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膠東人飲食(半島內陸膠東面磕子)
2023-10-05 00:50:04 1
膠東面磕子習俗是流傳甚久的民間習俗活動的一種形式,它分市於膠東各個縣市區,其中,萊陽、棲霞、福山、蓬萊、萊州、牟平、榮成、文登,習俗規模具有廣泛的普遍性和影響力,被公認為膠東面磕子習俗的代表。
膠東面磕子習俗,是膠農民一種特有的民俗活動,流傳於轄區內的十幾個縣、市、區。
膠東面磕子習俗與歲時節令,祈福延壽、嫁娶生子、喜慶節日是一體的,人生禮儀與民俗活動相互承載著歷史和傳統、藝術和文化。
膠東面磕子的淵源是以麵食歷史發展為基本標誌的,面磕子雛形是從燒餅造型引發而來。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這個時期麵食製作開始向審美方向轉化,餅的裝飾更加豐富多樣。
另外,風俗面花食品與民俗活動相互承載,使麵食製品進一步向藝術化發展,《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有七夕制巧果。麵食巧果的盛行逐漸形成了較完整意義上的面花,面磕子的產生就成了必然。
經過風風雨雨能夠保存完好的幾百年原生狀態面磕子,可是彌足珍貴了。
如今,在農村還廣為盛行「七月七,磕巧果」的習俗。七夕節,婦女們把成盆的面發酵,使它們輕軟暄透,面眼均勻,進而反覆揉擻,達到軟如膏,白如玉的程度,把麵團捺入面磕子中定形,再磕出來。全新帶有浮雕式各種圖案的面形便產生。
膠東面磕子習俗正是從傳統的麵食製品向審美方向轉化演變而來,如今面磕子習俗已跳出農村,進入了城市,而面磕子習俗作為農民心靈的寄託,依然以它特有的淳樸自然,悄悄地在每家每戶生存著。
面磕子,用來製作麵食的模子(古代稱為「範」)分為火燒磕子、月餅磕子、巧果子、糕點磕子,吉慶民俗磕子等等,民間稱呼多樣。果模、果磕子、磕子、小磕兒。
「果」指用面磕子磕出的面形,如稱桃酥為「桃酥磕子」,魚形麵食為「魚果子」等。
面磕子的材質:石制面磕子取材於萊陽、萊州、棲霞產的滑石。泥制面磕子大都以萊陽、龍口、棲霞一帶的紅、黑、青、黃顏色的陶土燒制為主。木製面磕子質地細膩,經絡曲美,緊實耐久,鑿刻起來有很好的韌性,非常適宜膠東面磕子刀刀見形的需要。
百年以上的面磕子一般是用棗木和梨木鑿刻而成的,材質華貴細膩,色澤紅潤,光素天紋,手感沉厚,不易磨損。經過幾百年歲月洗禮,而形成厚厚的包漿,變得黝黑髮亮,如油一般細膩潤。
民國以來的面磕子使用材質有變化,輕巧有靈氣,但缺少滄桑厚重感,顯得生和浮華,泥質和石質面磕子充分利用了材質特徵,巧妙與鑿刻工藝和使用功能結合起來,與人的關係自然和諧,原始淳樸。
材料成為藝術語言是膠東面磕子注重的一種傾向。元、明、清時期的面磕子無論俵用何種材料,在材質上,色澤上,形狀上都能因材施藝,顯瑜掩瑕。如餑餑形、桃形等面哇子利用棗樹、梨樹的半徑,進行深鑿刀刻。有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古人用鐵鋦子連和,鏽跡斑斑的鋦子與包漿厚厚的面磕子交融生輝。這種原始形態,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面磕子的鑿刻形式:膠東面磕子有陰刻、陽刻、陰陽兼刻三種形式,多數以陰刻為主,步驟先鑿後刻,膠東面磕子板材平面上畫上圖案輪廓後,用圓鑿或平鑿,刀刃向圖案中心層層進刀,經過鑿粗型,刻細型等步驟,使凹形達到方圓轉折靈動的效果,再以凹形底面進行圖案的創作刀刻,熟知刻技者,要會其意,而變化於手。充分表現了圖形構成的趣味風格。
