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菩薩是道教還是佛教的神(這些神仙是怎麼來的)
2023-10-17 21:34:25 1
城隍,又叫城隍爺,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是真正專門負責人一生福壽祿和惡罰明的神職。
城隍產生於古代儒教祭祀,經過道教演衍成為地方的守護神。「城隍」這個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也有說:「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城牆和護城河。「城隍」一詞連用,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
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截斷水路供應,形勢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衝風歘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據史書記載,南朝梁時,某地鄉民在籌祭城隍時,突然間竄出一條紅色的蛇,繞著牲牛不去。由這段記載可知,當時祭祀城隍在中國南方已是件極為尋常之事。
祭祀城隍於唐初尚未被列入祀典,但到中唐以後,各州郡相繼設立城隍祠,可見此時的城隍信仰已逐漸發展成全國性的信仰。當時張曲江曾有《祭洪州城隍文》。五代之際,吳越王有重修《城隍神碑記》。宋代把祭祀城隍列為國家祀典,陸遊也寫有《寧德縣城隍廟記》。元代曾封城隍神為佑聖王。
在明清以後,城隍成為一個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
朱元璋在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 「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掌管此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他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清代初年又加封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為「都城隍」,而後臺灣的新竹城隍廟受光緒帝敕封,亦稱都城隍。所以自清代開始,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都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當然在一些特殊地點或特殊機構中也都存在著這幾類以外的城隍。如蘇州除了府城隍之外,還有布政財帛司「城隍」廟、按察糾察司「城隍」廟、糧巡道城隍廟。長洲縣的城隍還兼「七省漕運都城隍」,即漕運總督的城隍。
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陽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陽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陽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標準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如福建都城隍廟奉祀的是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其因忠貞不屈,痛斥項羽,而被處烹刑。戰國時代的春申君黃歇,因連橫抗秦有功,即被奉祀為蘇州城隍。也有一些是對當地開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貢獻的國主或官員,如四川縉雲縣城隍就是縉雲縣首任知縣李陽冰,浙江紹興城隍廟是供有功於民的龐玉大將,寧化城隍廟城隍為巫羅俊,廣州城隍爺是五代十國時的南漢國皇帝劉龑,也有「廉潔奉公,擁政愛民」的「清官」,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成祖即位時,任之為監察御史,多所彈劾,貴戚震懼,當時被視為冷麵寒鐵,曾任浙江按察史。北京地區是明朝一代忠良楊繼盛,安徽青陽城隍廟是清官海瑞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