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氧機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及其精磨方法與流程
2023-10-04 22:09:09
本發明屬於制氧機的轉閥的加工
技術領域:
,具體的說,是關於一種制氧機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及其精磨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用於制氧機的氮氧分離方法主要有電磁分離閥、電磁閥驅動的氣動閥、陶瓷芯旋轉分離閥等;電磁分離閥和電磁驅動氣動閥雖然取材容易,但存在著成本較高、驅動氣壓較大和需要額外驅動電路等缺點。陶瓷芯旋轉分離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電磁分離閥和電磁驅動氣動閥的缺點,但由於其動閥芯和定閥芯均為陶瓷,兩者循環旋轉摩擦,長時間使用會產生劇烈的響聲;另外,由於陶瓷的摩擦係數大,動閥芯與定閥芯的接觸面之間若不光滑會引起劇烈摩擦,從而導致咬死現象的發生,影響產品的使用壽命。為此,中國專利CN205578787U公開了一種氮氧分流轉閥,該轉閥包括一動閥芯,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動閥芯1的橫截面呈T型,安裝時,需要將定閥芯固定安裝在閥體上,然後將動閥芯1可轉動地安裝在定閥芯上。因此,對定閥芯和動閥芯1的平整度要求極高。如果動閥芯的底面不平整,在與陶瓷定閥芯配合時,易發生漏氣,導致轉閥的氧濃度不夠,從而使兩分子篩罐切氣不均勻,影響制氧效果。現有的動閥芯底面打磨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硬磨法,另一種為手工打磨法。硬磨法為在電機的底部直接安裝動閥芯,或者在電機和動閥芯之間設置彈簧,動閥芯的底面朝下,打磨時,將動閥芯的底面放在砂紙上,啟動電機打磨即可。採用這種方法獲得的動閥芯,經測試,合格率非常低,動閥芯底面的平整度幾乎都不合格。手工打磨法,即手持動閥芯,並將動閥芯的底面直接置於砂紙上手工打磨,由於人手壓在動閥芯上的作用力不均勻,易導致動閥芯的底面打磨不平整。另外,現有的動閥芯底面的平整度都是通過肉眼觀察的,確定動閥芯底面平整後,再將整個轉閥組裝好,最後進行調試,以檢測轉閥的合格率。如果檢測出動閥芯的底面不平整,再將動閥芯拆卸下來繼續打磨,然後再通過肉眼觀察動閥芯底面的平整度。由於肉眼觀察誤差比較大,一方面影響動閥芯的合格率,另一方面,影響動閥芯的製造時間和製造成本。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制氧機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及其精磨方法,以解決現有的動閥芯底面打磨不平整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制氧機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包括套筒、設於套筒內的電機和減震墊,所述減震墊的一端套設在電機的電機軸上,另一端用於安裝動閥芯,當動閥芯安裝完成後,所述動閥芯的底部伸出套筒,所述套筒的上方對稱設有兩條形孔,電機的電機殼上對稱設有兩螺孔,兩螺孔與兩條形孔相對應,所述螺孔內分別螺紋連接一限位塊,兩限位塊分別穿出條形孔。根據本發明,所述減震墊的中部向外延伸出一環狀翼板,內部為一通孔。安裝動閥芯時,動閥芯上方的圓柱插入減震墊的通孔內,用於保持平衡減震。進一步的,所述減震墊為橡膠套和矽膠套等。根據本發明,所述套筒的下部開設有透氣窗,用於散熱、觀察電機軸旋轉的狀況以及去除粉塵等。根據本發明,所述動閥芯的底部伸出套筒的長度為1cm-1.5cm。根據本發明,所述電機的旋轉速度為1400r/min。一種上述所述的動閥芯精磨裝置的精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動閥芯的安裝:將減震墊套設在電機軸上,然後將動閥芯的上部插入減震墊內;(2)限位:將安裝有動閥芯的電機裝入套筒內,兩帶有外螺紋的限位塊分別穿過條形孔,與電機殼的螺孔螺紋配合連接,以限制電機軸在徑向上移動,電機通電前,限位塊搭設在條形孔上,動閥芯處於自然下垂狀態,動閥芯的底部伸出套筒;(3)標記:用記號筆在動閥芯的底面畫一圈顏色,用作動閥芯底面是否磨平的標記;(4)打磨:將套筒放在表面平整的砂紙上,並使砂紙與水平面平行,啟動電機,電機軸在限位塊的限定作用下,做軸向旋轉運動,以磨平動閥芯的底面,當動閥芯的底面完全無記號筆顏色時,動閥芯的底面打磨完成。