面磕子又分深鑿和淺鑿兩種風格,七夕節用的巧果面磕子鑿的深在05至2釐米之間,寬在2至10釐米之間。因鑿的淺,雙面鑿刻風格就非常多見,圖形數量多的達到二十幾個,既豐富多樣,又快捷方便。
膠東面磕子大都採用單疊鑿刻法,常見從鑿刻成凹形的形在視覺上顯得很舒服。底部平面也多見,利用刀刻深淺變化和豐富圖案掩蓋了其呆板不足,雙疊至六疊鑿刻法在面磕子中也多見,越多疊鑿刻,層次變化越豐富膠東面磕子透著鄉土氣息,表現題材極其廣博,且寓意深遠。
光魚的圖形就有上百種。果品植物類中,以桃、蓮蓬、花卉圖形變化最豐富。生活用的類以籃子、枕頭頂、荷包圖形變化最多。語言文字圖形書寫形式有大篆、小篆、楷書、行書、魏書、隸書,其中「壽」字的變化式樣最精彩。
另外和時事相關聯的也有許多,如辛亥、民國時期的有相關旗幟,「世界和平」,「忠」字等。
面磕子圖形的寓意面磕子圖形是百姓喜聞樂見,最大眾化的內容和形式,通過面形來寄寓祈吉呈祥、福善嘉慶之願望和理想 達到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目地。
例如面磕子中的「磐」示普天同慶之意:犀角有「心有靈犀一點通」之意;「艾葉」表示有仙福氣、運氣、吉祥的象徵;「雙魚」表示夫妻情意綿綿,恩愛同心;一平的徵兆,也預示著當年吉祥如意;「太極圖形」有智慧之活水,滋息,德業日升之說;「法螺」表示大法之雄猛;「石榴」寓意榴開百子有福祿之意,充溢靈氣,起避邪之用,枕頭頂圖形面磕子深得膠東人的喜愛。
在棲霞、福山、蓬萊等上要放兩個枕頭,把兩個帶「喜」字枕頭頂麵餅用紅繩紮好,由三頭新郎新娘就咬一口麵餅,共邁二下,意祝新人成雙成對,白頭偕老果子隱寓新郎精力朝氣勃勃,蓮蓬果子隱寓新娘早生貴子。
孩子過「擺放的物品中就有「福」、「鯉魚跳龍門」等圖形的面果子,孩子抓到福平安;抓到「鯉魚跳龍門」寓意宏圖大展。有過生日的,無論年齡子,蒸熟後的第一個壽桃要先給過生日的人吃,寓意「長生不老」、「延百歲」。蓮子果子是膠東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麵食形象,出鍋前,印點兒,顯得格外嬌豔。
「荷」與「和」、「合」諧音,象徵夫妻「和睦恩子:多子,比喻「多子多孫」。臘月二十六日,家家都要蒸一大鍋蓮和串門走親戚饋送禮品之用。有的農家蓋新房上梁時,要抬一簸箕,扔給下面勞作的人們,寓意新家完美,人丁興旺,天降聖物。
魚形面磕子蘊含著大海生生不息強大的精神力量,因為海文化是膠東民俗的魂,對魚的依賴和痴迷更有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愫,完全滲入姓日常生活和意識之中。魚與「餘」諧音,視為吉祥物,常用來比喻吉慶和幸運。由面磕子磕出的面形魚,稱為「魚果子」或「面魚兒飽滿,只能象徵性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吃魚頭寓意來年聰明敏捷,吃魚尾寓意來年生活遊刃有餘。
由面磕子所影喻的民俗文化,在膠東的每個鎮、村、戶都熠熠發光,面磕子創造出的吉祥圖案迎合了人們嚮往幸福、平安長壽富貴的心理需求,他們已經深深紮根在膠東民間豐腴的民俗文化土壤中。
(整理:唐風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