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有文可考:自明代以來大平調的發展歷程

2023-10-04 23:30:26 2

  這期大平調文化帶來的是它的發展歷程。當時的平調分東路和西路,大約1820年前後,東路平調經東明縣傳到了菏澤、曹縣一帶,吸收山東民間武術,汲取當地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表演程式,使平調逐漸山東化,形成大平調這一獨立劇種。繼續來看看吧!


可能感興趣》》大平調傳統曲目大全,共計六百餘出

  發展歷程
  大平調的歷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間。據弘治十一年(1498年)《滑臺重修明福寺碑記》中記載:「除修葺佛塔外,敬獻大梆紅、大弦戲各一出」。現發現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菏澤大平調戲班「大興班」在河南滑縣的演出的契約。但據說已於文化大革命中毀壞。

  明清以來,在黃河南北有大小十幾個大平調班社,清道光中期(約1830年左右)菏澤縣成立了雙盛社,隨後又有東明縣東明集的發深班、曹縣的袁豁子班,菏澤縣龍寶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調班社。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後培養了一批較有成就的演員。如花臉嶽秀海、張金臣、旦角郭文榮、小生張合義、黑臉張文祥、紅臉郭盛高、彭盛江等。

  「大油梆」有近500年的發展歷程,在山東紮根,成為獨立劇種也有二百來年了。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平調、高調(山東梆子)、越調都曾流行於河南。

  當時的平調分東路和西路,大約1820年前後,東路平調經東明縣傳到了菏澤、曹縣一帶,吸收山東民間武術,汲取當地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表演程式,使平調逐漸山東化,形成大平調這一獨立劇種。到了1870年以後,一些原來唱高調梆子的演員也改唱平調,有的高調、平調合班演出。

  平調流行的地區是比較廣的,歷史上有「平調的『揚腔』和『謳嗓』,五省八州唱得響」之說。所謂「五省」,是指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八州」指的是西至鄭州、陳州;南至徐州、亳州;北達大名、磁州;東抵濟寧、兗州。

  特別在魯西南,平調和山東梆子一樣,都是觀眾熟知的大戲,本文開頭說的「四大扇、兩桿號,一聽就是大平調」,就是觀眾流傳的農諺。原來平調的樂器中有兩對大鐃和大鈸,直徑有一尺多長,群眾叫它「四大扇」,「兩桿號」就是兩根五尺多長的「尖子號」。觀眾對平調的主演、名角也頗熟悉。

  比如早年藝名傳鬥的花旦演員陳貴欣、藝名金豆子的小生演員沈金貴、藝名麻年兒的紅臉演員姬天榮等,觀眾提起來都伸大拇指。

  在近代的演員中,人稱「花臉五」的張全臣,演活了《滾鼓山》中的張飛。曾受戲劇家田漢推崇的「花臉虎」申德高,享有「活敬德」的美譽,1959年曾向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

  新中國誕生的幾十年中,培養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員。第二代來說有著名的平調表演藝術家郭盛高,濮陽市南樂縣人,著名大平調演員翟德貴得意門生,一九四九年平原省成立後,調入東明縣大平調劇團任主演,一九五二年平原省撤銷,菏澤、聊城、湖西三行政專區劃給山東,一九六三年三月東明劃給山東,郭盛高任東明大平調劇團團長,專攻紅臉這一行。他的得意門生何西良當屬第三代優秀演員了。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