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28 11:27:57 1
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包括煙氣進口、下層旋流板、上層旋流板、脫硫塔筒體、脫硫液進口、煙氣分布器、脫水板、上清洗管、煙氣出口、下清洗管、人孔和塔架,所述脫硫塔筒體從原來直徑¢900mm增大為¢1000mm;所述下層旋流板和上層旋流板葉片數量均從原來的20片增加為24片,旋流板葉片角度均從原來的45度改為30度,旋流板與筒體採用焊接連接。該結構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可明顯增大煙氣與脫硫劑的接觸面積及延長接觸時間,使脫硫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專利說明】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業爐窯尾氣處理設備,具體涉及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固體水玻璃是製造沉澱法白炭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它的主要生產設備是水玻璃窯爐。在固體水玻璃生產過程中水玻璃窯爐需提供熱源供純鹼和石英砂煅燒反應,燃料採用的是石油焦,其產生的煙氣含有粉塵和二氧化硫,需經過處理達標後才能排放。目前針對小型窯爐的尾氣脫硫技術主要是石灰/石膏溼法脫硫,即煙氣通過煙道從底部進入脫硫塔,煙氣與含石灰的吸收液接觸反應,使煙氣中的二氧化硫與煙塵被吸收劑吸收及氧氣反應生成石膏(硫酸鈣),從而降低煙氣二氧化硫與煙塵的濃度。但現有的窯爐因其結果原因普遍存在煙氣與脫硫劑的接觸面積大小以及接觸時間過短的問題,故而嚴重影響了脫硫效率。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以明顯增大煙氣與脫硫劑的接觸面積及延長接觸時間,使脫硫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0004]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包括煙氣進口、下層旋流板、上層旋流板、脫硫塔筒體、脫硫液進口、煙氣分布器、脫水板、上清洗管、煙氣出口、下清洗管、人孔和塔架,旋流板與筒體採用焊接連接,其特徵是:對所述脫硫塔筒體、下層旋流板和進行改造,擴大脫硫塔筒體直徑、增加下層旋流板和上層旋流板葉片數量、減小旋流板葉片角度。
[0005]所述脫硫塔筒體從原來直徑C 900mm增大為C 1000mm。
[0006]所述下層旋流板和上層旋流板葉片數量均從原來的20片增加為24片。
[0007]所述下層旋流板和上層旋流板葉片角度均從原來的45度改為30度。
[0008]本實用新型通過調整塔筒體大小和旋流板角度從而調整塔內壓降,增大氣液接觸面積,並延長脫硫劑與煙氣混合接觸時間,增強反應效果,從而提高脫硫效率;該結構脫硫塔因內部結構採用旋流板,具有負荷高、壓降低、不易堵等優點,該脫硫塔經優化改造後,經I年跟蹤使用,脫硫效率從原85%提高至95%以上,脫硫塔清理時間從原來的一個月延長至3個月,改造效果較好,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0]圖2是圖1中A-A向所示本實用新型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之旋流板結構俯視不意圖。
[0011]圖3是本實用新型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之旋流板展開圖。[0012]附圖標記:煙氣進口 1、下層旋流板2、上層旋流板3、脫硫塔筒體4、脫硫液進口 5、煙氣分布器6、脫水板7、上清洗管8、煙氣出口 9、下清洗管10、人孔11和塔架12。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4]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包括煙氣進口 1、下層旋流板2、上層旋流板3、脫硫塔筒體4、脫硫液進口 5、煙氣分布器6、脫水板7、上清洗管8、煙氣出口 9、下清洗管10、人孔11和塔架12,所述脫硫塔筒體4從原來直徑0 900_增大為0IOOOmm ;所述下層旋流板2和上層旋流板3葉片數量均從原來的20片增加為24片,旋流板葉片角度均從原來的45度改為30度,旋流板與筒體採用焊接連接。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包括煙氣進口、下層旋流板、上層旋流板、脫硫塔筒體、脫硫液進口、煙氣分布器、脫水板、上清洗管、煙氣出口、下清洗管、人孔和塔架,旋流板與筒體採用焊接連接,其特徵是:對所述脫硫塔筒體、下層旋流板和進行改造,擴大脫硫塔筒體直徑、增加下層旋流板和上層旋流板葉片數量、減小旋流板角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其特徵是:所述脫硫塔筒體從原來直徑0 900mm增大為C 100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其特徵是:所述下層旋流板和上層旋流板葉片數量均從原來的20片增加為24片。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玻璃窯爐尾氣脫硫除塵裝置,其特徵是:所述下層旋流板和上層旋流板葉片角度均從原來的45度改為30度。
【文檔編號】B01D53/50GK203750400SQ201420105514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0日
【發明者】曾志恩, 檀東宇 申請人:福建正盛無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