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作用式壓力控制保壓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28 13:58:5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彈簧作用式壓力控制保壓裝置。
背景技術:
在介質傳送的管路系統中,由於環境溫度變化、管路故障等各種因素的存在,管路系統中的工作壓力不能維持相對的穩定,嚴重的時候需要停止傳輸進行維護,就整個系統而言造成的損失是十分巨大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彈簧作用式壓力控制保壓裝置,該彈簧作用式壓力控制保壓裝置的結構緊湊、能自主對管路的工作壓力進行平衡調整、使用壽命長、工作穩定、免維護、可靠性高。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相連的左主閥體和右主閥體,左主閥體和右主閥體的兩側分別密封連接左副閥體和右副閥體,左副閥體的端部由端蓋密封,右副閥體的端部設置洩壓接口腔,左副閥體和右副閥體的側部分別設置管路接口腔和補壓接口腔;在左主閥體、右主閥體、左副閥體、右副閥體和端蓋所構成的腔室內可滑動地設置管狀閥芯,管狀閥芯與左副閥體內壁之間通過密封圈實現滑動密封,管狀閥芯與右副閥體內壁之間留有第一間隙,管狀閥芯的外周固定膜片,膜片將左主閥體和右主閥體構成的腔室密封分隔成左工作腔和右工作腔,右工作腔通過第一間隙連通管路接口腔;左副閥體內定位滑動設置左壓力控制體,左壓力控制體與端蓋之間設置左平衡彈簧,左壓力控制體上設有左環狀密封槽,左環狀密封槽內設置左O形圈,左環狀密封槽的寬度大於左O形圈的直徑並由左O形圈分隔出左槽腔和右槽腔,在左O形圈內側的左壓力控制體中同軸線固定帶第一通孔的鼓狀壓力控制件,鼓狀壓力控制件的外周與左O形圈密封配合,左槽腔與管狀閥芯的內腔之間由第一通孔連通,管狀閥芯的左端形成左密封部,左密封部在右槽腔中與左O形圈密封配合,右槽腔的槽壁端部與密封部之間留有第二間隙,右槽腔通過第二間隙連通補壓接口腔;右副閥體內定位設置右壓力控制體,右壓力控制體上設有右環狀密封槽,右環狀密封槽內設置右O形圈,管狀閥芯的右端形成右密封部,右密封部與右O形圈相配合密封隔離洩壓接口腔和管路接口腔,右密封部一側的管狀閥芯中設置隔壁,隔壁一側的管狀閥芯周壁上設置開孔,開孔連通管路接口腔和管狀閥芯的內腔;左主閥體和右主閥體的側壁上設有連通左工作腔和右工作腔的流量調節通道,流量調節通道中設置流量調節螺釘。
在右副閥體內固定定位管盤,定位管盤的管壁部與右O形圈密封配合,定位管盤的盤壁部密封固定於右副閥體內壁,定位管盤的管壁部與右壓力控制體之間設置右平衡彈簧,左壓力控制體和右壓力控制體上均軸向設有第二通孔,左壓力控制體、右壓力控制體與相對的左副閥體、右副閥體內壁之間均留有第三間隙。
管狀閥芯的外周徑向密封固定環狀夾持架,環狀夾持架密封夾持膜片的內環部,膜片的外環部密封固定於左主閥體和右主閥體的結合部。
環狀夾持架由左環夾和右環夾通過螺釘連接構成,右環夾與管狀閥芯的外周密封配合,左環夾與管狀閥芯的外周之間由定位圈固定。
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具體設計,能自主對管路的工作壓力進行平衡調整,具有結構緊湊、使用壽命長、工作穩定、免維護、可靠性高的優點。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詳細內容。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流量調節螺釘部分的仰視圖。
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4是圖1中左O形圈向左側運動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左O形圈向右側運動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相連的左主閥體1和右主閥體2,左主閥體1和右主閥體2的兩側分別密封連接左副閥體3和右副閥體4,左副閥體3的端部由端蓋5密封,右副閥體4的端部設置洩壓接口腔6,左副閥體3和右副閥體4的側部分別設置管路接口腔7和補壓接口腔8;在左主閥體1、右主閥體2、左副閥體3、右副閥體4和端蓋5所構成的腔室內可滑動地設置管狀閥芯9,管狀閥芯9與左副閥體3內壁之間通過密封圈10實現滑動密封,管狀閥芯9與右副閥體4內壁之間留有第一間隙11,第一間隙11的最佳值B=0.3,管狀閥芯9的外周固定膜片12,膜片12將左主閥體1和右主閥體2構成的腔室密封分隔成左工作腔13和右工作腔14,右工作腔14通過第一間隙11連通管路接口腔7;左副閥體3,內定位滑動設置左壓力控制體15,左壓力控制體15與端蓋5之間設置左平衡彈簧16,左壓力控制體15上設有左環狀密封槽17,左環狀密封槽17內設置左O形圈18,左環狀密封槽17的寬度大於左O形圈18的直徑並由左O形圈18分隔出左槽腔17a和右槽腔17b,在左O形圈18內