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基及培養方法
2023-10-04 18:09:04
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基及培養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基及培養方法,包括木薯微莖尖初代培養基和繼代培養基,其中,初代培養基包括MS基本培養基、濃度為0.01-0.04mg/L的萘乙酸、濃度為0.01-0.04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濃度為0.1-3.0mg/L的赤黴素和濃度為20-30g/L的蔗糖;繼代培養基包括MS基本培養基、濃度為0.01-0.03mg/L的萘乙酸、濃度為0-0.02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濃度為0-0.05mg/L的赤黴素、濃度為20-30g/L的蔗糖和濃度為6g/L的卡拉膠。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包括將木薯微莖尖接種到上述初代培養基上進行初代培養,獲得木薯小苗;再將木薯小苗接種到繼代培養基上進行繼代培養,實現快速繁殖。本發明提供的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在初代培養就能獲得完整的植株,繼代培養可進行快速繁殖,該方法簡單,培養周期短。
【專利說明】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基及培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基及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木薯是目前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一般以莖杆進行無性繁殖,具有全年可種植,易栽培,廣泛分布在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0003]近年來,為推動我國木薯產業發展,豐富我國木薯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相繼從CIAT和巴西國家農牧研究院等國際組織和國外研究機構引進新的木薯種質。而新種質資源引進同時,也容易把一些病蟲害,尤其是檢疫對象攜帶進國內,因此對引進木薯種質的脫毒培養和健康種苗生產極為重要。針對上述技術問題,對木薯進行組織培養已成為木薯育種的重要手之一。組織培養多用於種質的保存、交換、脫毒、復壯、或對新品種進行微繁殖以加快推廣速度,以及結合其它生物技術進行育種研究,如倍性育種、轉基因育種等。現有技術中,木薯組織培養研究主要採用嫩芽和帶有側芽的莖段為外植體,關於木薯微莖尖為外植體的相關研究較少,在我國利用木薯微莖尖外植體進行組培尚未見報導。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基及培養方法,採用木薯微莖尖為外植體,在初代培養就能獲得完整的植株,繼代培養可進行快速繁殖,該方法簡單,培養周期短。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 案是:
[0006]一種木薯微莖尖初代培養基,所述初代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所述初代培養基還包括濃度為0.01-0.04mg/L的萘乙酸、濃度為0.01-0.04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濃度為0.1-3.0mg/L的赤黴素和濃度為20-30g/L的蔗糖;其中,萘乙酸的濃度優選為 0.01mg/L、0.02mg/L、0.03mg/L、0.04mg/L ;6-節氨基腺嘌呤的濃度優選為 0.01mg/L、0.02mg/L、0.03mg/L、0.04mg/L ;赤黴素的濃度優選為 0.1mg/L、0.5mg/L、l.0mg/L、l.5mg/L、2.0mg/L,2.5mg/L、3.0mg/L ;蔗糖的濃度優選為 20g/L、22g/L、25g/L、27g/L、30g/L。
[0007]進一步地,所述赤黴素的濃度為0.5-1.5mg/L。
[0008]進一步地,所述初代培養基中,萘乙酸的濃度為0.02mg/L,6_苄氨基腺嘌呤的濃度為0.01mg/L,赤黴素的濃度為1.0mg/Lο
[0009]一種木薯微莖尖繼代培養基,所述繼代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所述繼代培養基還包括濃度為0.01-0.03mg/L的萘乙酸、濃度為0-0.02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濃度為0-0.05mg/L的赤黴素、濃度為20-30g/L的蔗糖和濃度為6g/L的卡拉膠。
[0010]進一步地,所述繼代培養基包括MS培養基、濃度為0.02mg/L的萘乙酸、濃度為20g/L的鹿糖和6g/L的卡拉膠。
[0011]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12]a、微莖尖初代培養:在解剖顯微鏡下剝取長度為0.2-1.0mm、帶1_2個葉原基的木薯莖尖,分別接種到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初代培養基上進行初代培養,培養得到木薯小苗;
[0013]b、微莖尖繼代培養:選取步驟a中微莖尖初代培養獲得的小苗,切取長1.0-1.5cm的頂芽或帶有側芽的莖段,接種到權利要求4或5中的繼代培養基上進行繼代培養;
[0014]C、將步驟b獲得的木薯植株進行正常培養。
[0015]進一步地,所述微莖尖初代培養中,木薯莖尖的剝取長度為0.4-0.5mm。
[0016]進一步地,所述微莖尖繼代培養包括第一次繼代培養和第二次繼代培養,其中,第一次繼代培養接種於培養皿中,第二次繼代培養接種於試管或培養瓶中。