本發明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其有益效果是:1、在電機軸外設置套筒,使用時,套筒的底部用來固定砂紙,以使動閥芯能保持在一個範圍內旋轉移動;2、在電機殼外設置限位塊,並將限位塊穿出套筒的條形孔,使得電機軸只在軸向上旋轉運動,確保電機的重力直接壓在動閥芯的中心,從而確保打磨均勻;3、自然狀態下,動閥芯的底部伸出套筒,打磨時,由於套筒的底部與砂紙平面處於壓緊狀態,動閥芯在電機自身的重力和電機軸的軸向轉動作用下實現打磨,其打磨均勻;4、動閥芯在打磨過程中會產生粉塵,以及電機軸在打磨時,會產生大量的熱氣流,透氣窗的設置,不僅可以時時觀察電機軸的旋轉狀況,還可以散熱和去除粉塵。附圖說明圖1為動閥芯的主視圖。圖2為動閥芯的底面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在自然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在打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減震墊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發明的一種制氧機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及其精磨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3和圖4所示,為本發明的一種制氧機的動閥芯精磨裝置,包括套筒2、設於套筒2內的電機3和減震墊4,所述減震墊4的一端套設在電機3的電機軸31上,另一端用於安裝動閥芯1,動閥芯1安裝完成後,在自然狀態下(如圖3所示),動閥芯1的底部伸出套筒2,所述套筒2的上方對稱設有兩條形孔5,電機3的電機殼上對稱設有兩螺孔,兩螺孔與兩條形孔5相對應,所述螺孔內分別螺紋連接一限位塊6,兩限位塊6分別穿出條形孔5(如圖3所示)。所述動閥芯1的底部伸出套筒2的長度要小於條形孔5的長度。如圖5所示,所述減震墊4的中部向外延伸出一環狀翼板41,內部為一通孔42,安裝動閥芯1時,動閥芯1的上方插入減震墊4的通孔42內,用於保持平衡減震。所述減震墊的環狀翼板,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用來固定電機的電機軸,又能固定動閥芯。所述減震墊4為橡膠套等。所述橡膠套也可以用矽膠套等有柔韌性的能夠固定定閥芯和電機軸的連接套替代。所述套筒2的下部開設有透氣窗7,用於散熱、觀察電機軸31旋轉的狀況以及去除粉塵等。所述動閥芯1的底部伸出套筒2的長度為1cm-1.5cm。所述電機3的旋轉速度為1400r/min。電機3的頂部連接電纜線,用於接通電源。本發明的動閥芯精磨裝置的精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動閥芯1的安裝:將減震墊4套設在電機軸31上,然後將動閥芯1的上部插入減震墊4內;(2)限位:將安裝有動閥芯1的電機裝入套筒2內,兩帶有外螺紋的限位塊6分別穿過條形孔5,與電機殼的螺孔螺紋配合連接,以限制電機軸31在徑向上移動,電機3通電前,限位塊6搭設在條形孔5上,動閥芯1處於自然下垂狀態,動閥芯1的底部伸出套筒2;(3)標記:用記號筆在動閥芯1的底面畫一圈顏色,用作動閥芯1底面是否磨平的標記;(4)打磨:將套筒2放在表面平整的砂紙上,並使砂紙與水平面平行,啟動電機3,電機軸31在限位塊6的限定作用下,做軸向旋轉運動,以磨平動閥芯1的底面,當動閥芯1的底面完全無記號筆顏色時,動閥芯1的底面打磨完成。將採用硬磨法、手工打磨法和本發明的精磨方法獲得的動閥芯進行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表1為在排除誤差的情況下,採用不同打磨方法獲得的動閥芯進行比較。表1動閥芯的底面的打磨方法比較硬磨法手工打磨法精磨方法檢測數量(個)100100100合格數量(個)148100成品合格率(%)1%48%100%檢測時間(個/min)222結論:採用本發明的精磨方法,在排除誤差的情況下,成品合格率為100%。一方面,解決了現有硬磨法、手工打磨法需要不斷用肉眼觀看動閥芯的底面的是否平整、生產效率低、調試時間長、合格率低的問題。另一方面,採用本發明的精磨方法,產品的質量大大提高,產品的調試時間相應的縮短,可以大大減少生產成本。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前第1頁1 2 3