側的左壓力控制體15中由螺絲38同軸線固定帶第一通孔19的鼓狀壓力控制件20,鼓狀壓力控制件20的外周與左O形圈18密封配合,左槽腔17a與管狀閥芯9的內腔9a之間由第一通孔19連通,管狀閥芯9的左端形成左密封部21,左密封部21在右槽腔17b中與左O形圈18密封配合,右槽腔17b的槽壁端部與密封部21之間留有第二間隙22,第二間隙22的最佳值K=0.6,右槽腔17b通過第二間隙22連通補壓接口腔8;右副閥體4內定位設置右壓力控制體23,右壓力控制體23上設有右環狀密封槽24,右環狀密封槽24內設置右O形圈25,管狀閥芯9的右端形成右密封部26,右密封部26與右O形圈25相配合密封隔離洩壓接口腔6和管路接口腔7,右密封部26一側的管狀閥芯9中設置隔壁27,隔壁27一側的管狀閥芯9周壁上設置開孔28,開孔28連通管路接口腔7和管狀閥芯9的內腔9a;左主閥體1和右主閥體2的側壁上設有連通左工作腔13和右工作腔14的流量調節通道29,流量調節通道29中設置流量調節螺釘30。在右副閥體4內固定定位管盤31,定位管盤31的管壁部31a與右O形圈25密封配合,定位管盤31的盤壁部31b密封固定於右副閥體4內壁,定位管盤31的管壁部31a與右壓力控制體23之間設置右平衡彈簧32,左壓力控制體15和右壓力控制體23上均軸向設有第二通孔33,左壓力控制體15、右壓力控制體23與相對的左副閥體3、右副閥體4內壁之間均留有第三間隙34,第三間隙34 的最佳值A=0.36。管狀閥芯9的外周徑向密封固定環狀夾持架35,環狀夾持架35密封夾持膜片12的內環部,膜片12的外環部密封固定於左主閥體1和右主閥體2的結合部。環狀夾持架35由左環夾35a和右環夾35b通過螺釘36連接構成,右環夾35b與管狀閥芯9的外周密封配合,左環夾35a與管狀閥芯9的外周之間由定位圈37固定。在本實施例中,管路接口腔7的壓力設定為P1,補壓接口腔8的壓力設定為P2,P2是系統提供恆定的壓力,洩壓接口腔6的壓力設定為P3,右工作腔14的壓力設定為P4,左工作腔13的壓力設定為P5。當系統管路壓力P1下降, P2>P1時,即右槽腔17b的壓力大於左槽腔17a的壓力時, P2-P1的壓力差值推動左壓力控制體15中的左O形圈18向左移動脫離管狀閥芯9的左密封部21,這時的高壓力P2見圖2所示的路徑沿著第二間隙22進入到管狀閥芯9的內腔9a,提高P1的壓力達到穩定P1的目的。如果P1繼續較快下降,則左工作腔13的壓力P5推動膜片12及管狀閥芯9向右移動;管狀閥芯9的左密封部21脫離與左O形圈18的接觸並形成較大的間隙,高壓力的氣體P2就從大的間隙快速進入管狀閥芯9的內腔9a補充壓力,P1的壓力升高了達到穩定P1的目的。當P1壓力升高時,P1>P2時,初始壓力P1穿過鼓狀壓力控制件20的第一通孔19推動左壓力控制體15向左移動,左壓力控制體15帶著左O形圈18脫離管狀閥芯9的左密封部21,左平衡彈簧16被壓縮,同時左壓力控制體15內的左O形圈18向右移動進入右槽腔17b,高壓力P1經過管狀閥芯9的內壁與鼓狀壓力控制件20之間形成的間隙進入P2補壓接口腔8的內腔,見圖3所示;緊接著,通過第一間隙11連通管路接口腔7的右工作腔14的壓力P4作用在膜片12上,推動管狀閥芯9向左移動;將管狀閥芯9的左密封部21脫開的間隙堵嚴,管狀閥芯9的右密封部26與右O形圈25脫離密封,密封面間形成了間隙,高壓力P1就從這個間隙洩漏到P3內,P1的壓力下降了右密封部26又重新密封;達到新的平衡實現P1的穩定。見圖5,調節流量調節螺釘30,確保介質流量處於平衡狀態(V5腔流入V4腔的流量等於V4腔流入V2腔的流量,並在P4與P5兩腔間產生P5-P4>0的壓力差),並確保P5=P4+P(膜片變形產生的彈性力)。我們調整流量調節螺釘30就能控制主閥體內腔的壓力變化速度,主閥體內腔壓力升高的速度直接影響到管狀閥芯9移動速度的變化。為了有效地控制左、右壓力控制體在左、右副閥體內的運動速度,在左、右壓力控制體與左、右副閥體相連接的部位A處都設有一定的間隙,間隙的大小可以控制壓力控制體在左、右副閥體內腔位移速度,防止因左、右壓力控制體的移動速度過快而產生地衝擊震動;管狀閥芯9的內環與鼓狀壓力控制件20之間設有7°度的夾角,用這7°度的夾角能方便地控制左O形圈18的左右移動,進一步控制管狀閥芯9的內腔9a壓力的增減。同時鼓狀壓力控制件20與管狀閥芯9的內環也設計有一定的間隙以補充管狀閥芯9的內腔9a壓力P1的減小,確保內腔9a壓力P1地穩定。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彈簧作用式壓力控制保壓裝置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實用新型的構思和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方案的前提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外型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彈簧作用式壓力控制保壓裝置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