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讀後感3000字
2023-10-17 23:29:00
【篇一:水滸傳讀後感】
閆晨輝
因為我很喜歡武俠打鬥一類的書,在電視上看了幾集水滸傳,感覺很有意思,就買了一本水滸傳看了起來。
在還沒開始看的時候,聽別人說過水滸傳,在一百零八將中,最讓我佩服的是宋江,因為他不僅是老大,而且為人仗義,在兄弟們需要他的時候,總能及時趕到,並且心地善良,不管他認不認識的人,只要有困難,他都會出手幫忙。
在讀完水滸傳之後,我感到很痛惜,因為宋江總想招安,雖然他是想讓兄弟們生活的更好,遠離和官府打打殺殺,並且可以精忠報國,但是皇上卻是在利用宋江他們,並不相信他們,讓宋江一行人去把各地區的農民起義全部消滅,在這個過程中,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燕青和武松不願再過這樣的生活,離開了剩餘的兄弟們。最後原來的一百零八個人中,只有二十七個人存活,回到了皇宮。
讀完以後,我對宋江的喜歡從此破滅,如果他一心不想著招安,而是和其他的起義軍一起起義,那結局還會是這麼的悽慘嗎?不會。讓我對宋江好感全無的主要原因是,他用毒酒把對自己最忠心,最熱愛的弟弟給毒死了,雖然他這樣是為了怕他弟弟在自己被陷害死以後為他報仇而名譽受損,但也不能應此毒死他弟弟。所以,宋江的行為讓我對他好感全無。
【篇二:水滸傳讀後感】
黃橙煦
看完《水滸》我的感觸不過「義」「俗」兩字。
「義」便是義氣,梁山好漢相聚不過為個「義」字,而這「義」的由來卻是魚龍混雜,有的是當真的江湖俠義,有的不過被逼而產生所謂的「義」,總之各類的理由。友誼能產生「義」,被搭救而感恩能產生「義」,日久而生亦能見「義」。一百零八人不過為一個「義」聚集梁山,也因個「義」讓《水滸》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我們愛讀《水滸》,說到底就是圖個看他們豪邁義氣的爽快,逞逞英雄好漢的威風,滿足抒發自己的豪情,以此來充實我們內心的「義」。
「義」同樣是正義,是替天行道的大義、真理。一個個好漢不是被官府欺壓,就是家境不好,或是衝動得動不動就拔刀相助的易怒者,總之一個個都看官府不順眼。然後,上山的人多了便搞出一番名堂,許多人慕「義」而來,百姓也支持打官府,於是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成為個名震江湖的大匪團。
這「義」也是作者寫這個故事的引索,情節順這線延伸開來,最後成了這部大作,看故事的大綱,總就是個「義」字。
說完「義」之後,咱們再來說「俗」字。「俗」不是套路俗,故事題材在當時算是標新立異;也不是語言俗,通俗易懂的白話夾文言,當時已經不能叫俗,是符合故事中人物性格與背景。那「俗」在哪,應該是好漢們的思想太「俗」,故事中好漢的思想不過兩種:一種守舊,一種激進。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想法太俗,一種人根本沒想法,只會衝動地喊「幹!」「上!」之類的不經大腦的話,對我們學生自然不是什麼好教材,於樹立正確的「三觀」也確實無益。語文書上稱他們是沉著、謹慎、有智慧,或率性、真誠、重情義,說穿不過「犟」、「蠢」兩字能概括。一個個要麼沒受什麼教育,要麼從小灌輸的封建思想烙進骨子,除了些腦袋不靈光的李逵之流,剩下有主張的人再有智慧、才學也逃不了這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的「俗」,這也導致他們所做之事逃不了「俗」。最終甚至為了祖上有光做了接受招安的蠢事,宋江更為了朝廷把忠誠自己的李逵親手解決。這樣看,在他們這些好漢眼中,為朝廷伸張的大「義」,可要遠勝於兄弟情誼等小「義」。我想這也就是水滸後半段令人寒心之處,也是金聖歎執意刪去的原因。倘若現在仔細想想,好漢們的性格,便能發現最後起義失敗的下場其實是早已註定的。
歸根結底,作者想反對的、不滿的,或許正是這個「俗」字。一百零八人,多少人是正真齊心「幹革命」的呢?每個人各懷鬼胎,表面上為相同的「義」字聚集梁山,而各自的「義」的內含卻並不相同。最終「義」成了「俗」,他們中知其內含的共作不知;抱愧利用「兄弟」,相信「義」的則可悲的受到背叛,成為他們實現大「義」,投向「俗」的墊腳石,而心甘情願的犧牲。這樣貌合神離的隊伍所謂的「義」著實有些寒磣,作者寫時是否帶有些諷刺的意味呢?不禁令我這樣想。
拋開作者的意圖與文章中心、線索、深刻內含不談,讀者真正想要的不過是「真」,不過是「爽」,不過是隨心所欲,斬開束縛,而水泊梁山,大概就是所謂「桃花源」之處。令我感受最深的不過是好漢的豪氣、匪氣,和無所畏懼的氣勢。
寫到此處,忽然想起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結尾處的話「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也許《水滸》的最精彩、最成功之處,就是這樣一種瀟灑,這樣一種「帥氣」吧。
【篇三:水滸傳讀後感】
讀了《水滸傳》已經七年過去了,當時的感覺現在還能說出來,就是一種痛快的感覺,是指前半部,人物:魯智深,這個人疾惡如仇,自身又武藝高強,打死鎮關西之前是提轄,後來他打死人,他的生活就是跟著感覺走了,就是那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感覺,當時連續很多天晚上讀這本書,感覺生活中的那些煩心的瑣事在心裡的份量都減輕了。
當然書中的故事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比如說:書中的人物基本上沒有家庭生活,有數的幾個,比如說宋江、楊雄,都是老婆出軌,而宋與楊也由此成了殺人犯,亡命江湖,所以說書中的人物雖然看起來活得瀟灑,實際上是以背叛整個社會體系作為代價的。
前半部讀起來很過癮的,給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怎麼說呢?還是叫人勇敢,像魯達那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那個時代總體還是鼓勵這種行為和精神的,像魯達、武松、楊志,都是殺了人,最後魯達亡命天涯,根本沒有受到法律制裁,而武松與楊志雖然被判了刑,最後都沒有丟掉性命,尤其是楊志,甚至在服刑時還受到重用。
書中的後半部真心說是沒怎麼看的,覺得寫得不太好,整個都是怎麼徵戰,戰爭場面描寫得過於籠統,思想也不夠深邃,無非是宋江集團想要為國出力,四處徵戰,充當了封建統治者的工具,最後的結局都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