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盡頭讀後感800字
2023-10-19 02:21:27 1
曾經開爾文勳爵說過:「未來物理學的真理將不得不在小數點後六位去尋找。」物理學家就如同花園裡的騎士,在盡頭苦苦探尋,讀過劉慈欣的《微觀盡頭》仿佛親身經歷了末日邊緣,讓我又有了新的解讀。
《微觀盡頭》講述了兩位代表兩個派別的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去誇誇克,尋找宇宙終極的故事,在醉人的星下,我被劉慈欣筆下的乳白色的世界所吸引,好奇那一個個黑色斑點的背後是否是浩瀚的、觸手可及的星海、宇宙,但相比之下,與之俱來的更是這綺麗景觀後可怕的真理:沒有終結,也沒有回到起點,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此刻那黑白顛倒的夜空就好似一張明暗反轉的底片,這也正是英國科幻作家同瑟克拉克曾在小說裡提出的「宇宙負片」,這是一個深奧的、又矛盾的說法:「人類戰勝了神,但人類將永遠找不到出路。」就像文中的放牧老人所說的:「你們在做神的事……宇宙之深奧遠遠超過了凡人的想像……」
或許是「瘋」了,才會滿紙荒誕言?
不,其實並不是,我漸漸越發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禁讓我回想起《蘇菲的世界》中那恰切的比喻——宇宙就是魔術師的一頂帽子,地球就是一隻兔子,人類此刻正從皮毛走向肺腑……我們無法理解,只是因為這超出了現代人的認知範圍,就好比孩子有一個父親,他是太空人,於是自孩子出生便認為自己的父親會「飛」,以後再看到父親失重時是樣子便覺得習以為常,可對於外人,則要驚得掉下巴。
繼續深入思考,我聯想到了薛丁格的貓的定理,就是打破常人思維,認為一些「不確定」事件在微觀物理學中是確定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讓一個戴著防毒面具的人進入盒子呢?如果他看得見貓的生死,而外人不知罷了,那麼這豈不是又成為了「確定性」事件?這麼說,人類的意識豈不直接改變了物理學的性質?結論就是:人的意識控制了微觀世界中的物質,人,就是神。聯繫宏觀的世界,正應證了《未來簡史》中尤瓦爾赫拉的想法:人類從智人走向「神人」,追求無限的生命。
我陷入了沉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