在非洲,機會總是有的。」
■記者手記
全球化要「逐市場而居」
當企業面對市場急劇萎縮、內卷嚴重的困境時,另闢蹊徑、轉換戰場值得一試。當然,這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氣。因為留下來是被動應戰,而走出去是主動突圍。
一家在國內毫不起眼的摩託車企業,在國內同行還在產業紅海廝殺的時候,勇於率先進軍非洲、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在埃及、蘇丹、印尼等國合作或投資建設多座工廠,深深嵌入當地市場。這個案例證明,當企業面向全球、主動出擊,會獲得不一樣的發展空間。
走出去的第一步很重要,也很難。人生地不熟的環境,比國內落後二三十年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語言和溝通障礙,衣食住行甚至人身安全都需要考慮和保障,這些難關會直接嚇退很多人。更難的是,如何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打開市場、打響品牌。這些都需要企業「見招拆招」,靈活採取相應的解決方案。
但是,難的事情也容易成。因為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路上並不擁擠。有些產品在國內的紅海競爭中會被逐漸消解競爭力,但在非洲卻能獨佔鰲頭,這就是比較優勢。
向死而生之後,企業要考慮居安思危。不同地區的市場環境、產業趨勢都在不斷更迭,企業的投資布局與產品特性也要相應調整。尤其是要考慮未來的市場需求、潮流,隨時準備尋找新市場。
因此,「逐市場而居」變得尤為重要。一方面,企業要走出舒適圈,迎難而上尋找更龐大的市場、更廣闊的天地,哪裡有需求就把產品賣到哪裡去,哪裡有市場就把企業做到哪裡去。這就是草根企業的韌性所在。
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調整已經成為大趨勢,企業融入全球市場也要找準方向。正如《財新周刊》今年6月刊發的文章《中國製造必修課》所提到的,中國企業要國際化發展,就需要根據各自產品的目標市場,選擇「落戶」哪個集群。佛山企業出海,一定要找準適合自己產品的區域市場。
非洲尖毛草能在短短幾天內,從草原上最矮的草生長為「草地之王」,靠的是在長達半年的旱季裡向死而生的堅持,然後在雨季來臨時抓住一切生長的機會。對於眾多面臨激烈市場競爭的佛山製造業企業來說,敢於向死而生,直面出海挑戰、追逐廣闊市場,是突圍的智慧,也是生存的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