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注塑機自動上料乾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8:41:54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機製造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注塑機自動上料乾燥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注塑機加料口位置設置的較高,尤其是大型注塑機,手動投料方式操作風險大且工作效率低。為了投料的方便,現在的注塑機多會設置自動加料裝置,但是現有的自動加料裝置不具備乾燥功能,而原料的適度會直接影響注塑產品的質量;目前還有一種乾燥料鬥,其能控制原料的溼度,但是卻無法達到自動上料的目的。
目前在所有上料機當中螺旋式上料機是較理想的上料設備,它不但能上顆粒,粉末料,同時更適合上破碎機破碎下來的破碎料,回收料,更可以上顆粒、粉末、破碎料等混合料。當前市場上出現一種振動上料機,其主要作用為有溼度的粉末、破碎料、回收料易粘附在螺杆上而設計,但效果並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結構簡單,能夠調節下料口高度,集自動上料與乾燥於一體的一種注塑機自動上料乾燥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注塑機自動上料乾燥裝置,包括有機架,機架上設置有能夠調節傾斜角度的斜支撐架,斜支撐架上設置有上料筒,該上料筒的中部與所述機架之間設置有支撐杆,上料筒的下端設置有進料口,該進料口處設置有料鬥,上料筒的上端設置有下料口;上料筒內設置有與電機傳動連接的上料螺杆,上料筒外間隔設置有加熱圈和用於監測溫度的熱電偶,加熱圈、熱電偶與溫度控制器相連接。
優化的技術措施還包括:
上述的斜支撐架由相交接的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構成,第二斜杆的下端與機架相交接,第一斜杆的下端與機架滑動配合。
上述的支撐杆的上端與所述上料筒的中部相交接,支撐杆的下端與所述機架滑動配合。
上述的料鬥的上沿高於所述機架的頂部,料鬥的外壁與所述機架相支撐。
上述的加熱圈為電磁加熱圈。
上述的熱電偶的數目為二個,二個熱電偶間隔設置於上料筒上。
本實用新型一種注塑機自動上料乾燥裝置,結構簡單,其通過在機架上設置有能夠調節傾斜角度的斜支撐架,使用時,通過調節斜支撐架的傾斜角度來調整上料筒的下料口的高低,從而使本自動上料乾燥裝置能夠適用不同型號的注塑機;本自動上料乾燥裝置在上料筒外間隔設置有加熱圈和用於監測溫度的熱電偶,通過熱電偶來實時監測上料筒的溫度,並反饋至溫度控制器控制加熱圈的加熱溫度,從而實現自動上料的同時對物料進行乾燥,進而保證了注塑產品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上料筒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機架1、支撐杆11、斜支撐架2、第一斜杆21、第二斜杆22、上料筒3、進料口31、下料口32、料鬥4、上料螺杆5、電機51、加熱圈6、熱電偶7、溫度控制器8。
如圖1至圖2所示,
一種注塑機自動上料乾燥裝置,包括有機架1,機架1上設置有能夠調節傾斜角度的斜支撐架2,斜支撐架2上設置有上料筒3,該上料筒3的中部與所述機架1之間設置有支撐杆11,上料筒3的下端設置有進料口31,該進料口31處設置有料鬥4,上料筒3的上端設置有下料口32;上料筒3內設置有與電機51傳動連接的上料螺杆5,上料筒3外間隔設置有加熱圈6和用於監測溫度的熱電偶7,加熱圈6、熱電偶7與溫度控制器8相連接。
實施例中,斜支撐架2由相交接的第一斜杆21和第二斜杆22構成,第二斜杆22的下端與機架1相交接,第一斜杆21的下端與機架1滑動配合。
實施例中,支撐杆11的上端與所述上料筒3的中部相交接,支撐杆11的下端與所述機架1滑動配合。
實施例中,料鬥4的上沿高於所述機架1的頂部,料鬥4的外壁與所述機架1相支撐。
如此設置,料鬥4直接放入上料筒3與機架1之間所留空間即可,大大方便了料鬥4的放置,而且機架1給與料鬥4以支撐,使料鬥4的放置更加穩定,也增加了料鬥4的承重力。
實施例中,加熱圈6為電磁加熱圈。
實施例中,熱電偶7的數目為二個,二個熱電偶7間隔設置於上料筒3上。設置二個熱電偶7能夠跟好地對上料筒3的溫度進行監控。
工作原理:
本自動上料乾燥裝置通過設置能夠調節傾斜角度的斜支撐架2,調節高度時,將第一斜杆21的下端與機架1的連接先鬆開,同時將支撐杆11的下端與機架1的連接也鬆開,高度調整完成後,將第一斜杆21的下端以及支撐杆11的下端與機架1固定即可;隨著斜支撐架2傾斜角度的變化,上料筒3的下料口32的高度便會隨之發生變化,通過下料口32高度的調節,使本自動上料乾燥裝置能夠適應不同型號的注塑機。
上料筒3外設置有用於監測溫度的熱電偶7,通過熱電偶7實時監測上料筒3的溫度,並反饋至溫度控制器8,再由溫度控制器8控制加熱圈6的加熱溫度;設置加熱圈6,使物料通過上料筒3內上料螺杆5完成自動上料的同時進行物料的乾燥,從而保證後續注塑產品的質量。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已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型都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