[0017]進一步地,所述微莖尖初代培養步驟中,培養溫度為26±2°C,光照強度為1800-30001x,光周期為(8-12) h/(8-12) h,培養時間為 30_35d。
[0018]進一步地,所述微莖尖繼代培養步驟中,培養溫度為26±2°C,光照強度為1800-30001x,光周期為(8-12) h/(8-12) h,繼代培養間隔時間為35_40d。
[0019]本發明採用木薯微莖尖作為外植體進行離體培養,通過優化培養基的成分及濃度,使木薯微莖尖在初代培養中即可獲得完整的植株;而後只需切取頂芽和帶側芽莖段進行繼代培養即可進行快速繁殖,該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簡單,縮短了木薯組織培養的周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1 ] 圖1A為木薯微莖尖離體初代培養7d的微莖尖;
[0022]圖1B為木薯微莖尖離體初代培養14d的微莖尖;
[0023]圖1C為木薯微莖尖離體初代培養30d的微莖尖;圖中的箭頭所指表示長出的不定根;
[0024]圖2A為木薯微莖尖第一次繼代培養35d的植株生長情況;
[0025]圖2B為木薯微莖尖第二次繼代培養35d的植株生長情況。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0027]【具體實施方式】:
[0028]—、木薯微莖尖初代培養
[0029]1、木薯微莖尖初代培養基的篩選
[0030]a、實驗方法 [0031 ] 以MS為基本培養基,對NAA (萘乙酸),6-BA (6_苄氨基腺嘌呤),GA3 (赤黴素)3種激素因子,各設3濃度水平(表1),考察不同激素種類和濃度組合對供試材料微莖尖初代培養成活率的影響。其中,每個培養基附加蔗糖20-30g/L,調節pH值為5.0-6.2,培養基在115-125°C、1.0-1.2Kg/cm2高溫高壓條件下滅菌15_30min獲得,優選條件為pH值為5.8,培養基在121°C、1.lKg/cm2高溫高壓條件下滅菌20min獲得,取出備用(下同)。
[0032]表1因子水平表
[0033]
【權利要求】
1.一種木薯微莖尖初代培養基,所述初代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其特徵在於,所述初代培養基還包括濃度為0.01-0.04mg/L的萘乙酸、濃度為0.01-0.04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濃度為0.1-3.0mg/L的赤黴素和濃度為20_30g/L的蔗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薯微莖尖初代培養基,其特徵在於,所述赤黴素的濃度為0.5-1.5mg/L。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薯微莖尖初代培養基,其特徵在於,所述初代培養基中,萘乙酸的濃度為0.02mg/L,6-苄氨基腺嘌呤的濃度為0.01mg/L,赤黴素的濃度為1.0mg/L。
4.一種木薯微莖尖繼代培養基,所述繼代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其特徵在於,所述繼代培養基還包括濃度為0.01-0.03mg/L的萘乙酸、濃度為0-0.02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濃度為0-0.05mg/L的赤黴素、濃度為20-30g/L的蔗糖和濃度為6g/L的卡拉膠。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木薯微莖尖繼代培養基,其特徵在於,所述繼代培養基包括MS培養基、濃度為0.02mg/L的萘乙酸、濃度為20g/L的蔗糖和6g/L的卡拉膠。
6.一種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培養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微莖尖初代培養:在解剖顯微鏡下剝取長度為0.2-1.0mm、帶1_2個葉原基的木薯莖尖,分別接種到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初代培養基上進行初代培養,培養得到木薯小苗; b、微莖尖繼代培養:選取步驟a中微莖尖初代培養獲得的小苗,切取長1.0-1.5cm的頂芽或帶有側芽的莖段,接種到權利要求4或5中的繼代培養基上進行繼代培養; C、將步驟b獲得的木薯植株進行正常培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微莖尖初代培養中,木薯莖尖的剝取長度為0.4-0.5_。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微莖尖繼代培養包括第一次繼代培養和第二次繼代培養,其中,第一次繼代培養接種於培養皿中,第二次繼代培養接種於試管或培養瓶中。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微莖尖初代培養步驟中,培養溫度為26±2°C,光照強度為1800-30001x,光周期為(8_12) h/(8_12) h,培養時間為 30-35d。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莖尖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微莖尖繼代培養步驟中,培養溫度為26±2°C,光照強度為1800-30001x,光周期為(8_12) h/(8_12) h,繼代培養間隔時間為35-40d。
【文檔編號】A01H4/00GK103988778SQ201410208896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6日
【發明者】朱文麗, 陳松筆, 李開綿 申請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