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塑料閥門密封圈裝配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19:19:04 3

本實用新型涉及塑料閥門裝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塑料閥門密封圈裝配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塑料閥門在實際生產中,為使塑料閥門在閥柄安裝好後閥門具有良好的氣密性,故需要在閥柄安裝之前在閥體上裝入一個O型圈,現有安裝方式為工人首先將未安裝好的O型圈裝到外徑比O型圈內徑小的棒上,該棒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上端外徑小於下徑外徑的長圓錐狀,下部分為圓柱狀,工人將長圓錐狀端棒放入到放滿O型圈的痛內,攪拌一定時間,再拿出來時棒的長圓錐狀端就套滿了O型圈,再用手將所有套在棒上的O型圈一起撥到棒的下部分圓柱端,這樣所有O型圈便全部被撐大了,工人再講已經撐大的O型圈一個一個裝到相應的塑料閥門上,這種手工安裝方式的缺陷就是效率低下,工人的勞動強度大,難以滿足大批量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塑料閥門密封圈裝配裝置,能夠有效地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密封圈裝配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提高了裝配成功率。
技術方案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塑料閥門密封圈裝配裝置,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底座上設置滑槽和固定夾持半體,所述滑槽設置在所述固定夾持半體右側;所述滑槽上設置帶有滑塊的移動夾持半體,所述滑塊滑設在所述滑槽中;所述移動夾持半體右端面設置電動推桿;所述支架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架上端設置卡板和支撐橫板;所述卡板上設置卡孔,所述卡孔內壁周向設置卡片;所述支撐橫板上設置電動伸縮杆,所述電動伸縮杆下端伸縮端設置外螺紋連接部和密封圈套杆;所述密封圈套杆上設置待裝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杆下端設置彈性擋圈;所述密封圈套杆下方設置擴充葉片、復位彈簧和氣囊;所述復位彈簧通過連接杆連接所述密封圈套杆的底面,所述氣囊通過導氣管連接微型風機,所述氣囊設置在所述擴充葉片內部;所述支架表面設置夾持按鈕和密封圈安裝按鈕,所述夾持按鈕連接所述電動推桿,所述夾持按鈕連接所述電動伸縮杆和所述微型風機。
更進一步地,所述卡片與所述卡孔內壁通過固定轉軸連接,所述卡片底面設置所述復位彈簧,所述卡片上方設置限位板。
更進一步地,所述擴充葉片到所述卡孔內壁的最大距離與所述卡片長度相等。
更進一步地,所述電動推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右端。
更進一步地,所述密封圈套杆上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外螺紋連接部。
更進一步地,所述擴充葉片與所述密封圈套杆同中心線且半徑相等,所述擴充葉片下端設置圓弧檔體。
更進一步地,所述微型風機固定設置在所述密封圈套杆內,所述微型風機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均設置在所述密封圈套杆表面。
有益效果
採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已知的公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實現快速、連續化裝配密封圈,提高生產效率。
2、提高了裝配的自動化程度,減輕了操作人員工作負擔。
3、機械裝配,定位準確,成功率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底座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A處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B處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擴充葉片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的標號分別代表:1-底座;2-支架;3-滑槽;4-固定夾持半體;5-移動夾持半體;6-電動推桿;7-卡板;8-支撐橫板;9-卡孔;10-卡片;11-電動伸縮杆;12-外螺紋連接部;13-密封圈套杆;14-待裝密封圈;15-彈性擋圈;16-擴充葉片;17-復位彈簧;18-氣囊;19-微型風機;20-夾持按鈕;21-密封圈安裝按鈕;22-限位板;23-圓弧檔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
本實施例的一種塑料閥門密封圈裝配裝置,包括底座1和支架2,底座1上設置滑槽3和固定夾持半體4,滑槽3設置在固定夾持半體4右側;滑槽3上設置帶有滑塊的移動夾持半體5,滑塊滑設在滑槽3中;移動夾持半體5右端面設置電動推桿6;支架2下端固定在底座1上,支架2上端設置卡板7和支撐橫板8;卡板7上設置卡孔9,卡孔9內壁周向設置卡片10;支撐橫板8上設置電動伸縮杆11,電動伸縮杆11下端伸縮端設置外螺紋連接部12和密封圈套杆13;密封圈套杆13上設置待裝密封圈14,密封圈套杆13下端設置彈性擋圈15;密封圈套杆13下方設置擴充葉片16、復位彈簧17和氣囊18;復位彈簧17通過連接杆連接密封圈套杆13的底面,氣囊18通過導氣管連接微型風機19,氣囊18設置在擴充葉片16內部;支架2表面設置夾持按鈕20和密封圈安裝按鈕21,夾持按鈕20連接電動推桿6,夾持按鈕20連接電動伸縮杆11和微型風機19;卡片10與卡孔9內壁通過固定轉軸連接,卡片10底面設置復位彈簧17,卡片10上方設置限位板22;擴充葉片16到卡孔9內壁的最大距離與卡片10長度相等;電動推桿6固定在底座1上表面的右端;密封圈套杆13上端通過螺紋連接外螺紋連接部12;擴充葉片16與密封圈套杆13同中心線且半徑相等,擴充葉片下端設置圓弧檔體23;微型風機19固定設置在密封圈套杆13內,微型風機19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均設置在密封圈套杆13表面。
使用時,將塑料閥門待安裝端插在卡板7上的卡孔9內下端,通過夾持按鈕20即可控制移動夾持半體5與固定夾持半體4之間的距離從而控制夾持塑料閥門的程度。
將套上若干待裝密封圈14的密封圈套杆13固定在外螺紋連接部12下端,密封圈套杆13和未經氣囊撐大的擴充葉片16所圍通道的外徑小於待裝密封圈14的內徑,所以操作人員可以輕鬆的向下施力移動一個待裝密封圈14至擴充葉片16下端圓弧檔體23上方。按下密封圈安裝按鈕21,電動伸縮杆11向下伸長,同時微型風機19向氣囊鼓風將擴充葉片撐開,帶動擴充葉片16下端的待裝密封圈14直徑擴大,套在塑料閥門待安裝端上,安裝完成後,電動伸縮杆11向下回縮,擴充葉片16向上移動,這時卡片10在限位板22的作用力下將擴充葉片16下端的待裝密封圈14保留在塑料閥門待安裝端上,完成密封圈安裝過程。卡片10的自由端可以向下移動,並能利用復位彈簧17的彈性力恢復到初始位置。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會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