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末代皇帝敘事結構(牆裡牆外兩個世界)
2023-10-26 05:21:07 1
「在紫禁城內您永遠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
身為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體現了特殊時代封建權力的不堪一擊。困境、不甘與辛酸或許是溥儀避不開的宿命,這種宿命也一直極其沉重的沉澱於溥儀的心中。
「龍椅冰冷依舊,只是這韶光,不知換了幾回。」
當溥儀花錢買票回故宮時,「這張龍椅可沒這麼好做」,該放下的總歸要放下。
今天@凝誓遠方從數據化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電影《末代皇帝》。
一、口碑極好,獲獎無數
該片長達163分鐘(電視版219分鐘),於1987年在義大利上映。截至2020年6月3日,《末代皇帝》豆瓣評分為9.2,IMDb評分為7.7,時光網評分為8.4,貓眼評分為8.8。該片一共取得了49項成就,其中獲得奧斯卡等重要獎項28項,提名11次,單單在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就斬獲9項大獎。最近在中國臺灣重映,票房成績更是力壓《肖申克的救贖》、《霸王別姬》等經典電影,再創佳績。
二、觀眾位置分布
《末代皇帝》的影迷主要集中在沿海中部,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地區,評論也大都來源於此。
三、情感分析
縱坐標代表觀眾評論數量,橫坐標代表觀眾情緒,其中0.5以上為正面情緒,0.5以下為負面情緒。電影獲取的評論不多,但可以大致看出評論的趨勢,電影的評價非常不錯。
四、評分走勢
通過對200多天評論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電影評分走勢是十分穩定的。如果把電影評分分成「力薦」、「推薦」、「還行」、「較差」、「很差」等幾個級別,發現每天幾乎都是「力薦」級別。
五、影評詞雲圖
評論中出現最多的詞是末代皇帝主人公「溥儀」,作為一名晚清、民國、新中國成立三個時代的見證者,「悲劇」、「諷刺」等字眼將他在中國人心中「最後一個皇帝」、「偽滿傀儡」、「戰犯」等形象展示的淋漓盡致,儘管他曾有過雄心壯志,但他別無選擇,早已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另外,尊龍演的溥儀實在是太出色了,不僅長相相似,而且自帶「真龍天子」的貴族氣質,陳衝也美的叫人目瞪口呆。 「貝託魯奇」、「外國人」是本片最為驚訝的地方。拍出這片子的居然是一位義大利導演。這位義大利導演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學習了中國歷史,特意研究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並從溥儀的弟弟溥傑那裡打探情況,從一個西方人的視角,以史料為依據,講述了中國最後一位封建帝王的故事。
牆裡牆外,兩個世界。溥儀在自己僅僅3歲時就被立為皇帝,在牆裡人還能稱一聲「皇上好」的時候,牆外人卻早已減掉了辮子。復闢帝制失敗、被驅逐出紫禁城、沒有實權的偽滿洲國皇帝、被蘇軍俘獲關押、四位妻子的分分合合,溥儀曾努力過想改變這一切,卻還是倒在了時代的潮流之中。
《末代皇帝》成功的原因在於其重在講述歷史,並沒有太多的政治傾向以及誇張與渲染的地方,並從一位西方人的視角把這位皇帝的一生講了出來。在溥儀經歷了這麼多、順利回國後,他的心態早已變的平和,成為了一名正常人。
影片的開始,一個小男孩,接受著滿朝文武的跪拜,卻不知道這個時候他的命運已經確定了;影片的最後,這個小男孩長大了,可他要買票進入曾經屬於自己的地方,和另外一個小男孩爭辯。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歡迎各位影迷留言評價,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