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良演講(擁有自己圖示語言才是創作)
2023-10-19 01:41:17 1
喜歡藝術,熱愛書法的朋友,歡迎關注交流!
陳海良直解《十七帖》系列
為了能更加清晰了解書法創作中的獨創性,我們再以「論《十七帖》」的內容來創作,不過是大大加強了主觀的能動作用。
作品文字中的很多字形在王羲之原帖中都能找到,不過這裡並沒有過多尊重王羲之的寫法,做了較大的調整,不過,整體的氣息是仿製《十七帖》的,較上一件作品有著很大的收斂。
《得示帖》
在章法上注重虛實,如「塊面」的營造,即以一些輕靈的線條或者字形組合來烘託筆畫較粗的部分,或者是凸現粗筆畫的字形組合所形成的重「塊面」。不過,這裡所謂的「塊面」不是十分突兀的,而是極為隱晦的。這是體現二王章法的重要一面(如上圖《得示帖》)。
如圖,兩根黑線之間的「明日出乃行」與「觸霧故也」等字組合成一個比較中的「塊面」,而這個塊面是由右上角的一部分來烘託的,假如這還不太明顯的話,那麼,左下角的「遲」以靈秀的姿態,徹底把這個「塊面」全盤託出。
上圖中,文中有三個塊面,其它地方則是相對「虛」的地方,它們的存在是起到虛實的對比作用,烘託出「塊面感」來。
其實,在這一件作品中,假如最後第三排「臨十七不可單臨」數字寫得和前面一樣厚重,恐怕在章法處理上就出現了問題——平,虛實的對比沒有,點畫的粗細對比不明顯,塊面的感覺不突出,最終導致創作失敗。就如王羲之《二謝帖》中的「遲」一樣,假如它寫得和上面的「也」一樣粗細會是什麼效果呢?
從上述圖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耳」的寫法源於羲之字帖,不過是做了較大的改動,如上圖「圈閱」的部分,作了向左「挑鉤」之狀,這與原帖中的向左下方順勢而出的「鋪毫」動作有著很大的區別,但總體形狀與原帖有著一定的關聯。另外,第三張圖片中的「一豎」與《得示帖》中的「劣劣」二字中的省略號是相近的,不過在本件作品中作了較為誇張的處理。這種長線條的處理在文中起到活躍氣氛和「透氣」的作用。
《論書》二中還有一點,就是在最後的部分加上小楷落款,使右邊的「小草」部分顯得更加完整。
《平生》
上述作品手法的翻版還可見《平生》(如圖)。這件作品雖可作為創作,但終究是「擬作」。因為,從字法、筆法、勢態的處理,以及作品的整體氣息與二王所體現的小草較為一致,所以在作品的右上方署上「擬二王書」數字。
又如《讀萬歲通天帖》,在章法的左下角留下大片的空白,僅在左上角落下兩行行書小款來襯託出右邊「小草」部分的整體感。不過,在創作中上述的所有手法在作品中都有一定點體現。如集字、連綿的引帶、省略號、塊面的營造等等手法皆有。
《讀萬歲通天帖》 40cmx54cm 紙本水墨 2016
又如《莊子逍遙遊選》也是如此。
假如上述的作品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那麼下面的《論書一則》就是徹底的創作了。它已經完全擺脫了《十七帖》的旨意,採取了另外一種筆法組合,也即假如一些「迴旋」運肘的動作,使得線條有著大草書的感覺,圖式語言也作較大的調整,看起來意趣別樣(如圖)。
《論書一則》
在創作中的只有擁有自己圖示語言的才是自己的東西,不然就是擬作,就是抄襲。
原創首發作者:陳海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創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師從尉天池、馬士達等教授(中國唯一楷、行、草書全國一等獎獲得者)
喜歡書法藝術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評論、點讚均是對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